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钱氏祖庭就在沥林钱屋

自钱塘钱酥惠州宋太守以来已历经900多年

2015年12月30日 | 阅读:1427次 | 来源:惠州日报 | 关键词: 钱氏 沥林钱屋

秋季重阳前后,是惠州很多村子祭祖时节,仲恺高新区沥林镇泮沥村钱屋村民小组的祠堂和祖坟前,响起了串串鞭炮声。这个潼湖之畔的普通南方村落不平凡,因为它是岭南钱氏的祖庭。

千百年来,惠州作为多种文化的交融之地,民系以外姓流入为主,但沥林钱屋却是岭南钱氏的发祥地,900多年前,吴越国国王钱第十世孙、北宋进士钱酥从钱塘(今杭州)到惠州任太守,后终老惠州,其后代特别是六个曾孙,在岭南开枝散叶,最远的分支抵达广西、湖南、港澳等地。

钱酥任惠州太守期间,整治惠州西湖、修筑防洪河堤、修整水东街,留下贤名,与钱酥有关的沥林钱屋、钱氏宗祠、钱酥墓以及各分支族谱等,则使得钱氏这支以惠州为中心的岭南民系,在过去数百年紧紧维系在一起。

家族名片

岭南钱氏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岭南钱氏一世祖钱酥在北宋时期从浙江钱塘来到惠州任官、落籍岭南,历经沧桑,为后裔开辟了一方天地。钱酥的儿子与孙子都是单传,到了玄孙一代有六人,分散广东各地,其中长房钱念一、二房钱念二、四房钱念四分别占籍惠州水东街、沥林钱屋、博罗福田钱屋,至今,钱酥血脉相传已有47代,后裔遍布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乃至海外,约有人口近三十万人,成为岭南地区一旺族和望族。其中,沥林钱屋,是钱酥最后归老之地,由此成为岭南钱氏的祖庭。

承上 惠州西湖或得名于钱酥

惠州自隋开皇十一年(591)设置循州总管府至清廷覆卵,历经了漫长的1300多年,如果地方行政长官以三年一任计算,有440多名外来官员曾宰政惠州。北宋钱酥,应该是惠州名宦之一,声名至今留在惠州百姓的心目中,这名杭州人,先是搭建了惠州杭州两城友谊通道,然后又开辟了其后裔在岭南繁衍生存的天地。

关于钱酥的生平,岭南钱氏众多分支的族谱都有记载。据广东三水怀集 《钱氏宗谱》(明钱义宰撰,崇祯年重修)记载,钱酥是浙江钱塘县人,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国王钱的第十世孙,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考中进士,于元丰年间任惠州太守。钱酥原名钱明盷,字惠甫,宋神宗时位居士大夫,后因直言进谏,受到朝中大臣排挤,被派遣至惠州,到了惠州后才改名钱酥。

作为宋代惠州太守,正史关于钱酥的记载却少得可怜,明嘉靖《惠州府志》称钱酥“元丰间知惠州”,清光绪《惠州府志》称钱酥“知惠州军州事,元丰间任”。钱酥到底是哪一年到惠州任官?历代《惠州府志》的职官表显示,钱酥的前任是林?和陈偁。陈偁两次任惠州太守,第一次是宋治平三年(1066)至熙宁元年(1068),第二次是熙宁八年(1075)至熙宁十年(1077)。又据明嘉靖《惠州府志》的记载,“《丰湖诗集》,元丰癸亥(元丰六年)太守林?所为。”可知林?的任期是元丰四年(1081)至元丰七年(1084)。钱酥作为林?的接任者,他的任期是元丰七年(1084)至元元年(1086)。

因为南宋《惠阳志》毁于兵燹,导致惠州宋代史料存世极少,因此钱酥的大量历史信息后世知之甚少,钱酥也未能进入现存的各个版本的《惠州府志》名宦之列。不过,包括族谱在内的其他史料记载,钱酥最让惠州人称颂的政绩是为原本地势低洼的水东筑路,方便府县两地 (今桥西、桥东)群众行走。明代惠州进士吴高在《惠州修路记》称:“耆老善士告予曰,昔水东地势低洼,宋守钱酥筑作平直,郡人便之,为立思德坊。”意思是,北宋时的水东是一片低洼,行人不便,钱酥将洼地填平拉直,方便行人,邑人为此建了一座思德坊来纪念钱酥。钱酥当时修筑的是一条泥路,千百年之后,这条泥路成为商贾云集之通衢,还挑起了惠州“一街挑两城”的古城格局。

据钱氏后人讲述,钱酥任惠州太守期间,除了筑路,还发动老百姓修筑河堤,防止洪水侵袭农田。更有意思的是,钱酥发现惠州城西诸湖与杭州西湖有相似之处,于是召集富商、绅士捐款捐物,号召民众修建小湖泊,并将丰湖称为西湖。惠州史学界认为,惠州西湖一名出现在史籍上,是苏轼来到惠州(1094)之后。钱酥比苏轼到惠早了10年,西湖得名于钱酥,也是可能的事情。

耕世 因战事留在惠州

钱酥在惠州为官3年,仕途却意外地止步。钱酥墓残缺的碑文记载,“……宋奎章阁侍制讳蓌公之长子也,登宋熙宁庚戌进士,历官惠州太守,以……民,时值干戈,弗克回籍,因居归善,遂属岭南钱氏一世祖”。由此可知,钱酥任惠州太守后因战事不能回籍,遂为岭南钱氏第一世祖。

据广东岭南钱文化研究会编撰的《岭南钱氏》介绍,钱酥68岁辞官告老,先是定居惠州水东街,后来搬迁归善县火岗乡 (今沥林罗村火岗)。火岗乡在东江边,地势低洼,每逢雨季受洪水侵浸,于是,钱酥再搬迁沙堆白云嶂 (今镇隆井龙村南面山脚)居住。白云嶂山清水秀、恬静优雅,风景独特,但地方虽好,此地却人烟稀少、野兽经常出没,每年农作物成熟时节,野猪等野兽成群结队出入农田,残害作物,造成减产失收。在白云嶂居住几年后,钱酥再次搬迁至平原地区居住。钱酥此次选中的地方,位于潼湖流域平原地带,土地旷阔肥沃,适合居住繁衍,钱酥定居后,将其改名为钱屋。

一路迁徙,钱酥拖家带口。由于年代久远,钱酥的居住地早已了无痕迹,而钱酥墓则在数公里之外的惠阳区镇隆镇楼寨村游蛇岭。据钱酥墓碑文可知,钱酥生有一子,名钱眅,钱眅又单传一子,名为钱玮。钱玮则生六子,六兄弟多分布岭南各地繁衍生息,“四世凡昆弟六人……长籍惠州城水东街,二籍归善钱屋乡,三籍增城东门,四籍博罗罗阳,五籍三水,六籍东莞板桥……” 如今,沥林钱屋正是钱玮第二子的后人,岭南钱氏于是以钱屋的钱氏宗祠为祖庭,钱屋也成为惠州目前发现的惟一一处有关宋代太守的遗迹。

每年秋季,岭南钱氏子孙前来拜祭钱酥时,都会念这样的祭文:“您为官至惠州,遵循祖训、励精图治,处处以国以民为重,兴修水利、发展农商、治理东江、建设惠州西湖,为民造福,与民同乐。为惠州人民立下了汗马功劳,事迹可歌可泣为后人树立了楷模,几百年过去了,您的业绩仍然呈现在后人的脑海中,永远难忘。”

钱氏族谱里的一首诗歌,也给了钱酥一个素描,诗云:浙省宋进士,朝廷赐惠州,官拜太守职,辅政恤民安,筑堤又修路,荒潭造西湖,赫赫宗功显,万民尊敬佩,告老居归善,裔孙分六房,遍居岭南地,享年八有三。

启下 后裔遍布岭南各地

从中原富庶地区来到当时还是“蛮荒”的“瘴疠之乡”,然后客死异乡,这恐怕是钱酥始料未及的,然而无心插柳柳成荫,钱酥在岭南为子孙后代开辟了一片繁衍的天地。钱酥的六名曾孙散居各地,然后又分房各展枝叶,终成岭南旺族。

比如钱酥第五曾孙钱念五 (即钱伟望),《岭南钱氏》称其“自幼聪慧,勤奋好学,能吟会画,考取功名,任广州府迪功郎,后晋升六部主政。” 钱念五在三水藤渠乡开基,生子钱光裕、钱光翰,钱光裕儿子钱再安迁居三水大坳岗,有大部分房派从这里迁出,分居四会、广宁、怀集、阳山、连州、高要、英德、云浮、罗定、郁南等粤西、粤北地区,粤西地区钱氏又迁出广西贺州、梧州,粤北地区的钱氏则迁至湖南临武、宁远等地,钱酥后裔浩繁蔓延。

钱酥后裔,人才辈出,大多是以读书入仕,也善于经商,不过,令人吊诡的是,钱氏岭南祖庭位于惠州,惠州的钱氏出的名人甚少,岭南其他地方的钱氏,反而人才济济。

比如毗邻惠州的东莞钱氏,据《东莞下桥钱氏族谱》记载,钱六郎起初由惠州迁居东莞梅塘,他的儿子钱桥东由梅塘迁居莞城东门外步步高。钱六郎的孙子、钱酥六世孙钱益,为南宋淳元年(1241)进士,靖江府通判。据明代廖用贤《尚友录》载,钱益性情刚烈,为人刚正不阿,无论谁劝他以权谋私,都会遭到他的怒骂。他的两个儿子后来都考中进士,长子钱寿乡,任四会县尉,次子钱梦骥,任阳江县溥慰。“父子一门三进士”在东莞影响很大,东莞钱氏常以此为荣。

约在明代,钱桥东的后人钱孟芳带领族人迁居东城下板桥。明代,有一个钱酥后人钱万选跻身“文苑”列传,据传钱万选为钱六郎东莞后裔。钱万选“年十二通春秋,弱冠三试第一”,“文名籍甚”,后来更与有“盛世文宗”之誉的杨起元一起在西湖讲学,为惠州文化发展贡献不小。

再如怀集钱氏,由三水分支,定居在怀集县诗洞镇万安寨,至今有400多年历史,出过一位进士、三位举人和五位贡生,被当地人称为“书香之寨”。万安寨第一位考取功名的钱弘济于清康熙甲午年 (1714)中举,任江西吉安正堂,因文才出众,曾获广西巡抚赠送的“五经文魁”石匾,该石匾至今藏于该村祠堂内。

在漫长的岁月中,钱酥后裔能力出众、经略时代之辈不胜枚举。

岭南钱氏家族主要人物关系图

一世

钱酥

二世

钱勣

三世

钱玮

四世

钱念一

(迁惠州水东街)

钱念二

(留惠州钱屋)

钱念三

(迁增城)

钱念四

(迁博罗)

钱念五

(迁三水)

钱念六

(迁东莞)

五世

……

作者: 佚名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