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氏家族的发展概述

2013年06月09日 | 阅读:5974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覃氏虽然在中国历史上起源很早,但史籍却很少载及。从大禹治水之后,覃氏族人似乎就销声匿迹了。其实,覃氏族人并没有停止生息繁衍,只是由于作为姓氏的“覃”字没有规范化,写作“銪”或“潭”等,引不起人们的注意罢了。例如《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说到:“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銪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其中的“銪”,李贤注曰“音审”,今音应为“寻”(xún),就是“覃”氏的西南官话。“武落钟离山”的今地尚未查到,但“巴郡”、“南郡”设置于秦代,其范围很大,包括今四川省和重庆市东部大半和湖北省的西部。由此可知,在秦代设置郡县之前,覃氏的先祖就已生活在今长江的中上游地区了。   一些地名也反映了覃氏在秦汉时期的分布。例如秦代设置的“镡成县”,原属黔中郡,汉时改属武陵郡。其中的“镡”,据《说文解字》,音为“徐林切”(xin),实际上也是“覃”的西南方言音,可见“镡成县”的取名与覃氏居民有关。汉时广西也有“潭中县”,其中的“潭”,过去多误读为“tan"。对此,覃正义《中国覃氏历代名贤传》(以下简称《名贤传》)有一段精采的分析:“郁林郡潭中县以潭水得名。潭水上源出武陵郡镡成县,下流至阿林县(今桂平县)入郁水。镡,侵韵,习騦切,音寻(xun);水出镡成,改金从水,名为‘潭',当仍与‘寻’同音,与潭本‘徒含切’者(tan)自别。隋于潭(xin)水入郁处置州,欲取潭(xin)水为名,以‘潭’有二音(xin、tan),且已于长沙置潭(tan)州,易混淆,故改此潭水之‘潭’为‘浔’(xun)(侵韵,习騦切,音寻)。然则潭水在汉时已读寻音,可知覃(xun)氏望出岭南,其本族族地当在汉潭中县潭水之流系,以潭水为氏而去水旁,仍读如寻音,其来已久。今马平县(柳州)为汉之潭(xun)中县地,柳江即潭(xun)水,其上下游诸县覃氏,族姓颇繁,乡音绝不读覃(xun)为谭(tan)。他方此姓甚少,遂误读谭(tan)音。即或有谭氏去言旁别为覃氏而仍读谭(tan)者,此则其别派矣。”由此看来,秦汉之时,覃氏族人已由今湖南西部进入广西桂北、桂中地区了。   
       以上所说的与覃氏有关的姓氏和地名,虽可说明覃氏先人的发展及其分布,却未见具体的人名。这也许与覃氏先祖缺少著名人物有关,因而默默无闻了两千多年,直到公元一世纪(西汉末东汉初),史书中终于见到有姓有名的覃氏具体人物,这就是覃儿健。其事迹概略见于《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肃宗建初元年(公元76年),武陵、沣中蛮陈从等反叛,入零阳蛮界。其冬,零阳蛮五里精夫为郡击破从,从等皆降。三年冬(78年),氵娄中蛮覃儿健等复反,攻杀零阳、作唐作唐、孱陵界中。明年春,发荆州七郡及汝南、颖川施[弛]刑徒吏士五千余人,拒守零阳,募允中五里蛮精夫不叛者四千人,击沣中贼。五年(80年)春,覃儿健等请降,不许。郡因进兵与战于宏下,大破之,斩儿健首,余皆弃营走还氵娄中,复遣乞降,乃受之。于是罢武陵屯兵,赏赐各有差。”覃儿健被惨杀后没多久,又出现了一个叫“潭戎”的人,见于同书同传:“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冬,氵娄中、沣中蛮潭戎反,燔烧邮亭,杀略吏民,郡兵击破降之。”这个“潭”,实际上也是“覃”,故应念xin或xun而不念tan。   
       覃氏族人看了这两段记载,心里也许会觉得“不光彩”:在史籍中,覃氏先祖一直未见到具体的人名,怎么见到的第一个具体人名却是“蛮贼”“反叛”?《名贤传》的作者也许就是这种心态,故而把覃儿健被杀说成“奇冤”,并用正统的观念来为他“平反”:覃儿健之父曾被封为“武威镇夷将军”,于汉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年)领兵助武陵太守征剿武溪叛蛮,事平,即驻守在沣水流域的氵娄中、允中及零阳等地屯田,并推行汉化运动,使蛮众诚服。到王莽篡汉,改国号为“新”。儿健之父不服王莽统治,便率领蛮众抗“新”,被群蛮推举为“精夫”(少数民族首领)。儿健继承父位继续统领蛮众。但他的抗新复汉义举,却被当朝误视为“蛮夷反叛”,乃至惨遭杀戳。这种说法不知有何根据。其实,在当时统治者的眼里,少数民族做得再好也是不开化的贱人,稍有不顺,就被当作“反叛”而镇压杀戳;而且,少数民族的很多“反叛”,本身就是正义的民族之争。所以,奇冤是真的,但时至今日,我们不必再为祖先的“蛮夷”身份或“反叛”的举动而自惭形秽。   
由覃儿健、潭(xun)戎的事略可知,秦汉时期在今四川、重庆的东部和湖南、湖北的西部地区,都有覃氏的分布。这些人是由远古时期的“覃怀”人迁徙、发展而来,还是当地的少数民族依从汉姓而来?看来两种种可能性都有。他们的后裔是否往南进入了广西?且待下面再论。    
       经过历史的长期发展,现在覃氏的人口约有1000万以上,国内分属于汉、壮、苗、瑶、仫佬、毛南、土家等15个民族,分布于广西、广东、海南、福建、香港、澳门、台湾、云南、贵州、重庆、四川、西藏、湖北、湖南、河南、陕西、山西、吉林等18个省区。在国外,越南、老挝、泰国、柬埔寨、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英国、德国、哥斯达尼加等国也有分布,但人口不详。   
       在这里,有必要对姓氏、宗族和民族之间的关系作一些说明,因为有人指出,覃氏怎么可能分属于15个不同的民族?其意思是,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起源,而一个姓氏只有一个共同的起源,同一个姓氏怎么可能分属于好些个起源不同的民族呢!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理解,症结在于弄清姓氏、宗族和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从本质上说,宗族体现的应是血缘关系,而民族反映的则是地缘关系。民族是由许多宗族在一个共同的地域中长期生活在在一起,才形成了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文化、共同的心理的人类群体。姓氏在其发展过程中虽然已经不是纯粹的血缘关系(这在前面的“姓氏的发展”中已经说明),但作为宗族的标志,它仍然是属于血缘宗族的范畴。凡是有姓氏的人,他(她)首先是属于宗族,然后才是属于民族。宗族和民族都是由人群组成,但宗族群体小于民族群体,因而宗族群体的流动性较大而民族群体的流动性相对较小;相反,宗族的容纳性则小于民族群体。这样,当某姓氏的部分人员离开原来的地域,迁入另一个民族的领域后,受到那里的民族文化的长期熏陶,结果就融入当地的民族社会,成为该民族的成员了。在历史上,覃氏族人不知迁徙过多少次、多少个地方,所以,他们融入其他民族之中,变成十几个民族的成员,这是毫不奇怪的。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