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姓一族 历代名人辈出

2016年03月31日 | 阅读:3213次 | 来源:网易新闻 | 关键词: 徐姓

伯益画像

若木画像

徐偃王画像

徐姓是在中国人文和艺术领域人才尤为突出的一个大姓,在各个历史朝代,都能看到徐姓人活跃在政坛和文学艺术中的身影。尤其是江南一带的徐姓,凭借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不断孕育着徐姓名人。一份统计数据表明,徐姓人历史上一共出了27个状元(文状元20个,武状元7个),14个榜眼(文榜眼10个,武榜眼4个,四川资中的徐海波为武榜眼),探花10个(文探花9个,武探花1个)。至于进士、举人,那就难以数计了。早在宋朝时期,徐姓人就已经跃居为中国第17大姓,到了明朝,更是排在第10位。如今的徐姓人,全国共有1930多万,位列全国第11大姓。江苏是徐姓第一大省,接近218万人口。四川是徐姓第四大省份,有140多万人,属于四川的大姓。

  徐的释义:古人搭建房屋的情景

  大凡要说一个汉字的根源,都要追溯到甲骨文。在甲骨文中,找不到“徐”字。学者推论,“徐”字是后来从其他汉字演化而来的。那么,“徐”是从什么字演化来的呢?答案是“余”(音为徐)字,古时的“徐”和“余”字通用。

  在甲骨文和金文中,“余”字是个象形字,上面是个“人”字,中间是一横,下面是“屮”字,像是用树木支撑着屋顶的房屋,“余”字与房屋有关。从徐人会造屋这一点来看,当时的徐人部落应该是住在森林茂盛的地方,因为便于就近取材,用树木造屋。

  随着部落的壮大和生产力的进步,徐人部落逐渐向江淮地区迁徙发展。江淮地区地势低洼,多阴雨天气,空气潮湿,修建房屋显得非常重要了。徐人部落充分发挥特长,砍伐树木,在江淮地区的平原和低湿地上修建高脚房屋。

  后来,“余”字的定义和用途确定后,为区别与“余”字的不同,后人根据徐人搭建房屋的情景,在“余”字左边增加了“亻”或“彳”,成了“徐”字,有的古籍也写作“俆”,现在汉字统一规范写法为“徐”。但“徐”作为古国出现时的写法是余加邑旁,即“余阝”。

  青铜器上的铭文“徐”字,字形大多数是“余阝”,有的只有一个“余”字。另外,徐还被写作涂、塗、峹等。徐无、余吾、蒲姑以及“舒”字等,都是“徐”字的同音(都读xú)异形或一音之变。

  “徐”后来演变为表示形容相貌雍容而雅,心态谦虚,行走迟缓,地势舒缓等意思。如“清风徐来”中的“徐”,是表示慢的意思。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徐”是“安行”,“安行”是指走路很慢,用来解释“徐”,是一种情景解释法,生动形象而贴切。

  徐姓来源:嬴姓子姓和外族改姓

  徐姓的来源主要有3个:嬴姓、子姓和少数民族改姓。先说说最主要的来源,嬴姓,这是目前绝大多数徐姓人公认的来源。

  远古时期的中国,东夷部落所处的地区,是各种鸟类栖息和候鸟迁徙停留之地,他们以鸟(燕子)为氏族、部落的名称和标志。嬴是燕的异体字又是同音,所以东夷部落以嬴为姓。

  东夷首领少昊的后代中,有一个叫伯益的人。伯益,也被写作伯翳、伯繁、柏翳、化益等。因被封在费,所以又叫大费。伯益因辅佐舜和禹功绩卓著,被舜赐为赢姓,继承赢姓的正统。换句话说,伯益当上了东夷部落的首领。

  伯益带着部落帮着禹治水,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伯益的全力支持下,舜禅位给了禹。禹在晚年时期,让伯益帮着他管理所有部落的事务,准备传位给伯益。禹去世后,伯益让位给禹的儿子启,自己隐居到箕山之北。

  启即位后,建立夏朝。有扈氏部落不服气,起兵讨伐启,被启打败。为稳固政权,启对有影响和实力的氏族进行清洗和整肃,伯益首当其冲。启趁着战胜有扈氏部落之机,袭击伯益部落。夏启六年,伯益被杀。

  为笼络人心,启以隆重之礼安葬了伯益,又把伯益的二儿子若木封在徐地。若木在夏初时,管理着伯益被舜封的费地。伯益罹难后,若木接任伯益的部落首领之位。若木被启封在徐地后,派大儿子征国去徐地。征国到了徐地,以徐为氏。

  对若木最初被封的徐地,存在不同的说法。国学大师顾颉刚考证说,徐地在今山东曲阜一带。因徐氏族为伯益赢姓部落的一部分,也可称为赢徐、徐偃、徐奄(赢、偃、奄,在古时可互用)。

  夏商两朝,徐国一直在山东西南部发展。徐国的势力逐渐壮大后,开始以徐族、徐偃等名号扩张,向西北到达今河北徐水一带,向西南进到今徐州一线,向东进到今郯城地区。

  周武王死后,周公旦摄政,原本在商王畿地区(今河南安阳附近)监督殷商遗民以防其造反的管叔、蔡叔、霍叔,在妄图复国的纣王之子武庚的游说下,加上对周公旦摄政不满,“三监”联合叛乱。同为嬴姓之国的徐国,参加了叛乱。

  徐国战败后,没有亡国。徐国领土被鲁国不断挤压,在鲁国大军压境的情况下,为求得生存,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只得被迫向南迁徙,进入江淮流域。因此,徐国也被称作淮夷、徐夷、徐方(方是方国的意思,方国是部族联盟形成的联合城邦制国家)。由于屡次兴兵好战,又被称作徐戎。

  徐国南迁后,仍保持较强的国力。一方面稳定周边形势,讨伐与其不和的国家,包括同为嬴姓的舒国和其他徐姓部落,另一方面厉兵秣马,积极备战,冀图寻机与周王朝再分个高下。

  遭受徐偃王的大难后,徐国仍然我行我素,继续与周王朝对峙,对周王朝时断时续的讨伐不下软蛋,该打就打。到周宣王当政时,周王朝和徐国之间又爆发了一场大战。徐国被打败,正儿八经臣服于周王朝。由此,徐国国势式微,成为周边大国弱肉强食的对象。

  徐国末代国君叫章禹,周敬王8年(公元前512年),徐国被吴王阖闾灭掉。亡国后的徐国子孙以国为姓,是为徐姓。这是徐姓的主要组成部分,徐姓人绝大部分以这支徐氏为正源。

  徐姓的子姓来源出自殷商王族。周武王灭掉殷商后,殷商王族遗民有“六族”沦为奴隶,其中包括徐姓一族。周公旦平定三监之乱后,把“六族”奴隶送给鲁国。送到鲁国的徐姓一族,在鲁国繁衍生息,以族名为姓,成为徐姓,成姓时间早于以国为姓的那支徐姓。

  徐姓第三个来源,是少数民族中的徐姓和改姓。

  北魏时,居住在今宁夏贺兰山地区和甘肃庆阳地区的氐族中,有徐姓人。但这些徐姓人到底是出自赢姓还是后来氐族人自行改姓,现在已经无法考证。

  历史上,有纳西、景颇、满、朝鲜、壮族等少数民族接受汉族文化,改姓徐姓。如今,回、蒙古、彝、东乡等少数民族中有徐姓。

  徐偃王:徐国史上最有名的君主

  周穆王当政时期,徐国已传到第32代国君手里。这个国君叫诞,史称徐偃王。徐偃王在徐姓的历史上,是仅次于若木的最重要祖先。

  继任国君后 以仁义闻名于世

  据说徐偃王生下来就有异相,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有筋而无骨”,二是天生就是远视眼,“目不能缩视,望远乃见。”荀子进一步解释说:“其状偃仰,故称偃焉。”这也是为什么大家称呼他为徐偃王的原因。

  徐偃王很小时,体现出高人一筹的才干,而且“容貌端庄,才器雄略”。17岁时,才艺过人,诗礼俱具。到20岁时,已经成长为一个文武兼备的青年才俊。继任国君后,广施仁义,去除刑争,治国有方,以仁义闻名于世,得到族人和邻国的一致拥护。

  在徐偃王的治理下,徐国五谷丰登,人民安居乐业,国力不断增强,来朝贡者日益增多,统治的范围也越来越大。《韩非子·五蠹》中说:“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势力范围涉及淮河、泗水流域的苏、鲁、豫、皖的部分地区。

  周穆王讨伐 徐偃王主动出走

  徐偃王的实力不断增强,雄心也越来越大。周王室当政的是周穆王,周穆王大肆对外发动战争,他的西征,消耗了大量财富,加剧了民族矛盾,也加重了内部剥削。具有实力的徐偃王,成为反对朝廷最强烈的国君。

  恰好在这时,一个东西的出现,促使徐偃王加快了反对周朝的步伐。徐国在开挖连接陈国、蔡国的运河时,挖出了一副“朱弓赤矢”。跟随徐国的36个小国,以为这是天降的祥瑞之物,大家一合计,拥戴徐偃王称王。另有一种说法是,是徐偃王自己称王。不管是被动称王还是主动称王,反正徐偃王走出了“出格”的一步。

  为什么说徐偃王称王是出格之举呢?西周初年,周公旦摄政期间,出台了一系列的规矩,对诸侯国的各种礼仪进行了规范,其中包括称号。“王”是只有周天子才有资格的称号,诸侯国一般称呼公、侯、伯或统称为国君。徐偃王称王,意味着与周天子平起平坐了,这不是造反的节奏是什么?

  徐偃王的动静闹腾得太大,周穆王对徐偃王的所作所为也不是没有察觉,他也感觉到了徐偃王对周王朝产生的负面影响和压力。周穆王派兵讨伐徐偃王,同时联合楚国攻打徐国。

  徐偃王平时只顾着施行仁义,没有发展武力。大兵压境,徐偃王审时度势,打的话,基本上是挨宰的兔儿一只,绝无胜利可言。而且,只要打仗,老百姓就要遭殃。楚军是虎狼之师,到时不晓得要杀死多少老百姓,这是仁义的徐偃王所不愿看到的结果。

  最终,徐偃王主动罢战。不就是要把我赶走吗?只要我走能换来百姓平安,那我走就是了。于是,徐偃王选择了弃国出走,不陪你们玩儿了。

  徐偃王逃到了彭城武原县东山(今邳州西北,东山后来被称为徐山)下,数以万计的老百姓感激他的仁义,愿意跟随他,他走哪里就跟到哪里。

  徐偃王结局 如今有多种说法

  至于徐偃王的结局,有多种说法。第一种是,徐偃王先逃到东山,后来又带着一部分跟随他的百姓沿海路到浙东龙游、衢州、兰溪、常山、武义、东阳、绍兴、象山等地。公元前947年,徐偃王在会稽翁州(今舟山)去世,舟山至今有徐偃王的旧城址。

  徐偃王去了舟山后,跟随他的大部百姓留在东山附近。徐偃王死后,人们在山石中凿出龛室纪念他。东山改称为徐山,他们的居住地改名为徐城,彭城改名为徐州。此后,他的子民散居到苏北、山东、河南、安徽等地。

  第二种说法是,徐偃王逃到今浙江衢州一带,并在那里老死。跟随他的子民以徐为姓,并在衢州繁衍生息,形成了至今衢州第一大姓是徐姓的局面。他的后人在衢州建立了徐偃王庙,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专门写了《衢州徐偃王庙碑》。

  第三种说法是,徐偃王去了越地,到达浙江宁波一带。但他还是被周王朝追杀,最后怀抱美玉投海而死。徐偃王死后,跟随他的子民留在浙江,后来成为当地的望族大姓。

  第四种说法是,周穆王发动楚国军队攻打徐国,徐国兵败,徐偃王被杀,徐国被占领。徐偃王的儿子宝宗(一说宗)迁徙到彭城武原县东山下,老百姓纷纷前往归附。

  第五种说法是,徐偃王造反的声势浩大,而且是主动的。他带着36国的联军,向周王朝都城进军。周穆王调兵镇压。徐偃王不忍民众遭受战乱之苦,赶紧收兵弃国,躲进彭城一带的深山中,最后老死在山中。

  不管哪种说法,反正结果是:周穆王把徐偃王赶下了台,占领了徐国。接下来咋个处置徐国,就是考验他的政治智慧了。

  徐偃王美德 被历朝历代传颂

  徐偃王不在后,徐国的子民拥立他的儿子宝宗为国君。周穆王把徐偃王赶下台,达到了目的,并不想真心灭掉徐国。他了解到徐偃王在当地很有人气,也不想把事情做绝。

  为显示周天子宽广的胸怀和气度,周穆王恢复了徐国的封号,封宝宗为子(子爵),让他继续管理徐国。徐偃王当政时,徐国是伯爵国,现在是子爵国,相当于是降级了,也算是对徐国的一种惩罚。

  徐偃王的二儿子衡逃到了越地。周共王即位后,封给衡爵位,“以守宗祀”。余姚徐氏,属于徐衡后裔南迁的一支。徐衡的后裔与齐国、宋国建立了姻亲关系,在秦汉时期多有做官者,到了魏晋,子孙开始显赫起来。

  徐偃王之所以在历史上如此出名,在于他是古代礼让和诚信的典范。荀子把徐偃王和尧、舜、禹、商汤、孔子等古代大圣大贤们相提并论。《淮南子》把徐偃王和末代商朝的大臣比干相提并论,说徐偃王的仁义和比干的大忠,都是值得称道的。

  徐偃王行仁义、好行仁、修仁义的美德,被历朝传颂。他的影响也非常深远,在镇江、无锡、苏州、常熟、灵山、温岭、嘉兴、舟山、常山、宁波等地,都有徐偃王庙、徐偃王祠、徐偃王墓等。

  “民国”时期,泗洪县天岗湖乡陈集村还有个徐偃王像,像前放着一杆秤。每到徐偃王生日那天,当地的乡民都要带着孩子到徐偃王像前去摸一下秤,然后点香祭祀,祈祷孩子能像徐偃王那样平安地渡过灾难,健康成长。

  四川部分地方徐姓字辈情况

  四川徐达后裔:成都、天府新区、彭山一支:钦显徐良,见绵祥斯。弦缙承翊,逎泽元绍。锡汝文光,敬遵天道。体正思诚,书声永继。志再浩境,攸闲棋召。诤友洵雍,鹏众均昌。博学超凡,昨闻懋堂。智湛守业,谋能安邦。简阳、成都一支:钦显徐良,见绵祥斯。弦经承应,徐公正世。子登大化,崇家训基。本孔凤门,前建恩机。沛益珍为,邦如祖上。佐殿用帅,宾毓秀方。兴治勋华,载锡纯香。山辉万树,惠念汉林。仁寿高家、鰲陵、大林、胜利、成都一支:钦显镕徐良,见绵祥斯。弦林承明,伏兴建思。廷先文玉,永学大君。祥义从开,德远春茂。宝安康富,贵庆星照。国世凯吉,昌青云治。全锦万民,发金光堂。仁寿高家、鰲陵、板燕、新津一支:钦显镕徐良,见绵祥斯。必朝三永,万元正洪。周忠星志,占荣仁义。从开德诚。仁寿观寺乡、二郞滩、丹顶山、大邑一支:钦显镕徐良,见绵祥斯。必朝三永,万元正君。臣福德昌,龙胜明月。照寿星原。(备注:“徐”辈为单名)

  新津太平、兴义、长乐一支:芳龙文廷,崇醇思道。金玉尓德,邦家之光。宗克永远,世必大昌。

  达州一支:先维加大启,正应于朝学。其昌永曰继,思尚信义卓。家长宗可传,荣锡用安乐。富贵万年兴,甲弟连登科。

  广安:正大有成,学文作仁。开万世保,继裔本心。迎祥起进士,金永正大兴。秉德思怀寸,昌开百带荣。开仁子太君,芝义永朝廷。金文生荣志,德厚万代兴。

  营山一支:崇贞宗千祖,国子名文胜。朝邦万代永,其昌兴隆善。嘉志立刚常,仁义得富贵。

  大竹一支:真天存得玉,大金嘉时祚。曰应楚之才,华国文章绪。朝廷用贤良,立学明庠序。诗礼传家珍,世代受恩遇。

  遂宁一支:继自其汝之。九邦第宏基,培应醇厚广。裕启显扬时,勤慎佐国宜。绵长锺嗣烈,世泽万年思。

  南充高坪搽耳一支:天了庆宗应。仲叔光家邦,世传自有常。永遵敦厚礼,昌大定悠扬。

  荥经一支:朝应尔恩,俸仕文仁。席尚光大,家秉昌荣。先祖来居,荥河经江。聿修厥德,启迪胤臧。前创后守,作为有方。义门之业,迨见再举。

  仪陇瓦子一支:达显尚荣发,福庭中正开。文光明世代,锦朝国恩来。富贵思先宝,诗书启大才。

  蓬溪安府场一支:国正天兴顺,官清自化良。德崇行必善,学广道宜章。廷宪文明显,佳修素吉祥。攸邦进齐尚,世泽永龙昌。

  泸州:会表南名银,学登一有成。永远文德定,世泽孝宗真。开国清良幼,新帮喜晴云。光昌辉斗丙,既美要同情。恕人应竉茂,玉达水元金。芳之光德远,正国本家声。志大经邦用,天开杰士生。绍儒名震海,辅治重朝卿。如有思培祖,鸿基继守成。

  叙永一支:彦开定明,诗书俊杰。万古萧清,威如四海。文芝国崇,廷应朝绍。永洪光庆,世代兴隆。仁伦有道,谨秀良才。登金大宝,福禄长春。

  合江一支:国正天星顺,朝开玉太应。邦昌明帝治,廷秀思前胜。人以祖为本,子亦孝当先。耕读是至上,勤俭求富裕。

  西充一支:承先启继一家春,学士文人世代传。有守斯能体国用,光明正大永长存。

  筠连乐义徐家箐一支:登朝兆茂明,宗国复学行。仕元长兴有,万世永和平。正定光先德,忠良保怀庭。

  资中银山一支:世守宗来大,自人怀元长。高增培裕厚,燕翼树滋芳。国登林光锡,成家永鸿扬。朝廷正兴忠,仕之尔开洪。启迪资垂植,贻谋笃发祥。泗代咏川隆,宝贵荣华孟。祚繁宜永庆,裔奕緜延昌。佳节过初睛,雷动彻普声。争姘桃李艳,遥观白云峰。道影玉清泉,碧潭水中天。苍茫望远山,岛屿绕雾烟。一苇神风去,千戴造福源。数万草木芸,招展尧舜添。

  隆昌双河一支:庭科正文,学日家藇。元成汝德,世安有年。朝居其仕,永新国民。

  蓬安一支:思日世代在,忠志本立道。成德之奚昌,培元基绍定。恒觉见其光,普照福永康。

  兴文一支:应文世克成,朝廷正光明。国才忠孝有,仕宦启家声。

  江安南井水兑沟一支:世作大文章,家升克有光。诗书为本业,长寿上其昌。

  屏山龙华旭光一支:启兴继芳良,庆嵩以之洪。文明光世泽,显耀在奇勋。道德培元子,学士肇成章。保安书秉正,华宗定永昌。

  西昌一支:建始自宗得,国朝启永景。应继登昌士,慎迁南永兴。鸿才肇文德,治世高明清。仁政广施济,海邦常康桢。富贵英华发,贤良圣哲生。守生行大道,寿福如乾坤。

  荣县一支:功(公)过胜(圣)天福,寿禄世代兴。英雄朝龙凤,永远发达家。

  邻水石永一支:真念仲英玉,明君达德捷。敬文宗本国,下学继元明。盛世有先德,光大在守成。

  眉山永寿一支:天正家万启,文朝元光昭。映尚现玉秀,滕绍炳吕信。登世云永,远克大成。

  夹江三洞恒星村徐坝一支:大德文明开景泰,湰时孝友忠良现。金玉相邦兆凤林,祯祥仁义成万代。

  丹棱仁美一支:褔金汉加光,顶仕双文应。学方廷元正,永远在朝纲。开宗崇青启,前进向大军。良德修齐志,新道普天行。晋裕怀先祖,重议万代昌。

  彭山黄丰:荗易经常万,子启天洪文。正德明廷顺,继褔永大新。孟应金朝万,子启天洪文。正德明廷纪,福绿永志忠。

  仁寿龙正:添运作国宝,至德真仲兴。万显文宗祖,世代永光明。传家惟孝友,裕嗣本忠诚。源盛涵应远,春深景自荣。开光云祖德,应耀中华国。文章进学士,后裔万代春。

  青神黑龙一支:智汝登朝,文殿友光。国成元左,邦卓为良。培啟德泽,兆意显扬。

  蒲江、丹棱、眉山:文龙朝登联,德有荣应天。金玉明光现,开学太平年。文龙朝登联,正国永殿三。洪玉明光现,开学太平年。登联万朝应,枝永庭舟仕。国正天星顺,宦清民自安。

  绵竹新市、什邡禾丰一支:盛廷谆民定,一(中)太(绍)应启先。圣朝开国臣,禄位享尊荣。友宗景思万,中(贤)绍(亲)立功勋。

  广元元坝区:云中洪攀,开国应先。思文继仕,建章聪天。龙光昌泰,永怀大观。贤仁从义,元照登山。歩登文大贵,正定万国祥。金章启仁义,世代荣华昌。

  旺苍盐河一支:文子鹏步登,荣华富贵春。

  剑阁白龙一支:敬文登鸿扬,宗元星明怀。

  渠县汇北一支:箕山贤相嗣,盛德启鸿图。孝友传家宝,诗书裕国模。佑卿能化鹤,敬业永明驹。树祖新宗子,虞勋大布敷。

作者: 黄勇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