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歲活動8月13日施姓宗祠登場

2013年08月05日 | 阅读:730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十六歲活動8月13日施姓宗祠登場 

 (本報訊)文資處去年在施姓宗祠辦理做十六歲活動,獲得相當不錯之評價,今年將於102年8月13日協助施姓宗祠繼續辦理做十六歲活動,除分擔市民準備供品之困難,且施姓宗祠辦理的十六歲成年禮儀,完整的將傳統科儀呈現,更將作十六歲的涵義和禮節一一解讀,交代了每一件祭品的意義和必要性,每一細節都令人充分瞭解,先民籌劃科儀內容的精神內涵,感受到上天對萬物的恩典、家庭長輩的關愛,在敬神如神在的莊嚴氛圍下,令人滿懷著暖流而不敢衍生褻瀆和不敬的傲慢。活動報名請洽施姓宗祠施小姐(電話06-2679171)。
 文化局表示,「軁」為閩南語讀音nǹg,有「穿、鑽」的意思,軁七娘媽亭是做十六歲儀式中最重要的部分,由父母手持七娘媽亭,小孩由後往前穿過(男生往左邊繞三圈,女生則是往右邊繞三圈),稱為「出鳥母宮」或「出婆姐宮」,象徵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除了神明的庇佑與長輩的照顧、拉拔,才能順利長大成人,且在俯身的同時,學習謙卑以對的道理。
 根據連橫《臺灣通史》:『富厚之家,子女達十六歲者,糊一紙亭,祀織女,刑牲設醴,以祝成人,親友賀之。』及民國48年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的《嘉義管內採訪冊》,均提到傳統府城人家習慣在家中為子弟做十六歲成年禮儀式。但工商業社會繁忙的腳步,讓民眾覺得在家做十六歲必須十分費力準備供品及七娘媽亭,而裹足不前,文資處今年將以2個家庭做為示範,拋磚引玉,透過儀式的輔導及協助,鼓勵現代小家庭在家中做十六歲,讓民眾了解到其實在家做十六歲一點都不難。
 「軁十六」活動目的在於承續傳統,讓親友、街坊鄰居共同來祝福孩子的成長,促進親子關係,進而使傳統文化融於現代生活中,延續可貴之無形文化資產。並以「手、刷、禮」(「DIY手作環保七娘媽亭」、「十六印記-凸版藏書票印製活動」、「做十六歲成年禮」)相關活動及「映像‧十六歲」展覽等,讓傳統的做十六歲有更多元的詮釋方式,並歡迎民眾踴躍報名參加。
 
 
 

作者: 百姓通谱网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