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举史绝无仅有的翁氏家族
福建和福州的翁氏与周昭王庶子有关。周昭王庶子翁弘的33代孙翁禧汝,唐时任苏州、福州刺史,其子翁轩(字砚斋),德宗时以朝请大夫出守建州。
翁轩生四子——
长子翁何(字天禄),以荫官检校散骑常侍,始由京兆迁家入闽,初定居崇安,后建阳、福州而到莆田兴福里竹啸庄。故以翁轩为入闽始祖,翁何为入莆始祖。
次子翁僖,居崇安。
三子翁传(字肇煌),居建州。
四子翁信,居润州(今江苏镇江)。
翁何生四子——翁则(官至大理司直)、翁刚、翁利、翁刘。
翁则生五子——翁嗣昌、翁巨模、翁巨隅、翁邾、翁郜(字季长,官至朝清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
翁嗣昌生二子——翁廷白皋、翁袭明。翁廷白皋生翁乾度。
唐大中年间,居莆田县漆林里(今新厝镇漆林村)的翁氏63世翁巨隅(字仲邡),虽家道平平,却能克勤克俭,曾任大理司直、仕唐荣王府咨议参军,迁光禄大夫,累增光禄少卿、少府监,后回闽辅助王审知为监军。
唐成通年间,翁巨隅在漆林里创办漆林书堂,聘请名师为三个儿子授课。三个儿子不负父望,均能励志勤学,并名登高榜。
翁巨隅生有三子:长子翁承赞,次子翁承裕,三子翁承检。
长子翁承赞(859—932年),字文尧(一作“文饶”),晚年号“狎鸥翁”,又号“螺江钓翁”,著名的教育家、诗人。唐大中十三年(859年)出生在兴化湾畔一个渔村——福唐县文秀乡光贤里(现新厝镇漆林村)。
唐昭宗乾宁三年(896年),翁承赞在长安应试,考中进士,以第三名被选为探花使。次年(897年)擢博学宏词科,当时他作一首《擢探花使》诗:“探花时节日偏长,恬淡春风称意忙,每到黄昏醉归去,纟宁衣惹得牡丹香。”从中可以看出他考中探花后春风得意的情形。翁承赞出仕时,任京北府参军,恪尽职守,很受上司器重。之后累迁右拾遗(从八品)、户部员外郎(从六品),曾上书指陈“方镇交结权幸,终必误国”。由于翁承赞直言敢谏,深为朝野赞许。
唐天复二年(902年),翁承赞由陕西周至县县令调任秘书郎、左拾遗。他看到社会上麻风病沦为乞丐者甚多,力谏皇上设立“养济院”,一时得到好评。为了纪念翁承赞这一义举,明崇祯元年正月,光贤里人、东阳令郑为特勒碑以诵其德,此碑至今仍矗立新厝镇岭边村光贤亭。另在新厝镇漆林村至今还保存着清乾隆年间设立的“重建谏议祠碑”。
唐天祐元年(904年),翁承赞以右拾遗(从八品)身份,奉命回闽,册封王审知为琅琊王,赐金紫以行。朱全忠篡唐立梁后,以翁承赞为右谏大夫(正四品)。五代梁太祖开平四年(910年),他又被任命为册礼副使,奉诏回福建,册封王审知为闽王。翁承赞身为谏议大夫,代表朝廷出使福建,成为中央政权和福建王氏政权之间联系的桥梁。此后,翁承赞回开封复命,朱全忠任他为福建盐铁副使,加左散骑常侍,御史大夫(从三品)等高级官职。他虽然在北国身居高官,享尽荣华富贵,但是经常思念家乡,他在《寄舍弟承裕员外》诗中写道:“江花岸草晚萋萋,公子王孙思念迷。无主园林饶采伐,忘情鸥鸟姿高低。长江月上鱼番鬣,茺圃人稀獭印蹄。何事斜阳再回首,休愁离别岘山西。”后来,翁承赞看到朱全忠日渐骄恣,便辞官返乡。
由于翁承赞和闽王王审知关系很好,所以,他一回闽,王审知便重用他,拜他为同平章事(相当于宰相),封晋国公。他的家乡漆林里的文秀乡、光贤里、昼锦庄全部由王审知为其命名,以示荣宠。翁承赞身为宰相,协助闽王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了一些大举措,政绩显著。如他建议王审知在福州设立“四门学”,“以教闽士之秀者”,在所属各州县设教兴学,培养人才,并派人四出寻访书籍,予以缮写刊印。王审知采纳了他的建议,兴学招贤,后人称赞他“留文功业不寻常”,为福建社会的相对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以及文化的振兴作出了贡献。翁承赞因此被称为“办学兴闽第一人”。唐末五代时政局混乱,民不聊生,王朝变更频繁,但翁承赞为政廉洁,并告诫人们要重节操,做到清正廉洁,留芳后世,被人们传为美谈。
据记载,少年时的翁承赞曾在江阴竹利(今凤柄)受启蒙教育数载,常在村前凤塘溪旁温习功课,故他晚年谢政归里后,就在各地“广设庠序”,先后兴建后山陈和鳌峰等书社,培养岛内农渔子弟。居住琴江(今浔头村)时,他捐资将浔头村前的龙、凤、蛇、龟四个屿礁,围筑成假山、花园,把四个屿礁点缀得美丽壮观。
据传,翁承赞是朝廷郡马(皇属门婿),其夫人很贤惠。当时江阴七景底一带遇到大旱,夫人捐资买粮赈济百姓,受崇仰。夫人另一功德是,把翁承赞当年在朝为官时用的一条玉带卖掉,集资帮助莆头村村民兴建两里长的莆峰临江海堤,受惠的七景底和莆头村村民,为纪念翁承赞夫妇的恩德,分别在后庄山和莆头村兴建“太府寺”和“莆峰祠”,寺祠内描绘有翁承赞夫妇活动的壁画,四季祀奉,香火不断。
翁承赞的诗作端重典雅、炼字精确,《唐才子传》称其诗“高妙”。他著有《谏议集》、《昼锦集》、《宏词·前后集》等。《全唐诗》收其诗一卷,《全唐诗续拾·新见逸诗附近》收其诗两首,全计近40首。唐同光二年(924年),翁承赞辞官隐居建安(今建瓯),建挂冠园、狎鸥池。长兴三年(932年),翁承赞病卒,葬建安新丰里,终年73岁,追谥“忠献”。
值得一提的是,福州市有关部门于1982年重修王审知坟墓时,出土了翁承赞所撰的两件墓志铭:《唐故威武军节度使守中书令·闽王墓志》和《梁魏尚贤夫人墓志铭》,显得十分珍贵。前者不但在过去史书中没有记载,连《闽王族谱》也误列为张文宝所撰的《瑯琊郡王王审知神道碑》。后者不但是翁承赞所撰,同时也是他书并篆额。
次子翁承裕,唐昭宗光化三年(900年)荣登进士。官授校业郎、水部员外郎。翁承裕生两子:长子翁正度,字用平,仕福州观察推官至奉郎秘书。次子翁可度,官至观察推官。
三子翁承检,(新厝镇漆林村保存的清乾隆年间《重建谏议祠碑》、《六桂·翁氏族谱》皆作“翁承颖”),字袭明(一作“承明”)。唐天祐三年高中进士,官授秘书郎。翁承检无嗣。翁承赞在《喜弟承检登科》一诗中写道:“两篇佳句敌琼瑰,怜我三清道路开。荆璞献多还得售,桂堂恩在敢轻回。花繁不怕寻香客,榜到应倾贺喜杯。知尔苦心功业就,早携长策出山来。”
翁承赞生四子——
长子翁玄度(即翁遗安,《福清县志》作“翁元度”),字叔宝、用休,自号白野耕夫。迁福清江阴之银坑底(今芝山村后),后继以发展到潘厝、浔头、南曹、岭口等村。为江阴翁氏始祖。翁玄度在后唐庄宗二年(924年)荣登进士,官授大理评事郎。闽王昶通文二年(937年),解印东归隐居银坑底,建有遗安堂,享年73岁,赐鸿胪少卿。墓葬江阴镇西山村村。
次子翁弘度(《福清县志》作“翁洪度”),官至给事郎中左春坊太子正字。
三子翁贞度,字用肃,官至著作郎。翁贞度的儿子翁仁弼,官至推察。翁仁弼的儿子翁日益,官至郎中。
四子翁昭度。
二
翁承赞的堂侄子翁乾度(898—951年),官拜闽国补阙郎中,娶妻林氏,生有六子。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翁乾度改名换姓逃亡避难,其六子于宋初三次科举先后中进士,即“三科六进士”。
翁乾度的六子分别是——
长子翁处厚,字伯起,堂号为敦煌,改姓洪。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进士,特授承议郎,兼殿中丞上柱国,赐绯鱼袋。
次子翁处恭,字伯度,堂号为济阳,改姓江。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进士,官拜泉州法曹。
三子翁处易,字伯简,堂号盐官,保留本姓。宋建隆元年与长兄同榜进士,官至剑南少尉。
四子翁处朴,字伯淳,堂号河南,改姓方。宋太祖开宝六年(937年)进士、官拜泉州法曹。
五子翁处廉,字伯若,堂号武陵,改姓龚。开宝六年与四兄同榜进士,官至大理寺直、监察御史。
六子翁处休,字伯恭,堂号平阳,改姓汪。雍熙二年与二兄同榜进士,官拜朝散郎、韶州通判。
翁氏六兄弟齐荣,显赫一时,被誉为“六桂联辉”、“六桂联芳”或“六桂翁”(注:我国科举取仕时代,读书登科美称为“折桂”)。据志载,时曾建有“六桂祠”。翁氏六兄弟皆登进士,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六桂翁”也有一些支派迁到福州所属县市区。比如在福州东郊桂山就有“六桂翁”的一支。而莆田的“六桂翁”在清浦(今黄石镇清江村)是有名的世家大族,明代有翁日英、翁世资、翁世用,父子兄弟皆荣登进士榜。翁世资官至户部尚书,他有一子留北京大兴县。其后裔有清代名臣、学者、书法家翁方刚。翁方刚字正三,号覃溪,为清乾隆年间进士,官至内阁学士。精通金石、书画、词章之学。
三
翁玄度(即翁遗安)生四子——
长子翁俊,字世承,讳天续,为潮州揭邑尖山 始祖。
次子翁杰,字启鱼它,为蓬州始祖。
三子翁伦,字延休。登科第。翁伦在舍前植有双桂树,建有双桂亭。
四子翁佳,为逃避倭寇居闽西永定,后迁广东。
翁伦生二子——长子翁仁著,曾登科第,授太子正字。居福建建阳。次子翁仲潜(字仁显),亦曾登科第,授太子正字。翁仲潜娶丞相李维伦女儿李素娥为妻。翁仲潜有遗腹子叫翁如椿。翁如椿苦读成材,后被朝廷授予朝奉郎。
记者去年在江阴镇芝山村和西山村附近考察时惊奇地发现,在两村交界处的小山包上,居然有一座保存较完好的宋代著名节妇——李素娥的坟墓。墓碑上有:“清嘉庆丙辰年玉屿翁姓始祖太子正字仲潜公暨妣钦赐旌表贞一孝义李氏素娥夫人墓”字样。可以推断,该墓碑为清嘉庆丙辰年重修时所立的。
无独有偶,记者后来在金芝翁氏祠堂里,又惊奇地发现一块镌刻有双龙图案、上书“圣旨”二字的石碑。上有“景炎三年丙壬子十月 诏敕 少保张世杰撰 旌表李氏素娥孝义贞节夫人碑文 贞妇之德如□鼓□修之□门布□□王公禀仰冥李氏素娥仲潜之妻与夫诀誓断指示贞旨遗孤如□肖形孝芝草突生用金叩之有物应声是金石之可贯动以帝曰俞哉足为世型坊之马鬣有心 雍正元子癸卯□月吉日金芝翁氏□立”等字。可以推断,该石碑为清雍正癸卯年再次重修李素娥坟墓时所立的。亦可确知,李素娥为此间被皇帝追赐为节妇的。据考证,这个名叫李素娥的女子就是翁仲潜之妻。
宋景德元年(1004年),翁仲潜病危,劝李改嫁,李断指示贞。翁殁后,李以指投棺,并将己画像挂夫墓前三年,且搭棚墓旁苦守。不久,坟台长一灵芝草,李奉朝廷,国母服草病愈。朝廷旌表李素娥,封“佳德夫人”,并把银坑改名为芝山,另建李坊于下渚舫江旁(该坊现已不存)。以上事迹《福清县志·节妇》亦有记载。但《福清县志》对李素娥墓及石碑却无任何记载。该墓历经近千年的风雨历程,还能较完好保存至今,实属罕见。
另外,记者去年在江阴镇西山村,还发现翁承赞长子翁玄度(即翁遗安)的坟墓。可惜该墓已被盗挖,仅存墓穴。
四
在翁承赞孙子和裔孙中,有28名荣登过进士——
翁捐,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荣登进士,官授殿中丞。
翁操,宋景祐元年荣登进士,官授奉议大夫。
翁鉴,宋景祐元年荣登进士,官授建昌判官。
翁纬,宋景德二年乙巳年(1005年)荣登进士,官授新会县令。
翁彦升,字元卿,宋宝元元年荣登进士,官授方司郎中。
翁景述,宋元祐六年荣登进士。官职不详。
翁汴,宋治平四年荣登进士。未任职。
翁载,宋治平四年荣登进士。未任职。
翁帖,宋治平四年荣登进士。官职不详。
翁绩,字熙载,宋元丰五年壬戍年(1082年)荣登进士,官授奉议郎,因反对与西夏议和受到排斥,辞官归。据《福清县志·节义》载:“政和末,上书言夏人,无故请和,边使赵良嗣、董才来言,妄生嫌隙,乞斩二人,以笃信好。不报,遂飘然南归,老于沧州之上。宣和初年,童贯使熙河经略使刘法帅师伐夏死,贯以捷闻,绩哭以诗曰:‘千里寒沙遗白骨,一番新鬼哭黄云。偷生同恶终相蔽,安得忠诚达圣君。’蔡京当国,闻此诗者,皆服其直。”翁绩著有《天山十议》等书。
翁绩和他的儿子翁元,是不畏强权的名士,翁元曾写诗讽刺当时握有生杀大权的蔡京,使人读后大喊痛快。
翁邵,字好德。宋元丰荣登进士。元间为福清县丞,廉洁方正。
翁希愈,宋元祐六年荣登进士。未任职。
翁熙,字正之。送淳熙荣登进士。终朝请大夫。
翁彦约,字行简。宋徽宗政和荣登进士。官至河北西路学政。
翁彦深,为翁彦约弟弟,擢进士及第。历秘书少监、太常少卿等。
翁谷,字子静。宋政和荣登进士。
翁纪,宋天圣八年荣登进士。任大理司直,兼监察御史。以屯田员外郎致仕(归里),累赠中散大夫。
翁肃,字彦恭,为翁纪的儿子。宋庆历荣登进士。官至朝散大夫,累赠正奉大夫。
翁点,字沂泊,宋乾道荣登进士。历官湖南通判等。
翁子礼,宋政和五年荣登进士。官职不详。
翁归,宋咸淳十年荣登进士。官职不详。
翁康年,字辅唐,南宋绍兴初中式童子课初进士,唱榜眼。任武康军节度使,封会稽郡公赐金鱼袋,谥“庄敏”。
翁德广,宋绍兴癸亥年(1143年)荣登进士,出任山东历城县令,授朝奉郎。辞官归乡后,在江阴助建南曹前“报恩寺”、山头西“广济寺”、浔头东“光德堂”等慈善事业。宋绍兴末年的一天,著名理学家朱熹游江阴田头村“万顷涵光楼”时,翁德广为该楼题写楼匾,朱熹为之题诗。另外,翁德广的父亲翁朝宗曾中秀才,翁德光的儿子翁文龙(字光福)曾补为永安县主簿。
翁冠英,明崇祯十五年荣登进士。官职不详。
翁万达,字仁夫,号东崖。明嘉靖五年荣登进士。授户部主事,再迁郎中。初为梧州知府,后擢广西副使,再迁四川按察司。历陕西布政使、擢右副都御史等。卒年55岁,隆庆中追谥“襄毅”。
翁梦鲤,字希登。明嘉靖庚戌年殿试荣登进士。历官广东按察司佥事。
翁世经,字可贞,号一水。为明嘉靖乙未科(1535年)荣登进士。授户部主事,历任外郎中、梧州知府、浙江参政、湖广按察司、两广布政。
翁世资,明英宗正统七年荣登进士。曾任户部主事,历郎中、工部侍郎,后谪为衡州知府。明成化初,擢江西左布政使,后以右副使都御史巡抚山东,随后召为户部右侍郎。久之,进尚书,越两年致仕(归里)。
翁兴贤,官至浙江通判。其子翁正春(1553—1626年),字兆震。26岁时中举,在延平、龙溪一带任职,40岁时,参加顺天乡试,结果状元及第。
明天启年间(1621年),首辅大学士叶向高回福州,顺路看望翁正春,借宿翁宅。翁正春以“宠宰宿寒家,穷窗寂寞”(注:每一个字都是宝盖头)求对,叶向高以“客官寓宫宦,富室宽容”对之,恰到好处。叶遂以“七鸭浮塘,数数数三双一只”回敬,翁对道:“尺鱼跃水,量量量九寸十分”。以上两联一时被传为绝对。翁正春中状元后,授翰林元修撰,累迁少詹事。
明万历三十八年升任礼部左侍郎。翁因屡谏皇上,后遭谗归里,莳花养草,筑圃编篱。天启元年(1621年),翁被重新启用,官为礼部尚书。后因遭魏忠贤诬陷,复萌退志返乡。天启皇帝以翁正春是三朝元老,晋其为太子太保。天启六年(1626年),翁正春病逝,终年74岁。崇祯初年谥号“文简”。翁正春为人一丝不苟,即使夏天亦不露体,是封建理学传统的典型代表。他晚年政治立场与东林党亦步亦趋,故有“东林巨魁”之誉。
翁叔元,字宝林,号铁庵。清康熙荣登进士。授编修。官至刑部尚书。著有《铁庵文稿》、《梵园诗集》。
五
翁氏入闽后,历代人才济济,除了进士官宦外,当时还有一个在福建颇有影响的人物,就是一代高僧翁藻光。
翁藻光是翁巨隅的孙子,随父辈入闽时年纪尚幼。但他自小向佛,13岁便出家,经过多年刻苦修炼,终于成为南唐知名的高僧。928年,由于闽王的暴政,福建的老百姓怨声载道,闽王听说了藻光大师的德行后,就把他接到福州,并礼聘他为国师,协助治理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