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尚氏形意拳的拳械特点

2013年06月04日 | 阅读:1069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尚氏形意拳

尚派形意拳特点

一、椿功有抻筋拔骨、静中求动

尚氏形意拳的椿功,以三体式为主,除有增强体质,为技术筑基的作用外,还别具技击内涵。武术谚云:“筋长力大,肉厚身沉”,正因为通过锻炼把肌腱抻开,才能收放迅速,抻得长,放的远,打击力大。尚氏三体式偆功,虽在静态中,却突出地强调这“抻筋拔骨”隐形与内的内涵作用。这正是构成尚氏形意动作开展、灵活,发劲迅猛刚实的基因。实际这一特点是从站三体式椿功开始得到训练。

二、继承并传留了“趟劲”特长,体现出“脚打七分”的特殊技法。

经云:“脚打踩意不落空,消息全凭后足蹬,与有交勇无虚备,去意好似卷地风”,“挣崩摘豆角,犁椆(音)五趾顶”,“脚步打七分手打三”,这些拳经要义,突出一点,就是要求练形意必须练出上步的前趟,后蹬之劲。这不仅是形意拳进步快而远的特点,而且是如犁翻地,能把对方拔根抛出的绝技。惜此技法知者甚少,乃至对上述拳经要论,多有曲解,失去真意。惟尚派形意所练上步之劲,仍保留并传留了这一绝技。所谓“去意好似卷地风”,就是要求把上步的“趟劲”练成象摧枯扫残的卷地劲风,既猛又快。“椆周”,就是要求把“趟劲”练成象铁犁翻地一样,劲大而力实,拔地而起。上步所发挥的“脚打”,能如此劲大迅猛,用在技击上,自然比手的作用力大得多,因之才有“脚打七分手打三”的提法和要求。尚先生晚年在世、所教凡是上步都强调要练出“趟劲”来,因之对形意这一绝技,起到继承和发扬作用。习之功到,乃知“卷地风”这一“脚打”的深切涵义。也就进而掌握到“脚打七分”真劲。因之,磨练这一技法,乃成尚派形意的显著特点之一。

三、动作打顾一体,舒展灵活。

尚氏形意的出手入手,突出强调“肘不离肋,手不离心”,乃是形意主要顾法之一,是利用上肢以护肋;但又是打法中主要的蓄劲动作,为使臂借身劲而劲大,身借臂劲而得发。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三催”之劲得以有蓄而发,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出洞入洞紧随身”则是“虎抱头”的具体运用,小臂裹抱于头下,既是保护头、胸之“顾”,又是发挥“拧裹坠”,以蓄力待发之“打”。正是打顾一体。在出手发劲上,则突出强调“起横不见横,落顺不见顺”的要求。而“起横不见横”中的“横”是“顾”,用时在“不见横”中就含有势正劲顺之长,就可用“打”。“落顺不见顺”中的“顺”是“打”,用时在“不见顺”中就含有“横裹”之劲,见来手即可用于“顾”。且“起与落”、“横与顺”本身就包括“顺中有逆,逆中有顺”,即相辅相成,又“打顾”如一,因之它既是“顾中有打”,也是“打中有顾”。

四、发劲迅猛刚实,体现出“火机一发物必落”的技法。

尚氏形意最显见的特点,是在动作和发劲上既迅猛又刚实。因而说:“练不出迅猛刚实的爆发劲来,就不能是说刚劲练到了。”尚云祥先生年过古稀时还说:“我再有三十年阳寿,就再打它三十年刚劲”。这句话的涵义,可惜真正理解的人并不多。但确实是颠仆不灭的真理。是先生专攻形意,磨练一生,从实践中得出来的不同一般的经验总结。因为形意发劲制敌的基础是讲“硬打硬进无遮拦”的。先生说“硬打”就是不管对方是动、是静,动也打,静也打,不管对方是刚、是柔,刚也打,柔也打,不借惯性,不借他力,遮也打,拦也打,沾着就发,这才叫“硬打”,才真正有发人的本领。要想做到这样,就必须先打好刚劲。在不努气,不用拙力,从自然、和谐中练出完整的刚劲来。再把刚劲练出迅猛刚实的“爆发劲”来,才能达到“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起如箭,落如风,追风赶月不放松“的打法要求。才能使内劲逐渐充盈,打得实,放得远,势如奔雷。有了这种疾用骤发迅猛刚实的爆发劲,才算得到了不借外力,自身发劲,沾着就有的本领。有了它才体现出形意的真劲,“火机一发物必落”的技法要求。一句话:“练不出迅猛刚实的爆发劲,手到对方身上就没有‘想打就能放’的威力。”

五、内劲充盈,催“三节”惊“四梢”。

练形意拳的内劲,有“返先天”之说。因之做动作,就必须轻松、合协,任其自然。不努气,不用后天拙力,从虚灵自然之中,把形体调整好,把身外散乱之力,消融归一,随同把身外散乱之神、气,按拳术之规矩,纳入丹田,与先天之气交融,成为浑元一体,由微而著,而能逐渐充实,运化于周身,则融融和和,无微不至。以之应用,则无处不有,无时不然,便形成形神相合,体用一源的内劲。朋形意拳的三步功夫来说,基础打不好,刚劲不完整,是培养不出内劲来的。它在运用中是以腰为主宰,运之周身,内劲通灵。则玄妙自生。尚派形意所表现的形神完整,内劲充盈是和严格掌握和运用催“三节”惊“四梢”分不开的。经云:“拳打三节不见形,如见形影不为能。”讲“三节”,练形意的都知道,躯干、臂、腿无处不分根、中、梢三节。臂的肩、肘、手,腿的胯、膝、足,又分为根、中、梢三节。这“三节”,如合为一,腰为主宰,就可使通身一体,完整一气。如分而为三,各有所司,各起各的作用。所谓“拳打三节不见形”,绝不是拳打被截再用肘,肘打被截再用肩。那是用招的打,又是见形地打。应该是利用“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的“三催”劲,手被截,肩、肘仍催,在被截处发劲打之。这样的“变劲不变手”就“不见形”,就“被打不知不见”,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拳打三节不见形”的奥妙所在。意、气、力融于丹田,又发自丹田,运之“三节”,在这样的技法支配下,自然三节合一,节节贯通,通向各个“三节”都有能如是,自然身形、劲路会成为完整一体,内劲会逐渐充盈。讲“四梢”,即毛发为血梢,指、趾甲为筋梢,齿为骨梢,舌为肉梢。四梢的发劲,即叫“惊起”说明它主要靠精神振起的作用。亦即“意有所感,神有所施也”。如经云:“怒发冲冠,血轮速转”,“舌卷气降,虽山亦撼”,“虎威鹰猛,以爪为锋”,“有勇在骨,切齿则发”。这些说法,都有说明了“四梢”的精神威力。平时锻炼,能时刻在意,神之所至,、自会大增摧敌之勇,做到这些就能形神完整,内劲充盈。

六、独练鹰捉,并发挥劈拳的特殊作用。

练形意的第一趟拳,起钻是拳,落翻变成俯掌,形成三体式的这趟拳,人们叫它“劈拳”,而尚先生叫它“鹰捉”。这样叫是有道理的:1、它是拳,不是掌,就不能叫拳。2、“劈拳之形斧属金”是拳经的定论。它既是掌,又是俯掌,根本无似斧之形,更无法练出似斧之劲。与拳经所要求的劈拳劲根本不符,这就说明它不是劈拳。3、经云:“出势虎扑,起手鹰捉”。既然提出起手动作是鹰捉,而五行、十二形等拳的起手,又都是它,所以应该管它叫“鹰捉”。论起这趟拳,说来平凡,练形意的人都会,但是不好练,甚至有一辈子吃不透,练不到的味道。为什么?这就是从形意拳的劲追究起。形意竟有什么劲?广义来讲,五行、十二形一种拳一种劲,甚至一种拳包含几种劲。而形意独具特色的,最根本的劲,却在于起落、钻翻。故在拳经中对起落、钻翻的技法讲了许多许多。甚至提出“不知起落枉伶俐”的警语。说明“起落”在形意技法中的重要性。如果把“起落”简单的理解成是动作的起伏,就大错特错了。而形意拳起落的精华就体现在“摩挲劲”上,也就是人们很少知道的“翻浪劲”。而“鹰捉”正是练这种特殊劲的基本拳,故称它为“形意母拳”。经云:“起为钻,落为翻”,“起是去也,落是打也,打起落如水之翻浪”,如果对“鹰捉”的起落、钻翻不理解,就谈不上领会形意的真谛。因之在尚氏门中把“鹰捉”视为开启形意奥妙之门的钥匙,是阳刚步入阴柔,掌握刚柔相济,沾身纵力技法的窃要。故而千锤百炼和钻研它。正因为五行拳之外,比别人多出这一趟名叫“鹰捉”的拳,而又是特别重视它,因之说独精“鹰捉”可称为是尚派形意的特点之一。经云:“劈拳之形似斧属金,内通于肺,外达于鼻”。尚先生所教的劈拳和鹰捉的动作基本相同,只是把落翻的俯掌变为立拳。这一变,变成截然不同的两种内涵。“鹰捉”是通过钻翻,以发挥其掌为着力点,有顾打的翻浪劲。而劈拳是以前小臂作为斧刃,通过钻而劈发挥它似斧的前臂之劲,显然,两者有鲜明的不同。特别可贵的是,劈拳发劲的着意点,不在拳和肘关节上,而是在两关节之间的小臂上。这不仅是头、肩、肘、手、胯、膝、足七拳之外,又多出一拳。而且是超越关节突出处打人发劲的武术技法惯例,起到了它在技法上具有特殊涵义的作用。

七、拳械并重、相得益彰

能够把身手练到内外合一,以至空手和器械都能一样,这才算得到真谛,这时就怎么用怎么有理。形意拳术和器械可贵的是一个劲,器械只是拳脚的延长,拳术练好了,再练器械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器械练好了有能提高拳术的实战意识。而且互增技巧,习之既久,自然会不论器械的长短,全在拳术神意的妙用之中。只是每一种器械都有它的独具的性能,只要分别掌握和运用好它的性能,与拳中的神意和功夫结合起来,自会相辅相成,而相得益彰。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