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魏文侯后裔的梁氏支系考
源于魏文侯后裔的梁氏支系考
据南宋著名史学家莆田人郑樵所撰《通志·氏族咯》所载,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在今河南开封市),从此魏国亦被称为魏梁国,后人以国为姓,乃河南开封梁氏的先祖。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现将考证分析情况整理如下,供宗亲参考。
一、魏国沿革情况
魏国始祖毕高是周文王(公元前1152—1056年)的第十五个儿子,原姓姬。周武王(公元前1087—1043年)于公元前1054年伐纣灭商之后,将其弟弟毕高封于毕地,后代于是就以毕为姓。传到公元前七世纪,毕高后裔毕万时,他官任晋献公(?-前651年)的大夫,因征伐霍、魏、耿三个小国立下大功,被封于魏地,遂改为魏姓,成为魏氏之祖,八传至魏文侯魏斯。
公元前453年,魏斯与韩、赵三家联合,消灭了当时晋国第一实力家族——智家,瓜分了晋国。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派使者到洛邑去见周威王,要求周天子把他们三家封为诸侯。周威王便封魏斯为文侯,定都安邑(今山西运城一带),国号“魏”,终于成为了天子认证的合法诸侯,并位列战国七雄之一。
魏文侯传给武侯,至公元前370年(武侯25年),武侯魏击崩逝,其二子魏缓与魏罃争位,魏罃击败魏缓,成为魏惠王。魏惠王六年(前364年)四月十三日(公历5月29日),把都城从安邑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东南),又称大梁国。因此在《孟子》一书中称其为梁惠王。
到公元前225年,魏惠王的六世孙魏王假被秦军俘获,魏国亡。魏国亡后的第4年,秦朝就统一了天下。魏王假的子孙们也分散到各地。
二、魏国梁姓是梁氏宗族繁衍长河中的一条小支流
魏梁国亡后,国人改为梁姓的人不会很多,主要理由有两点。
一是魏国王室贵族子孙在亡国后,先后改成了七种姓氏,改为梁姓的只占其中很少部分。据《元和姓纂》所载,公元前225年魏被秦国所灭,原王族散居各地,大部分以原国名为氏,形成魏姓最重要的一支,史称魏姓正宗。
据《通志•氏族略》记载,魏亡于秦后,避难于各地魏国王族。其中有不少支庶子孙,被人们称为王家,故改姓王。王氏家谱说,这是王姓一个很重要的渊源。例如信陵君魏无忌,避难于泰山,至西汉入朝,被封为兰陵君。其后自谓出自王公显贵之家,易姓王氏。
据《万姓统谱》记载,魏亡后,许多魏氏子孙以始祖毕万公的字"万"为氏,改称万氏。
魏亡后,魏国王族子孙还有的改为冯姓(因毕万公奉禄食邑地为冯城)、庞姓(因毕高的支庶有封于庞乡者),再加上还有一部分贵族改回毕姓。所以,改为梁姓的人数不会太多。
二是魏国士大夫和普通百姓改为梁姓的人也很少。魏国灭亡时与夏阳梁国亡国时的国家性质有很大区别。
康公所建的梁国是在公元前641年被秦国所灭的。当时中国正处于奴隶社会。奴隶社会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土地归周天子为代表的奴隶主们所有。据《国语·晋语四》记载,当时的分配制度是“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皂隶食职。”
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诸侯王公依靠无偿获得贡物生活;大夫依靠自己封地租税生活;士依靠自己的田地生活;庶人依靠出卖劳力生活;工商业者和官府衙门皂隶依靠服务官府得到薪水生活。因此,奴隶社会的人被分成三等。诸侯王公和卿大夫是头等人,他们拥有土地和主宰他人的特权,是奴隶主贵族,可以不劳而获。士(也叫武夫)、工商业者和官府衙门皂隶,因为住在“国”(即城市)里,也叫“国人”,他们是当时社会的普通自由平民,属于二等人,必须自食其力。庶人因住在野外,也就是奴隶,所以也叫“野人”,靠奴隶主的残羹剩饭维持最低生活。他们是最低等人,要整天辛苦劳动,没有任何权利,甚至连人身自由都没有,只是奴隶主手中会说话的工具。
公元前821年,梁国成立后,梁国的贵族便以国为氏,改为梁姓。由于占当时社会人口的绝大多数奴隶,是没有姓的,只有一个主人随口呼唤的名字。春秋末期,随着铁器和牛耕逐步普及,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荒地开垦日益增多,私田急剧增加,生产关系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历史逐渐进入了封建社会。一部分奴隶主转化成封建地主;获得小块土地私有权的奴隶,也逐渐转化成自给自足的个体农民,不再是奴隶主的依附物,需要有自己的姓名。由于几百年一直受主人姓氏的影响,于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选择了与主人相同的梁姓。所以,陕西夏阳梁氏庞大的人口基数,形成了梁姓发源的主流。
而魏国是在公元前225年灭亡的,这时魏国已进入封建社会250多年,广大国民都早已有了自己的姓氏。除了少数王室贵族子弟和忠于魏梁国的卿大夫,为纪念已亡的祖国都城,而改魏姓为梁姓外,占当时社会人口绝大多数、与世无争的平民,是不会有太多人跟随改姓的。例如,由萧氏在公元502年建立的南朝梁国,在公元557年被陈霸先所灭后。同样因为当时是封建社会的原因,史书和族谱都没有关于萧梁国人纪念亡国,改为梁姓的记载。
所以,魏梁国人,以国为氏,改为梁姓的不会很多,由于开始时人口基数小,仅是华夏梁姓大姓氏群体中一个很小的支系。
三、安定乌氏梁商家族不大可能是魏梁氏的后人
据洛阳出土的《唐故施州参军梁表墓志铭》碑记载,梁表的先祖便是:“昔魏文侯少子名毕,昭公之代,囗土於梁,式光茅社,因命氏焉。” 而且,“洎后汉冀为大将军,”。
笔者认为,《梁表墓志铭》说梁表的先祖是魏梁后人,因为的确在史料上有如此渊源的记载,现在又无从考证,应该不会有异议。但《墓志铭》将安定乌氏梁商家族都说成是魏梁后人,就有点言过其实了。
因为,梁表仅是唐初(约659年)的一个施州参军,八品左右的小官。他的墓志铭肯定不是唐朝政府官方撰写的,属于民间百姓自己刻写的。而且,他死时距离梁冀生活的年代,已有500余年,在当时信息传递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可信度很低是显而易见的。但安定梁商家族是东汉最著名的显赫望族,当时东汉官方档案是有详细记载的。我们从历代传承下来的史料和族谱,都一致明确记载其祖先始于夏阳康公,没有任何一本提到过是河南魏梁氏的后代。
当然,梁表的后代撰修家谱时,可能按此墓志铭记载,说自己的祖先是魏梁安定世系。所以,在讨论安定梁氏起源时,有些人以此为例,认为汉朝时期的安定梁氏是由陕西夏阳梁氏、河南魏梁氏,以及南梁姬姓梁氏共同形成的。
笔者认为,追根溯源、尊祖敬祖是中华民族最传统的道德观。为什么修谱之事在中国能流传几千年,还经久不衰,各姓氏皆乐此不疲?其重要原因就在于正本清源、存史垂教。通过家谱,可以明血缘,别婚姻,使得世系不紊,宗支有序,老少有据,后代有考,人伦不乱。安定梁氏出自嬴姓,为伯益、康公之后,这是从公元前五世纪,九世祖梁鱣在研究撰写族谱时,便开始记载,代代传承,从未间断。而且,《史记》等权威史书也都有明确记录,这些都是不可置疑的历史事实。
《梁表墓志铭》的记载,只是一个可信度很低的个案,是他们家人自愿把自己写成梁商后代。但是,不能因为有几个魏梁后代认了梁商为祖先,就把安定梁氏的渊源更改了,安定梁氏先祖的名讳就变得模糊不清了,这是绝对不应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