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深处走来的“陆氏宗祠”宗祠新闻

2013年03月29日 | 阅读:3422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屏南双溪陆氏宗祠历史溯自唐末五代后梁乾化三年(913年),因政局动荡,时任建州古田县令陆噩辞官携眷迁居肇基双溪,拓殖繁衍,至今已历千年。穿过历史的云烟,从历史深处走来的陆氏宗祠至今仍保持着最初的面貌。祠堂坐北朝南,纵深80米,宽16米,气势恢宏。由前至后依次为照壁、水池、戏台、天井、魁星阁、廊拱、观远楼。正厅面阔三间,深七柱,前廊轩顶,斗拱挑檐、用材硕大,做工讲究。整座祠堂雕梁画栋,给人雄伟壮观、富丽堂皇的感觉。宗祠现存历代重修碑刻11通,各式楹联19幅,匾额26幅。其中大门对联“文名震洛家声远,德业开屏世泽长”出自清道光年间举人、双溪紫山书院山长郑芝兰先生手笔,字体端庄遒劲。神龛上一块长方形牌匾,匾文集陆氏史上名人业绩于一章,引经据典,对仗严谨,文句清丽,笔法流畅。品读这些楹联、匾文,你不但会感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会觉得历史并没有走得太远。

  从历史深处走来的“陆氏宗祠,宗祠新闻,双溪按地理先生所言是“五凤朝阳”之地,陆氏宗祠恰好建在凤爪之上,如金鸡独立,俯瞰全城。据退休老教师陆则汶先生回忆,他伯父陆仲渊是当时中国美术协会会员、画家,曾陪同叶飞将军参观祠堂,登上魁星楼,叶将军放眼远眺,只见众山拱城,双溪如抱,不禁脱口赞叹道:好地方!历经千年风雨,陆氏宗祠岿然不动,成为古城双溪的一大景观。

  历史幸运降临陆氏宗祠,新四军六团整编北上抗日,成为闽东革命史中的一段璀璨的华章,那悠悠的棠口溪,至今仍在深情地吟读那幕史诗般的改编壮举;那依旧的涛声,流过了半个多世纪的长河,流出了生命最恢宏的旋律。1937年农历十二月,闽东屏南县进入了一年当中最寒冷的季节。县城双溪陆氏宗祠一反平日的肃穆宁静,变得热闹非凡。由闽东红军独立师改编的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团部驻扎在这里。一时间,到祠堂拜访新四军六团团长叶飞、副团长阮英平、闽东特委书记范式人的各界人士络绎不绝。寒冬腊月,天寒地冻。衣衫单薄的新四军将士在祠堂大厅里生火御寒,他们时而与来访的穷苦群众促膝谈心,时而接待屏南县政府官员与地方名流,时而与前来报名参军青年谈话……

  熊熊火光驱散了寒意,更驱散了人们心头的疑问和阴霾。闽东红军接受改编,北上抗日的壮举使广大群众也包括人士深为感动,他们看到国共第二次合作带来了民族的希望,增强了抗战必胜的信心。

  1986年,开国上将、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叶飞特地为陆氏宗祠题写“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团部旧址”。2001年,陆氏宗祠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入选《福州十邑名祠大观》与《海峡名祠大观》。其后又分别被授予“福建省党史教育”、“宁德市爱国主义教育”。2008年,新四军六团北上抗日70周年之际,屏南县在陆氏宗祠设立“新四军六团史迹陈列室”,展出图片二百多幅,那一幅幅传神的黑白图片,细致描述了当年的战斗场景,驻足凝视,让人热血沸腾,仿佛置身于战火纷飞的岁月,新四军指战员的英勇形象在这里定格成一页页永恒的辉煌。

  2009年10月,由新四军六团发展起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军为编写军史,特地到屏南寻根,并到当年团部陆氏宗祠拍摄场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子恢、谭震林、陶铸、张云逸、叶飞、曾志、阮英平、陈挺等后代先后到屏南探访父辈足迹,瞻仰陆氏宗祠。近年来,陆氏宗祠累计接待各地游客16万多人次,陆氏宗祠已成为“闽东红色之旅”的一个重要景点。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