颜氏起源

2013年06月04日 | 阅读:2751次 | 关键词:

上古,姓和氏是有区别的,姓的出现早于氏。最早的姓源于母系氏族的族号,氏则为同姓氏族的分支族号。秦以后,姓氏逐渐合一,或称姓,或称氏,或姓氏兼称。
      姓氏的来源是多方面的:有的得之于先祖的号,有的得之于先祖的爵,有的得之于先祖的封国,有的得之于先祖的官职名称,有的得之于先祖的职务,有的得之于先祖的职业,有的得之于先祖所居住的地名,有的得之于先祖的谥号。
颜氏的姓得之于先祖邾武公伯颜的字。历史上第一个以“颜”为姓氏的人,是颜回的第十八世祖“友”。
   颜氏系黄帝的后裔。史载:黄帝姬姓,娶西陵女嫘祖为正妃,生昌意。昌意娶蜀山氏女昌仆,生高阳。帝高阳生称(青),称生卷章,卷章生吴回(面),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六子:长子昆吾,封国在卫;次子参胡,封国在韩;三子彭祖,封国在徐;四子会人,封国在郑;五子晏安,封国在邾;六子季连,封国在楚。
     五子晏安以曹为姓,历经唐虞夏商诸代而不能记其传(传递情况缺乏史料记载)。商亡,周兴。周武王统一天下后,为巩固其统治地位,大举“兴灭国,继绝世”的政治措施,封古邾国晏安的后裔侠(挟)为邾子,其封国北邻鲁国,占有今邹城、滕州、枣庄、费县西部,济宁、鱼台东部的土地。
      侠生非,非生成,成生车辅,车辅生将新,将新生訾父,訾父生夷甫(亦作“父”,字伯颜)。自侠受封传至夷甫已是七代七君。此时姬姓鲁国从伯禽起君位已传六代十君。在位的君主为鲁懿公姬戏。懿公戏是鲁武公的次子,因受周宣王静的偏爱,立为鲁君。懿公九年(公元前807年)鲁武公长子括的儿子伯御策动鲁人攻杀懿公戏,伯御以长子孙的身份,自立为鲁君。伯御在位十一年,周宣王举兵伐鲁,杀伯御,立戏的弟弟称为鲁君,即鲁孝公。
      在周天子宣王姬静举兵伐自立为鲁君的伯御时,与鲁国相邻的邾国受王命,也一同协助王师讨伐。周宣王因邾国国君夷甫伯颜有功于周王室,封其为公爵,故《公羊传》称他为颜公,卒谥“武”,又称武公。
       伯颜有二子一弟,长子夏父,次子友,弟弟叔术。长子夏父承袭其爵位及曹姓邾国的君位。邾国传二十九世,战国末叶被楚灭亡。次子友别封倪,国名小邾,子爵,其国东邻鲁国,西、北与邾国接壤,西南邻滥国,国都位于今枣庄市山亭区西集镇一带。
前人王献唐《春秋邾分三国考》载:“夷父颜生子夏父及友,颜公当周宣王时(见《公羊传》),有功于王室,封友于倪。倪,《公羊》作倪(倪黎来朝),作兒,(邾娄人伐兒);《左》《榖》均作郳,三字同音通用。《左》庄五年,郳犁来朝(犁,《公羊》作黎)。《正义》曰:郳之上,出于邾国。《世本》云:邾颜居邾,肥徙郳。宋仲子注云:邾颜别封小子肥于郳,为小邾子。则颜是邾君,肥始封郳。《谱》云:小邾,邾侠之后也。夷父有功于周,其子友别封为附庸,居郳。《世本》言肥,《杜谱》言友,当是一人。上说友之居郳,一为夷父自封,一似周王所封。”又说:“迨后数从齐桓勤王,晋爵为子,乃称国为小邾,君为小邾子。”
友被封于小邾后,对公爵曹姓邾国来说已是另一支派,其后裔不得继续以曹为姓。友据当时的惯例以其父邾武公夷甫的字“颜”为姓氏,小邾遂为颜姓国。颜氏族谱中称友为颜友,即是小邾派颜姓的起源。
  颜友初为小邾国国君时,周王室并没明确封敕。后来周王封颜友为子爵,小邾才有了合于礼制的名份。但小邾国小力弱,不能不受鲁国的节制。就小邾本身而言,也需要依靠鲁国的支持以保证其国家的安定,小邾遂成为鲁国的附庸,所以颜友的后人多在鲁国任职。
颜友生爽,为鲁下大夫。爽生连,连生噭,噭生鸣,为鲁上大夫。鸣生音,为鲁司寇。音生羽,羽生训,训生简,简生箱,俱为鲁下大夫。箱生囗,囗生景  ,景生整,整生恤,恤生求,俱为鲁司寇。求生有,为鲁邑宰。有生无繇,字路(亦作季路),为鲁卿士,娶齐姜氏,于鲁昭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21年)生颜回。
      小邾虽为子爵小国,但在建国时也必须按当时的制度完善其作为一个小国的建制,如设学、建庙等。小邾国的庙、学规模比邾国小,但内容却承袭邾国庙、学的基本内容。其后虽附庸于鲁,但其庙、学并不因附庸而废止。庙供先祖,以示不忘本源,求先祖之灵佑助后裔;学是培育人才的场所,使后代不乏治国人才。
        周代各国国学的教学内容是与本国的文化基础是一致的,所以各国的教材内容在类似的基础上又各有不同。王献唐在《炎黄氏族文化考》第一篇中说:“考三邾氏族应分二支:一为三邾人民,一为三邾君主。其土著人民,乃炎帝、神农之后,当时所谓东夷者也。其分封君主,乃黄帝、轩辕之裔,当时所谓华夏者也。邃古之世,震旦神壤,此二大民族并峙对立,黄帝兴而炎帝微,其子孙遂为被统治者,三邾之土著,其一也。黄帝后裔,历唐、虞、三代,类为统治者,三邾之君主,亦其一也。土著与君主既不同族,今当分别言之。”
三邾既然是由炎(东夷)、黄(华夏)两大民族组成的国家,三邾文化自然就是炎、黄两大民族的文化,其国学的教材必须包含炎族文化与黄族文化。作为炎族文化的代表就是《易》(或曰八卦)。近人高亨在《周易大传今注·通说》第一篇中说:“《易经》原为筮书,八卦在筮人之手,则成为巫术之工具。”王献唐在《炎黄氏族文化考》四篇四章中说:“蓍筮之术,出于农业社会,从其用具字又求之,固不可诬也。农业为炎族发明,蓍筮类掌于巫,巫亦炎族之俗,八卦传出伏羲,伏羲固华夏土著,炎帝祖先。彼此参证,是卦筮一科,固亦炎族之遗也。”《易·系辞下》曰:“古者包牺氏(即伏羲)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不过伏羲时代的八卦与后来的《易》相比,前者只能说是一个雏形,经数十代人的发展才成为较完整的《易》。
      炎黄之争的结果是炎族被逐出中原,散居四方,后被称为四夷。炎族后裔寓居四方的同时也带走了炎族文化的《易》,所以夷人多巫术。未能迁居四方的炎族人便成了黄族人的奴隶。在炎族人成为奴隶之后,有的作为耕田种地的力役,有的专司歌舞供奴隶主娱乐,有卜算专长的则用其卜算技艺为黄族人服务。开始不过是父传子承,后来由于这些专门技艺受到黄族人的重视,有的还做了官,于是黄族后裔也注意学习炎族文化中的卜算等技艺,如周文王被商纣王囚于羑里时曾以八卦卜吉凶。
被迫迁居东方的炎族人,后称东夷人,在后来邾国的辖区内居住较集中,地理环境好,文化比较发达,保存了更多的炎族文化。周朝初年,邾复国之后,不能不重视当地土著夷人的风俗文化。于是邾国土著夷人世代相传的《易》也就逐渐为邾国贵族接受,并成为国学的教学内容。
        小邾建国,其国学承袭了邾国国学的教学内容,但不久小邾成了鲁国的附庸,其国君便成了鲁国的大夫。
古时,大夫的采邑称家,其家传之学称作家学。小邾国的国学随着小邾地位的变化逐渐演变成颜氏家族的家学。后来孔子的母亲颜征在,携年幼的孔子居住于颜氏家中,也与此有关。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