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家族文化读血脉之情深
“家谱真实地记录了一个家族繁衍生息的各种细节,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和文化价值。天一阁是宁波文化的根,它所藏的420多种善本家谱中,75%是聚居宁波市区和鄞县的氏族家谱,可以说宁波市民在天一阁总能找到家族文化、血缘亲情。”前天,天一阁博物馆在我市第六个“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日”来临之际,举办“问谱寻根”天一阁家谱系列文化活动,前来参观的市民纷纷认为这是一个有创意且广受喜爱的纪念活动。
天一阁的藏品虽然以大量海内外罕见的珍稀地方志、登科录著称于世,但在400多年的传承中,所藏家谱也有800多种,其中不乏世所罕见的珍本,如刘宗周所辑的《水澄刘氏家谱》(明刻本)、万斯大纂《濠梁万氏宗谱》(清乾隆刻本)、黄宗羲后裔黄炳垕纂《竹桥黄氏世德傅赞》(清光绪刻本)等,极具版本价值和史料价值。
寻根是家谱文化最大的特色。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研究所原所长王鹤鸣,长期从事中国家谱资料的整理、研究工作,此次他前来天一阁作《漫谈家谱文化》的讲座,提到了天一阁在上世纪80年代,为世界船王包玉刚先生提供家谱的事。“他在《镇海横河堰包氏家谱》里,找到了自己的姓名,妻子的姓名。包玉刚先生还是包公的后代。当时他看到家谱的时候人都站起来了,激动无比,根找到了。”
天一阁所藏家谱具有鲜明的地方性,浙东学术传承传统明显。多年来在天一阁从事家谱研究的袁良植介绍,许多浙东史学重要人物,经过家谱互证,事迹更加详实,这是正史无法企及,也是地方史志人物传记的重要来源。“近些年来天一阁查家谱的越来越多,当时宁波人到上海去的人很多,所以来查阅家谱的上海人特别多。从国外回宁波寻根的游子也不少。黄宗羲的学生李杲堂著有《甬上耆旧诗》,他在美国的后人到天一阁查《砌街李氏宗谱》残本,找到了云石街祠堂,后来还专门成立了李氏家谱工作室。”
袁良植在研究家谱的过程还发现西门外大卿桥的来历。“500年来我们一直这样说,大卿桥是以明朝永乐年间陈恭命名的。我无意中在《四明古藤史氏宗谱》翻到,史宜之的儿子史茂卿原名大卿,‘鄞西大卿桥公所建也’。元朝《延祐志》有记载,社稷坛建在大卿桥南,说明大卿桥元朝的时候已经在了。”
袁良植说,家谱记载包罗万象,大处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还可以是民风民俗、传说故事等。“我们宁波有王瑞伯大闹天妃宫的故事,而在《大墩徐氏宗谱》中,徐时栋的家人也参与了大闹天妃宫。”宁波帮人士的创业经历也随处可见,“如包玉刚先生,曾经在万国博览会得金奖的北渡孙氏,有‘范半街’之称的日湖范氏等等。”
如今,怀旧与回顾正在成为新的潮流。古人有“三十年一小修、五十年一大修”的修谱传统。家族文化在近几年里越来越受重视,家谱在维系人心、联络感情上的价值也就越加令人关注。作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天一阁素来注重抢救和传承传统文化,近年来以“抢救老家谱,传承新家谱”为工作重点,在家谱的保护征集上不遗余力。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高级研究员、学术部主任郑炜明,把多年来费劲心力搜罗所得的133块雕版捐赠给天一阁博物馆,这些雕版包含两份家谱,分别属于湖南桂阳王氏和湖南临武彭氏。
盛世修谱。随着寻根热的兴起,诞生了一批既尊重传统,又有时代特色的新家谱。这些新家谱中的佼佼者,通过捐赠渠道藏入天一阁永久保存,如《埋马罗氏胜山支谱》、《清泉张氏宗谱》、《杏墙陈氏宗谱》、《孟氏宗谱》、《台临杜氏宗谱》、《河南方氏宗谱》、《马联徐氏宗谱》、《暨阳大侣湖袁氏宗谱》、《古山胡氏宗谱》、《金华龙山杨氏宗谱》等。这些新家谱来源主要以浙东地区为主,也有全国范围甚至境外的,极大地丰富了天一阁在新时代下的藏品数量。截至目前,阁内收藏的新旧家谱总量已达到了800部。收藏范围也突破了宁波一地,逐渐扩大到整个华东乃至全国。不少家族还特意将新纂修的家谱送到天一阁收藏,以便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家族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