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马氏迁徙情况
在战国末年和西汉初年,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着一种叫做“强宗大族”的势力,这时期的“强宗大族”,他们中的一部分是六国旧贵族和地方势力,一部分是汉代新贵的地主阶级上层人物,另一部分则是残留的势力强大的家族,也被称之为“强豪大族”、“豪右著姓”。由于秦和西汉政权采取分化打击的政策,他们的力量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秦末大起义中,六国贵族乘势而起,以复国为号召,拥兵自重。各路豪杰为争夺统治权,互相拼杀,由于战乱,秦始皇实关中的成效几乎完全消失,这从西汉初关中的状况可以得到证明。汉高祖刘邦扫灭了群雄,统一了天下,推翻了只存在15年的秦王朝。刘邦称帝后定都雒阳(今河南洛阳),固然是出于功臣大将多为关东人,不愿西去,但关中经过浩劫,已残破不堪,人口锐减。秦国灭亡后,部分马氏家族成员从咸阳迁回了故居邯郸。
鉴于六国贵族死灰复燃的先例,加之关中人口稀少。诸侯王国占据了大片土地和大量人口。这时匈奴又南侵,逼近关中。于是,汉高祖五年(前202)五月,也即在迁都关中之前,刘邦下诏“诸侯子在关中者,复之十二岁,其归者半之”,以赋税上的优待吸引他们留在关中。后九月,又徙诸侯子于关中。大约与此同时,又徙吏二千石至长安。当时已封为列侯的功臣都留居在长安。封为关内侯一级的,按规定得移居关中。然而这些措施所增加的人口还是有限的,而关东六国贵族的残余势力依然相当强大,加上异性诸侯又地广人众,战争平息后流民回归到原居住地,所以,关东的人口增长速度远比关中的快。同年六月,奉春君刘敬对刘邦奏曰:“今陛下虽都关中,实少人,北近胡寇,东有六国强族,一日有变,陛下亦未得安枕而卧也。”“匈奴河南白羊、楼烦王,去长安近者七百里,轻骑一日一夕可以至。”因此他建议“徙齐诸田,楚昭、屈、景、燕、赵、韩、魏后及豪杰名家,且实关中,无事可以备胡,诸侯有变,亦足率以东伐,此强本弱末之术也。”刘敬首倡的徙民关中的建议,正好符合刘邦的心意,为刘邦解决了一个棘手的难题。于是刘邦立即予以采纳。汉高祖九年(前198)十一月,“徙齐楚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怀氏、田氏五姓关中。”据《史记》、《汉书?娄(刘)敬传》记载,除五姓之外,还有燕、赵、韩、魏后及豪杰名家,“乃使刘敬徙所言关中十余万口”。这是西汉第一次大规模的移民,也是人数最多的移民之一,对关中的开发影响也最大。马氏族人在这次大规模的徙民中应该有族人被徙至关中。
汉初另一次移民是高祖七年(前200)为太上皇在丽邑建新丰。但自从汉高祖刘邦以后,移民实关中已成为常制,而且设置陵县也成为安置关东移民的一项主要的方法。西汉元帝前的诸帝,即位后就开始修筑陵墓,同时徙民于建在陵旁的邑(陵邑),至皇帝死后葬入陵墓,陵邑即成为陵县。西汉诸帝陵县设置有高帝长陵,惠帝安陵,文帝霸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宣帝杜陵,以上七陵,都在长安附近。其中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在渭北,合称五陵。他们多次迁徙“郡国豪强”、韩、赵、魏、燕、齐、楚等六国贵族大姓、官僚强宗豪族于关中地区,并给予了一些优惠政策,对徙民须“与利田宅”,《关中记》云:“徙民置县凡七,长陵、茂陵各万户,余五陵各五千。”这些为新迁的关东大姓迅速发展为关中的新豪族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汉武帝在位日久,其茂陵规制最大。主父堰曾上言武帝曰:“茂陵初立,天下豪杰兼并之家,乱众之民,皆可徙茂陵,内实京师,外销奸猾,此所谓不诛而害除。”此策为汉武帝所采纳。茂陵故址在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北。陵邑始建于建元二年(前139),“赐徙茂陵者户钱二十万,田二顷。”元朔二年(前127)夏,“又徙郡国豪杰及訾三百万以上茂陵。”太始元年(前96年),“徙郡国吏民豪杰于茂陵”。据《三辅黄图》引《三辅旧事》记载,共徙户一万六千。汉武帝三次往这里徙民,因此汉末茂陵人口亦为诸陵县之冠,人口超过了首都长安,扶风秦时就为三十六郡之一,所辖范围比较广,当时扶风一带繁华甲天下,具有天府之国之称。《后汉书?马援传》中曰:“武帝时,以吏二千石自邯郸徙焉。”马氏家族就是在这一时期,以奉禄二千石的身份,相当于九卿、郡太守、都尉、郎中令一级的职官,并作为被迁徙的主要对象之一。马氏家族由已被封为重合侯,官任侍中的马通率领,从邯郸迁往扶风茂陵,《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曰:“坐何罗反,徙扶风茂陵成欢里”。故《汉书?地理志》中说:“世世徙吏二千石、高赀、富人及豪杰并兼之家于诸陵,盖亦以强干弱支,非独为奉山园也”。据考证,茂陵成欢里就是今陕西省西安市扬凌高新技术开发区境内的毕公村,毕公村原名马服村,原属扶风县管辖,附近有一茂陵山,这一地区当是马氏家族从邯郸迁居此处无疑。马通率领马氏家族迁扶风茂陵,这是马氏家族第二次大规模的迁徙。从此,扶风茂陵(今陕西省长安县以西)成为马氏的发展繁衍中心,并成为马氏的郡望和发祥地。也造成了马氏发详地与姓氏发源地的不一致。
移民的特点是:移民以关东为主要来源,安置徙入陵县的民户一般要赐田宅、赐钱。还有陵县中官僚地主、高訾富户、豪杰兼并之家相对集中,治理起来实非易事,关东地主富户移居关中并非自愿,基本都是出于行政手段的强制性迁移。在对他们控制力强时,就将这些不稳定因素置于近畿,这样对朝廷有利。另一方面,朝廷又冒着遭到他们反抗的风险,在一定时期只能缓和与关东地主的矛盾,以免加剧他们的反抗。这样对于增强关中实力,巩固中央政权,削弱各个割据势力,遏制匈奴的侵略,巩固西北边疆,无疑起了很大的作用。再是这些移民中多为六国贵族后裔和官僚地主,所以,非生产人口比例很高,由于他们在政治、经济上享有种种特权,生活优越,妻妾众多,人口的繁衍速度也就很迅速。马氏人口在这时的繁衍速度应该是很快的。除扶风之外,已知西汉成帝时任职于右扶风的马嘉是泰山郡(今山东泰安南)人,因马通曾被封为重合侯,重合县即今山东勃海一带,是否与之有联系,也属扶风马氏,现还无法确定。还有在青海省大通县孙家寨村西北出土的马良墓葬,为西汉晚期墓葬,说明在西汉末期大通就有马氏,是否也属扶风马氏,也无法论断。另外还有西汉末期,东海戚(今山东滕县南)人马宫,本姓马矢,改为马姓,这是目前为止正史中所记载的汉族人第一个改马姓的,但其后史籍就未有了记载。从这些情况来看,可以肯定地说,马氏在迁居咸阳的100多年时间里,肯定有迁往他处的情况,其中原因之一就是人口有较大的增长。在东汉时马姓已越过武陵山由湖南进入贵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