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姓起源八:源于蒙古族
满姓第八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⑴.蒙古族满楚古得氏,是南部蒙古土尔扈特部可汗的世家姓氏,是蒙古克烈惕部首领翁罕的后裔子孙。
土尔扈特部源出历史上的蒙古克烈惕部,其早期历史可上溯到公元八世纪的“九姓鞑靼”,其始祖为翁罕。
公元十二世纪后半叶,克烈惕·翁罕为蒙古克烈惕部的首领,其时克烈惕部人口众多,兵强马壮,因此克烈惕·翁罕在蒙古诸部中被尊称为“也可汗”(大大王),与成吉思汗的父亲孛尔只斤·也速该是“安答”(结拜兄弟),有着“亲宜世继”的关系,成为孛尔只斤·铁木真最理想的保护者和同盟者。
宋庆元五年(公元1119年),在孛尔只斤·铁木真率骑兵援助克烈惕·翁罕击败了乃蛮部的袭击后,两人在土兀刺河畔(发源于今蒙古肯特山特热勒基国家公园土拉河,是鄂尔浑河的支流,流经蒙古首都乌兰巴托后经色楞格河注入贝加尔湖,再经叶尼塞河流入北冰洋)再次结为父子,确立了奇特的“父子安答”的关系。
公元十二世纪起,克烈惕部游牧于蒙古高原偏北地区。此后一直追随着孛尔只斤·铁木真统领的乞颜部,随着崛起的大蒙古汗国、元朝政权的建立与灭亡,该部落逐渐衰落,渐向西部迁徙游牧,在这个阶段历史时期,克烈惕部易名为“土尔扈特”。
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为了避免与准噶尔蒙古中卫特拉部的不断冲突,土尔扈特部落的首领和鄂尔勒克汗决定,与其像过去那样互相内讧、互相残杀、争夺牧地、备受外侮,倒不如奔赴异域他乡,找一块安乐的牧地。他将此决定通知了杜尔伯特部与和硕特部后,便率领本部落的属民以及和硕特部、杜尔伯特部、辉特部的属民,共计五万户二十五万人,带领他的六个儿子离开了故乡塔尔巴哈台(今新疆塔城),开始向西迁徙。他们首先北上走托波尔河上游,并且打败了无端袭击他们的鞑靼部人,又拐向西西伯利亚,经过哈萨克草原,越过乌拉尔河,经受住了诺盖部落兀鲁思几次突袭,最终击溃了诺盖人、哈布奇克人、吉普恰克人、吉捷桑人的包围和堵截。
明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土尔扈特部落抵达伏尔加河中下游沿岸的草原上,开始安置牙帐,放牧牛羊。当地的诺盖人看到土尔扈特部落在他们丢弃无主之地游牧时,也就暂时不再进攻他们,彼此还相安无事。
土尔扈特人用自己的行动,缓和了卫拉特人相互不睦的紧张气氛,平衡了准噶尔牧地拥挤的局面,打破了沙皇俄国企图征服卫拉特蒙古的梦想,并得到卫拉特各部落和祖国人民的理解和尊重,使卫拉特联盟更加牢固,以至于土尔扈特部落西迁后的一百四十年间,仍然与祖国保持亲密的友谊关系。
之后,土尔扈特部又开始不断坚持反抗沙皇俄国的欺压。一直到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土尔扈特可汗渥巴锡毅然率部众回归祖国,从公元1771年1月17日~7月20日的万里东归过程中,土尔扈特族人冲破了沙俄当局的重重阻挠,以极其悲壮的史诗完成了世界人类史上的最后一次民族大迁移。土尔扈特族人离开伏尔加河畔时为十六万八千零八十三人,抵达祖国怀抱时,仅余六万六千零十三人,有十万两千零七十名土尔扈特族人永远地倒在了东归的途中。
为此,乾隆大帝特别颁布封爵谕令,敕封渥巴锡为卓哩克图汗,对归来的土尔扈特部其他大小首领均予封爵,并在普陀宗承之庙内建立了《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和《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两块石碑。此后,分土尔扈特为新﹑旧两部:旧土尔扈特由卓哩克图汗渥巴锡统领,分东西南北四路,共十旗;新土尔扈特由另一首领舍楞统领,分成两个旗。满清政府还对土尔扈特部的牧地也作了相对妥善的安排。
土尔扈特部中的满楚古得氏族就回归祖国的怀抱,在清朝中期以后所冠汉姓即为满氏。
⑵.蒙古族都仍太本氏,世居额尔古纳(今蒙古克鲁伦河分流之额尔古纳河流域),明朝时期即冠汉姓为满氏。
⑶.蒙古族满津氏,亦称曼靖氏,世居锡喇穆楞(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西喇木伦河流域、吉林西部一带),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Mangin Hala,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为满氏。
按:
当年土尔扈特部出发东归时,还有居于伏尔加河右岸的九个部落土尔扈特族人,因“适时暖冬,河面不冻”而无法渡河,后受沙俄军队之阻,这八千余土尔扈特族人便永远地留在了异国他乡的伏尔加河下游里海之滨。
历经沙皇俄国、前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今俄罗斯联邦的残酷压迫与持续镇压,今天这批土尔扈特族人的居地被叫作“俄罗斯联邦卡尔梅克共和国”,首都是埃利斯塔市,多达十四万八千七百余的土尔扈特族人,被压缩在仅有四个半北京市那么大、即七万六千一百平方公里的狭小土地上贫困地生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