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姓起源五
满姓第五个渊源:源于西南夷,出自春秋晚期滇黔高原荆蛮遗族满溪,属于以氏族名称为氏。
在史籍《姓氏考略》中记载:“两溪族,今作满溪,即五溪蛮之后。”
五溪蛮,亦称武陵蛮。东汉时期对分布于今湘西及黔、川、鄂三省交界地沅水上游若干少数民族的总称,一直延续到宋朝时期。因其地有五条溪流而得名。
五溪,指沅水流域的五条支流,一般指樠溪、潕溪、巫溪、辰溪、酉溪,或指朗溪、潕溪、巫溪、辰溪、武溪,或指潕溪、巫溪、辰溪、武溪、酉溪,或指潕溪、巫溪、辰溪、溆溪、酉溪……目前学界观点虽然不一,但泛指沅水流域的支流地区是确定无疑的。
五溪蛮,是指生活在五溪地区的少数民族,朝廷因为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未被开化,故以蛮称。五溪蛮都,即今洪江市黔城镇。洪江市黔城镇向为五溪蛮地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交通、宗教中心,故以五溪蛮都名之。
对于五溪蛮的起源,一般认为是从远古时代三苗部落建立的“三苗国”,与欢兜部落相处融洽。到了尧帝晚年,欢兜部落推荐共工继承尧位,尧帝便任命共工为工师。到了舜帝摄政时期,欢兜部落及共工部落被舜帝冠以“凶族”罪名而流放至三苗国。三苗部落遂与尧子丹朱联合反叛,结果失败,欢兜族被迫南迁,融入“蛮夷”。
在舜帝执政时期,三苗部落逐渐瓦解,大部分迁往今湖南省的西南山区,后演进为荆蛮、苗族。到了大禹执政时期,亲率夏族部落联盟征讨三苗,三苗失败,大部被迁往陇西地区,成为后来的氐、羌之先民,留下少量部族与当地土著蛮族融合,成为历史上的“荆蛮族”。在整个先楚时代(夏王朝时期),荆蛮族人生活在湘西地区,被中原王朝斥为“楚蛮”、“荆蛮”,是为五溪蛮的前身。
五溪蛮真正形成雏形,是在商王朝至东周战国时期之间。
周安王姬骄十六年(公元前385年),楚悼王熊疑任用吴起为楚国宰相,助楚悼王征伐南方。吴起率楚军占领整个湖南地区,并竭力镇压当地土著各族的反抗,之后在湘江、资江、沅江、澧江四水流域的各个交通要道建立据点。吴起在沅陵地区设置了黔中城。战国晚期,楚国设黔中郡,并设置关卡、委派税官,征收过往商旅车船的税收,四水流域沿途皆有城邑关卡税官。历楚悼王熊疑、楚肃王熊臧、楚宣王熊良夫,至楚威王熊商时期,楚国大封同姓或异姓贵族为王公,分割统治湖南地区,例如封鄦阳公统治今洪江、黔阳、中方、鹤城、麻阳、芷江、新晃一带地区。
周显王姬扁三十年~秦王赢政二十年(楚威王元年~楚王负刍元年,公元前339~前277年),是外来文化对“五溪蛮”有记载之始。周显王三十~四十年(楚威王元年~十年,公元前339~前329年),楚威王派大将军庄蹻溯沅水而上攻打夜郎,一直攻击到滇池,后建滇国。周赧王姬延三十八年(楚顷襄王熊橫二十二年,公元前277年),秦国蜀郡守将张若率兵攻打楚国,占领了黔中郡、巫郡、楚郢都,之后在郎州筑城抵拒楚军,并统治五溪地区,为秦国设置了黔中郡。
到了两汉时期,是五溪蛮栖息地郡县之设置、同时也是“五溪蛮”名称之肇始,五溪蛮开始真正受到中央王朝重视之源头。西汉高祖刘邦五年(公元前202年),汉高祖设置了镡成县,属武陵郡。后历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朝时期,是为五溪蛮之发展扩张时期。
南朝齐武帝萧赜永明元~十一年(公元483~493年),黔阳蛮族首领田豆渠与黔阳蛮族首领向宗头等聚蛮众五千人起义,南齐官军围剿,义军据砦抗击。南齐军斩山开道,进攻其砦,义军失败,向宗头深夜烧砦退走,田豆渠不知所终。
南朝梁武帝萧衍天监元~六年(公元502~557年),南梁政权以城东有龙檦山,故改潕阳县为龙檦县,隶南阳郡。
南朝陈武帝陈霸先永定三年(公元559年),南陈政权将龙檦县改属沅陵郡。
隋炀帝杨广大业十三年(公元616年),南梁政权的皇室后裔、梁宣帝曾孙萧铣在巴陵郡一带举军反隋,占据湖南一地,曾建有梁政权,自称梁王,建都于巴陵郡,后在岳阳割据称帝,废龙檦县。
唐朝时期,是五溪蛮在中国历史上造成卓越影响的时期。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唐高祖李渊复置龙檦县,属辰州。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改龙檦县之“檦”为“标”,置巫州治于龙标。析龙标县地,分置朗溪县,属巫州,治托口。武则天周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巫州改为沅州,龙标隶属沅州。武则天周长安三年(公元703年),沅州改为舞州。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置叙州潭阳郡,郡治设龙标。唐代宗李豫大历五年(公元770年),改巫州为叙州,辖龙标、朗溪、潭阳三县,叙州治仍设龙标。隶黔州观察使。黔州观察使治辰州,辖湖南辰州、溪州、叙州、奖州、锦州及四川黔州等地区。黔州观察使后升武泰军节度使。
唐宪宗李纯元和六年(公元811年),洪水冲坏了黔州城廓,观察使窦群发溪峒蛮抢修,督役急迫,逼使辰州蛮、叙州蛮聚众起义,推叙州蛮首领张伯靖为帅,统领诸蛮。窦群屡次出兵讨之,不能胜。唐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唐宪宗先后派遣崔能、潘孟阳等率军四面进攻。后宰相李吉甫提议招抚,派遣荆南节度使严绶往谕,张伯靖遂降,授右威翊府中郎将。唐僖宗李儇乾符六年(公元879年),湖南爆发大饥荒,辰州蛮酋长宋邺,与叙州蛮酋长昌师益聚溪峒诸蛮起义。
五代时期,是五溪蛮发展的鼎盛时期,其时所控制的疆域之广、影响的范围之大、持续的时间之长、割据的蛮酋之多,是任何朝代都无法比拟的。
后梁太祖朱晃开平元年(公元907年),粱太祖封马殷为楚王之后,马殷势力日益强大。原思州、播州等州割据势力纷纷划地自立,不附朝廷。惟有杨再思坚持奉唐正朔,改叙州为诚州,诚心固守,自封“诚州牧”。使用唐哀帝李柷“天佑”年号,村寨使用唐规、唐款,在西南腹地创建忠于唐室的藩镇,以功受唐诰封为“诚州刺史”,左仆射尚书,食邑一万二千户。后梁时期,马殷战据湖南,建立南楚国,自称楚王。潘全盛领飞山和五开一带,杨再思据叙州的潭阳、郎溪一带,杨承磊据叙州的锦屏、天柱一带,与西方三峒款首昌师益互为声援,以拒马殷。叙州城西二十里,有凌云山,高插霄汉,群山拱卫,俨若重城。下俯溪流,洁绕如带。陟其山巅,数百里内顾盼可尽。峰腰石室莹洁,广可数武。室外古树森列,盘屈横拱,状若门楣,为天造地设胜区。叙州蛮杨再思筑寨其中,勇略过人。南楚王马殷屡次进攻均未果。后南楚王马希范将女儿许为杨再思继配,缓和了紧张局势。马希范之女亦深谙兵机用克,威服蛮夷,于峰巅结寨相保聚,远近获全。后人感其德,立土庙为神祭祀马希范之女,据说多有灵验。
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辰州蛮酋长宋邺,与叙州蛮酋长昌师益据辰州,数攻马楚边境,克湘乡。马殷派遣邵州刺史吕师周将衡山兵五千往攻之。后梁开平五年(公元911年),叙州(今湖南黔城)蛮酋长潘全盛据飞山峒(今湖南靖州),攻武冈。南楚王马殷派遣吕师周率衡山兵前往攻之。叙州蛮酋长杨再思率领余众降南楚,受封“十峒长史”。杨再思私改叙州为诚州,以示“诚心固守”之意,并自封“诚州牧”。杨再思有十子,各为酋长,称为“十峒蛮酋”。后梁乾化二年(公元912年),叙州蛮族首领昌师益归顺南楚王马殷,马殷以昌师益为叙州刺史,以辰州蛮酋长宋邺为辰州刺史。后梁末帝朱友瑱龙德元年(公元921年),辰州、叙州苗、瑶等蛮族人民联合攻南楚,为宁远节度使姚彦章所败。
后周太祖郭威广顺二年(公元952年),南楚辰州刺史刘言率军进取湖南,欲招叙州(今湖南洪江黔城)蛮首领符彦通归南楚,被周行逢所阻。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蛮族首领符彦通以叙州为根据地,称王于溪峒间。南唐武平军节度使王进逵灭楚,命符彦通为黔中节度使。后叙州蛮酋长杨再思七子杨正岩先以武阳徽州蛮为其部属,后扩大势力,相继占领诚州(今湖南靖州)、奖州(今贵州岑巩)、锦州(今湖南麻阳锦和)、懿州(今湖南芷江)等地。
宋朝时期,宋太祖赵匡胤建隆三年(公元962年),主持湖南政务的周行逢逝世,其子周保权继位。部将不服,湖南再次卷入战乱。叙州刺史钟志存奔武阳徽州蛮酋长杨正岩。杨正岩遂以十峒称王,惟留徽、诚二州,诸县皆废。宋乾德元年(公元963年),宋太祖出兵大军压境,平复湖南,设置了奖州、叙州诸州。宋神宗赵顼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荆湖北路察访使章惇兵分三路,征懿州、鼎州、硖洲(今湖南安江),改硖洲新城为安江寨,富州新城(今湖南黔城小江村)为镇江寨。宋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改叙州置黔江城。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置黔阳县,因县治在黔水之北得名,隶沅州。
到了宋徽宗赵佶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黔阳蛮族首领黄安俊举兵围镇江寨(今湖南黔城镇小江村),知州事张建候与卢阳县令王宪之率兵前往镇压,被黄安俊击败,张建候、王宪之二人被处死,黄安俊在位于潕尾沅头清水江与潕水河汇合处的洪江市黔城镇小江村设置五溪蛮都寨(城)。直到明朝盛世的永乐年间,随着大量明军、汉族的大规模屯垦,“五溪蛮”之称才逐渐消亡,历史锁定其为凤山溪、头前溪两溪地区,“五溪降两溪,两溪称满溪”,形成了如今的两溪客家文化。
综观整个“五溪蛮”的演进历史,是湘西地区各少数民族为生存和发展而不断反抗封建王朝的斗争过程,也是华夏、荆楚、百越、百濮民族不断融合演进的过程,在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
在当地不断发展的漫长民族融合历史过程中,从唐朝开始至清朝中、晚期,在历朝历代中央政府不断坚持的羁糜政策以及持续推行的改土归流运动中,有“满溪”族人以氏族名称流改为姓氏者,称满氏,时代相传至今。
今湘西地区以土家族、苗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包括侗族、彝族、佤族等中,皆有满氏族人分布,当为“五溪蛮”之历史遗风。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