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国家主席习近平24日在人民大会堂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儒家文化是悠久中化文明的标签,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深刻的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创造能力、传统习惯以及民族性格,而且也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今年是孔子诞辰2565周年,作为国家主席,习近平亲自出席大会开幕会并发表讲话,体现出新一届政府对传承民族文化、推进各种文明交融交流互学互鉴的殷殷期待,而作为文化部门和文化学者,更有责任和义务将传承民族文化作为历史在肩的责任,坚持不懈的推动本国文化走出去,实现中华文明和世界各国文明的碰撞与交融,以文化交流和大融合的方式,提升国家软实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强国梦,中国梦。
进入21世纪,从物质层面来说,中国可以说已经初步实现了“走出去”的宏伟经济战略,不论是近期的马云阿里巴巴美国上市,还是福布斯排行榜中国富豪的排名上升,都反映出一个古老的东方古国正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后来居上,“中国制造”已然成为一个代表中国的经济标签,但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我们的文化弱势在国外表现的也更为明显:除了“功夫”、李小龙、瓷器等传统的极具符号意义的文化热点或者人物,外国人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还是停留在相当浅的层面上,这和在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上唱主角的中国的地位和角色是极不相称的,所以文化走出去成为时代之需,大势所趋,人心所趋。
如何实现传统文化上“走出去”战略,首先需要充分整合文化资源,让传统经典散发出新的时代魅力。虽然我们一说传统文化往往就会提起让我们引以为傲的四大发明、琴棋书画、武术气功等标志性的文化符号,但是同样需要重视和挖掘创新的还有我们对于经典的重温,比如前一段时间大热的国学,再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第30个教师节去北师大看望师生时提出的“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这些都表明,领导人和社会公众都希望传统文化能继续发挥出它的经典魅力和温暖人心、指引道路的作用。
实现文化上的走出去,还需要调动全民参与的积极性,要让很多民间的传统文化样式通过文化外交和交流的方式走出去,在国与国之间的民间文化交流中实现国家之间文化软实力的交流,这不但促进了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而且还增进了两国之间普通民众的交流,有利于消除误解,增进友谊。比如中法之间的文化年就是典型的代表——国内几百个艺术团体和各种形式的文化元素在法国多个地区进行展出展演,既展现了古老中国的文化神韵,也介绍了中国大地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可谓是一箭双雕,所以此种调动民间力量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包装,走出国门是实现文化外交助力国家外交的重要途径。
当然,这里所说的“走出去”,也必然包括在海外建立中国文化传播的中心,建立对外宣文化宣传的阵地。汉语正在成为世界人民学习外语的重要选项,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国内的相关机构应该如何及时的梳理和编纂大量适合国外人阅读和传播的经典书籍,利用中国驻外文化中心以及孔子学院等机构,将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作品介绍给西方国家的民众,这是当前最急迫需要落实的工作。前一段时间国内某电视媒体举办的《汉语桥》节目,其实就是很好的传播形式,一方面让国外的民众了解汉语的魅力,又推动两国之间的了解,所以这样的节目不仅仅是节目到国外录制,甚至可以利用国外的媒体机构,实现在国外的双语制播,在国外的电视台播出,让类似的文化交流节目的影响范围更大。
中国文化走出去是一项宏伟的战略规划,需要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以及政府机构的具体谋篇布局,但是传承经典,继承传统,秉承创新精神求变求新的精气神确是每个国人都要有的,这种精气神哪里来,答案不言自明,向传统文化汲取力量,探寻方法,就一定能在世界民族文化交流融合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角色,也一定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提供智慧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