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姓起源四

2013年07月03日 | 阅读:758次 | 关键词:

  满姓第四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春秋时期中原北部长狄部族鄋瞒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鄋瞒氏,是西周、春秋时期赤狄隗姓氏族首领名称。
  从周惠王姬阆十五年(公元前662年)“狄”的名称出现于史籍《春秋》时起,到周襄王二十五年(公元前627年)“白狄”的名称出现以前的三十余年中,是以“赤狄”为首的北狄诸部落联盟较为统一的时期,试药活动于秦、晋、齐、鲁、宋、卫、楚、巴诸侯国之间的边境地区,北狄诸部落主要由赤狄(姒姓隗姓)、白狄(姬姓鲜虞氏)、长狄(姒姓鄋瞒氏)等氏族部落联合组成。
  狄族先是皋落氏居于共主地位,自周惠王十七年(晋献公姬佹诸十七年,公元前660年)晋献公命太子申生伐东山皋落氏以后,其共主地位,已逐渐被潞氏取代。晋文公姬重耳的霸业使北狄力量受到很大削弱,北狄的内部矛盾也越来越表面化。周襄王二十四年(公元前628年),“夏,狄有乱”,卫成公姬郑元趁机向北狄发动进攻,迫使北狄向卫国请和。
  周襄王二十五年(晋襄公姬欢元年,公元前627年),晋文公去世,北狄联盟中的白狄趁晋国新丧且晋襄公继位后即与秦军大战于崤山的机会,向晋国发动了进攻,曾一度攻至箕邑(今山西蒲县),有直逼晋国都城之势。在晋襄公与姜戎在“崤之战”中一举全歼秦军后,立即回师,“败狄于箕。郤成子获白狄子”。这是白狄部名初次见于记载。当时白狄虽仍是赤狄的从属,却已经单独以其部落组织军事活动。
  长狄,始见于《左传·文公十一年》中的记载,又名鄋瞒,而按典籍《国语》与《孔子家语》的记载,应为漆姓,在史籍《史记·孔子世家》、《说苑·家语辨物》中,则记载期为厘氏,或谓漆为涞的误写。古时“涞”与“厘”同音,长狄应是厘氏。
  据孔子说,长狄是虞夏时期的防风氏、商王朝时期的汪芒氏之后裔,因其族人身材特别高大,因此号为“长狄”,首领即称鄋瞒氏,因此史书中也称长狄为鄋瞒。长狄主要活动于齐、鲁、宋、卫之间,群居之地称长丘(今河南封丘)。商、周时期开始与华夏族通婚。
  在春秋时期,长狄受北狄联盟首领部落赤狄的控制,活动于北方各之后大国之间,为了寻求生存和发展,经常向各国发动游击性战争。在史籍《春秋》中记载,周顷王姬壬臣三年(公元前616年),鄋瞒大举侵扰齐国,失败后转向攻击鲁国,鲁国大将公孙得臣率军“败狄于卤,获长狄侨如”。这说明长狄和白狄一样,虽然依然在北狄联盟中受赤狄的控制,也以单独的部名活动了。
  周定王姬瑜元年(晋成公姬绥元年,公元前606年),赤狄也单独以其部名单独活动,连年“侵齐”、“伐晋”,说明其它各部已不再听从赤狄的统一调遣。周定王九年(晋景公姬孺二年,公元前598年),“晋郤成子求成于众狄,众狄疾赤狄之役,遂服于晋”。以赤狄为首的北狄联盟于是完全瓦解,此后,赤狄各部落次第被晋国兼并。
  周定王十三年(晋景公六年,公元前594年),晋国灭赤狄潞氏,其酋长婴儿被晋军俘虏带归晋国,晋景公将“狄臣千室”赏给灭潞氏的首功荀林父,其他将军及诸大夫也分别得到“狄臣”和封邑,还向周王献俘。
  赤狄潞氏部灭亡后,北狄联盟其它各部不能自立,到了周定王十四年(晋景公七年,公元前593年),晋国灭赤狄甲氏及留吁、铎辰,周定王十九年(晋景公十二年,公元前588年)又与卫国联军攻打廧咎如氏,廧咎如氏溃散。从此赤狄余众大多被晋分赏诸将及诸大夫中的大族,其土地并入晋国。但狄族人在晋仍有相当长时期合而未化。
  整个春秋时期,在晋国军队中仍有“狄卒”的记录,晋国境内也有残余狄族人的活动,周敬王姬丐二十四年(晋定公姬午十六年,公元前496年),晋国国内诸世家大族矛盾激化,范氏、中行氏之党析成鲋、小王桃甲“率狄师以袭晋”。直到到战国时期的周安王姬骄二十四年(晋孝公姬頎十五年,公元前378年)还有“翟败魏师于浍”的记录,此后被晋国拆散而分属于晋国诸大夫大族的赤狄、白狄、长狄到战国末已大多华化,有些则加入了东胡及胡人行列。
  在晋灭潞氏时,长狄酋长焚如也被俘,以后“长狄”之称不再见于史书记载,大概是由于随赤狄灭亡,部众离散,不复成为一个完整部族的缘故。
  在典籍《广韵》、史籍《通志·氏族略》、《通鉴·释文》、《清稗类稿》、《合璧事类续》、《资治通鉴注》、《强识略》等文献中记载:“荆蛮有瞒氏,音舛变为满,汉有满昌。”
  在长狄灭亡之后,其部族人中有以部落名称为姓氏者,称鄋瞒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瞒氏,再后以字讹为满氏,或以谐音字称满氏,世代相传至今。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