隗氏春秋探源之隗氏宗祠

2013年04月08日 | 阅读:994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隗氏宗祠

祠堂。它是供设祖先的神主牌位,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又是从事家族宣传、执行族规家法、议事宴饮的地方。

在长期封建宗法社会里,各姓氏族都有自己的宗祠,用此以明族系,祭祖先,行宗法。隗氏家族也不例外。隗氏祠堂和享堂都是封建宗法时期的特有产物。隗氏家族初无祖庙,光绪丙申年间,因起凤公慷慨以屋相憧才供作隗祠。据《隗氏宗谱·祠堂记》载:“盖闻尊祖,敬宗敬宗,故收族汉族也者。所以汉一族之人,别尊卑,序长幼,敦睦亲,崇祀事,而皆奔走在庙者也。但我族初无祖庙。自十五世起,凤公之德配姚氏妇黄氏姑媳妯孀悯礼祀之几绝,毅然将古邾古和桥北向之基屋二重(幢)捐于山湖两分为祠”。后隗氏一支在邾城老街又置享堂一座,取名“今夫堂”。直至公元1949年被政府没收改建他用,隗氏宗族的祖祠和享堂均不复存在。

在这一编里,我将着重介绍一下有关与宗祠相关的历史常识和隗氏的宗祠。

一、郡望

(一)郡望的含义

“郡望”一词,是“郡”和“望”的合称。“郡”是古代的行政区划,相当于现在县的编制。中国的地方行政区划,起源于春秋时期。“望”是名门望族,意指为有名望、有地位的家族。而郡望则表示为某一地域周围内的名门大族,是一个家族在发展蕃衍过程中,后人所敬仰的具有名气的某一历史时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里程碑,其后的影响再没有超越过的名门。秦汉以后,随着家族的繁衍迁徙,姓氏原有的以血缘论亲疏的文化内涵逐渐淡化,而以家族地望明贵贱的内涵便成为姓氏文化最为突出的特点。

所谓地望原意系指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每郡显贵的家族,意思是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并因此而有别其他的同姓族人。历代的姓氏书籍中,其中有一类是专门以论地望为主的《氏族论》,即唐代柳芳编撰的《氏族论》;还有南朝时刘孝标编撰的《世说新语》。《百家姓》刻本,也往往在每个姓氏前面加注了“郡望”二字。象魏晋至隋唐时期我国北方形成的“四大郡望”有:范明(今河北保定至北京一带)的卢氏,清河(今河北清河地区)的崔氏,荥阳(今河南郑洲一带)的郑氏,还有太原(今山西太原地区)的王氏。

(二)郡望的由来

“郡”是由春秋战国时期到秦代几百年间逐渐形成的地方行政区划。春秋时,秦、晋、楚等国有边地设县,后逐渐在内地推广。直到春秋末,各国便开始在边地设郡,其版土面积比县大。到了战国时期,郡不设县并逐渐形成县统于郡的两级行政区划制。直到秦统一中国后,分全国为36郡,后又增加到40多,沿袭郡下设县制。郡、县长官均由中央政府任免,成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权组织的一部分。汉朝至隋唐继承了秦代的郡县制,但具体的郡县划分有所没。到了宋代,“郡”的行政区划已经作废。

虽然“郡”作为一种行政区划已经在宋时被废止,但“郡望”作为专指某些地域某一名门望族的习惯用语,却一直被保留下来,并且与门阀制度紧密相连,以至于在长期的封建社会制度中沿用不衰。所谓门阀,亦即门第阀阅。是指封建社会世代显贵、影响大、权威高的姓族家门。相传,这些所谓的“高门大姓”,一般说来是其由家族人物的地位、权威和声望自然造成,一旦形成则显赫无比,十分威严,并世代传承。有时官方还专门作出暗示,宣称某姓为望族大姓,甚至还把具体姓族明确定为几等级,确定门阀序列。由于各姓族权益的地位不同,于是门阀制度就应运而生。

门阀制度始于西汉。汉代刘氏皇族引经据典,论证其为帝尧之后,是高贵的血统,声称他们天生就是做皇帝的料。东汉时期,由于门第等级观念已十分盛行,这样一来,便开始形成了门阀制度。一些官宦、名流的宗族亲戚往往高官厚禄,数世不衰,如弘农华阴扬氏四世四人官至“三公”,又如河南汝阳袁氏四世五人位至三公,其中袁隗就是大司徒。还有河南平舆许氏三世三人官居“三公”,这成为当今世人称羡的高门贵族。事实上,由于某一姓氏的姓源或发祥、聚集、变迁之地非止一处,于是一姓常常不止一个郡望,但通常以其中一个郡望为主,以区别于主从及尊卑。

在封建社会里,最尊贵的姓氏是皇帝的姓,即我们平素所说的“国姓”。皇帝对有功的臣僚赐“国姓”以示褒扬,接受赐姓者无不以此为荣。至于这类历史上的名人望族中这里就无须赘述了。

姓氏郡望,不仅单指该姓发祥地之标记,而且也还是氏族人口、经济实力、政治地位与文化影响等综合族力强盛与否的反映。一般地,一个姓氏大致有一个或数个郡望。而这些郡望之名到了后来便成为郡望堂号。

(三)隗姓郡望

现在,打开《中华隗氏论坛网》不少隗氏族人认同“隗氏的郡望大多出自西河。隗山涛,西晋大臣,名士,河内怀(今河南武陟西南)人。他好老庄学问,是“竹林七贤”之一。传说他担任吏部尚书时,每次选拔人才都亲自加以评论,时称“山公启事”。

据史书记载,隗山涛(205—283年)字巨源,(竹林七贤)之一。西晋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早孤、家贫。因好学老子庄子玄学学说,喜与嵇康、阮籍等人交游。向秀、刘伶、王戎、阮城等7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称“竹林七贤”。在政治方面,嵇康、阮籍、刘伶对司马氏集团均持不合作态度,嵇康因此被杀。山涛见司马懿与曹爽争权,乃隐身不问事务,除郎中,累迁尚书吏部郎。司马昭以钟会作乱于蜀,将西征,任涛为行军司马,镇邺。司马昭进爵晋公后,山涛主张以司马炎为太子。炎代魏称帝时,任山涛为大鸿胪,加奉车都尉,进爵新沓伯。出任翼州刺史,甄拔隐屈,搜访贤才30余人。入为侍中,任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等职。隗山涛为官清廉,洁身自好,事实上山涛是倾向儒术的,主张孝道,一生写了大量的儒学诗文,为后世树立了为官清廉的榜样,其所以大多隗氏族人认同山涛公为隗氏郡望。

笔者在未查明隗山涛公字巨源是否为隗氏先人之前,不敢苟同。因为毕竟我们没有隗氏宗族记载。若是按先人出身的年代看,无论在周代还是在以后的历朝,位居高就的还有隗林、隗嚣、袁隗等,无论是论地位还是论学术,隗林在前。隗林还是很威名很有成就的人。所以我主张不盲目追宠,把没有血缘关系的硬是往自已姓氏头上拉。我倒还倾向于实事求是,以据为准。

笔者认为,山湖分隗氏的郡望出自博雅士少荪公。博雅士(古邾)字有仁,号少荪。自幼聪颖异能文章诗古甫冠弟子员博极群书。

据《隗氏宗谱》记载,光绪二十一年,诰封通奉大夫,赐进士出身的翰林院修编,癸酉年科山西正考官加四品衔之职,户科掌印给事中一职的洪良品先生回忆说,在这以前的30年间的一天,即咸丰初年,社会动荡不安,贼寇经常出没于百姓之中,居住在古邾城内的少荪公为珍蓄的晋唐的名人帖古今图书、香砚、墨宝多被掠夺失散,人还遭到生命的威胁。在此情景之下,少荪公为了避秦,还邀请了昔时呤坛歌赋文章的旧友陶星垣、周曙齐、梅育甫等一同找洪良品处避秦。求洪大人一见。洪良品见走在三位之前的隗少荪公感到一惊:怎么是雅博士呀?由于他们均是昔日旧友,洪良品深知少荪公的文章诗文有极深的文化底蕴,深知他的走笔欣然同意。其后在69岁时为受隗氏之托专门给时年68岁谢世的少荪公写了一部生平传记。隗氏后人的一支为纪念这位博雅士,就以其作为山湖隗氏的郡望。

当然,认同山涛公为隗氏望族也未尚不可。但是,按照大隗国的国姓,历史久远的要数隗林,因为隗林在秦时就担任过丞相。

二、堂号

堂号和郡望一样,都与宗祠有着不可分离的渊源。堂号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的特有范畴。也是国人进行寻根问祖时不可不熟悉的一个名词概念,还是一个社会历史知识。在旧时,中国各姓祠堂正门上方,往往挂有一块牌匾,上面写着“某某堂”,就连现今栖居海外的宗亲社团和各族联谊会所,也往往挂有写着“××堂”的灯笼的牌匾。这就是中国人的堂号。

(一)堂号的含义

堂号,实质上是祠堂的名称,故称堂号。祠堂又称为家庙,是族人供奉其祖先神位、祭祀祖先神灵,举办宗族事务的公共场所。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有祖先崇拜传统的一个民族。在每个家族中,往往都有一个场所来供奉已逝的祖先的神主牌位。所以旧时的每个家族都会有本族的祠堂,并给它取一个名号,目的是让子孙们每当提起自家的堂号,就会知道本族的来源,记起祖宗的功德。

堂号是宗法社会的历史产物。在传统的封建宗法社会中,它对于敦宗睦族,弘扬孝道,启迪后代晚生,催人向上,维护家庭,宗族和整个社会的稳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建国以后,随着中国传统封建社会的终结,祠堂在中国内陆不是成了历史事实就是成了文物。因此,新的堂号不可能再产生。但各氏族堂号的烙印却自然留在族人的记忆中。

俗话说,“儿大分家,树大分杈”随着生命的传递、繁衍,家族便不断扩大。扩大的结果是一些家族从祖居地迁居他处,另立基业,形成新的分支和新的宗族。这些新生的宗族和分支,往往又会建立新的祠堂,来供奉最亲近的祖先,于是,由一个祠堂又会派生出若干个新的祠堂来。因此,象族谱有总谱、支谱或分谱一样,祠堂也就有总祠、支祠、分祠之分,也就是民间所说的所谓的大祠堂和小祠堂。

通常,堂号不仅仅是用在祠堂,还多用于族谱、店铺、书斋及厅堂、礼簿等载体处,有的甚至还用在日常生活的器具物品上,如在斗、升子、口袋、钱袋、灯笼等上面,其大书特书堂号,用以标明姓氏及族别。自人类有了真正意义的属于自己的姓氏以来,人们大都看重自己的姓氏和族属的人出人头第,谁都不会忘记本族世代相传的堂号,只要一提起自己姓氏宗族的名人就会情不自禁地评头论足。不仅汉族,许多迁居内地的其它少数民族,如匈奴的呼延氏(太原堂)回纥族的爱氏(西河堂)、蠕蠕族的苕氏(河内堂)等少数民族,内迁后接受了汉文化,也有以其繁衍地的郡(县)名或祖上的业绩之精典用来作堂号使用的。

事实上,在旧时的封建社会,每个姓氏、每个宗族、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堂号。堂号的历史悠久,应用范围广泛,在中国宗法社会中曾起过不少的作用。从功能上说来,堂号的意义主要在于:区别姓氏、区分宗派、劝善惩恶、教育族人。如果说郡望是高一级的宗族寻根标志的话,那么,堂号就相当于仅比郡望低一级的宗族标志。在这里,我倒要强调一点的是:郡望往往可以作为堂号,但堂号却大都不能用作郡望。

堂号与郡望在数量的比较上是有区别的。一个姓的堂号可以是多个,由多个宗族设立而成,但郡望只能只一个或少数几个组成。一个姓的堂号要比郡望多得多,一个姓的郡望只有几个多则会十几个,但堂号往往有数百甚至上千之多。不过,隗氏宗族没有那么多。

郡望在宋代以后就开始走向统一和固定,但堂号往往随着宗族的发展,人口的增加而增多,但也不是任意乱取的。由于各家族的堂号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因而都有着非常深刻含意,或政治的、或经济的、或军事的,或文化的。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中国政府的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的威望在全球日趋俱增,随着全球华人寻根热潮的兴起,许多的大陆宗祠在被封存34年之后,被得到了复原。党和政府开始重视姓氏文化的研究,族谱被得到了广泛的续修。因此,不少姓氏的堂号又一次再现出来。不过,如今的堂号,不再具备有宗族主义的负面作用,有的是仅供人们寻根问底,缅怀先人,鼓励今人,鞭策后世的积极进步意义。特别是今年四川汶川“5.12”大地震发生后,社会主义制度能够办大事的优越,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对于中华民族的空前大团结,对于早日实现祖国的统一,堂号都必将产生不可估量的促进、推动作用。

(二)堂号的种类与特征

“堂”究其字义,原本为厅堂,居室的名称。号,即主人的姓氏。因为在古代,同姓族人多聚族而居一地,往往三世同堂,有的四世同堂,甚至还有五同堂的家庭。在同姓家族中,或同一姓氏的支派,分房集中居住于某一处或邻近数处,庭堂、宅院之中的堂号便成为某一同族人的共同的徽号。同姓族人为祭祀供奉共同的祖先,在其宗祠,家庙的匾额上题写堂名,因而堂号也含有祠堂名号之含义,它的作用是:一是表明一个家族源流世系;二是区分族属;三是显示支派的标记。在其家族文化中借此弘扬祖德,是敦宗睦族的符号标志,也是后世寻根意识与崇拜祖先,尊从祖宗的具体体现。

如同上述,我们已经知道,堂号不仅书写于厅堂、宅院、也用于宗祠祖庙、族谱封面或菲林、谱中插页用图片予以展示,而且还广泛用于店铺、字号、书斋别墅、文集书画及日常用具(如车舆、灯笼、钱袋、家什)上面,还利用于物品的装璜盒上,用以区分姓氏族别,作为本族标记以及标明产品制造的生产厂家,标明字号扩大历史和社会影响。堂号的启用,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现实的实际意义,对彰显成果、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大有裨益。

堂号,根据其含义有狭义解释和广义解释之分;就属性划分有总堂号和分支堂号之分;就设立的地域看有郡望号和新基立号之分。而广义的堂号与姓氏的地望相关联。因为其姓氏的发祥祖地总是多以名声显赫为郡望所在地而作为堂号,或称之为郡号,或称总堂号,而新立的堂号又因分支的历史短暂,所以其名誉远不及郡望和总堂号。

同一姓氏的发祥祖地的不同而郡望各异。对于一个姓氏家族说来,有的为了扭转其郡望不旺的格局,以其取新奇的堂号而为世人所瞩目所张扬。这样一来,会有若干个郡号问世。如在百家姓中,排在靠前的李氏郡望中,就有:陇西、赵郡、顿丘、渤海、鸡田、柳城等30多个。在王姓氏族中,据说少有38个,而张姓呢,据说多达40有余。

狭义的堂号,也叫自立堂号。在同一姓氏之间,除广义的郡望之外,往往有以先世之德望、功业、科第、文字或祥瑞来源的典故而自成一派,自成一体。就是在自位一体的堂号中,有的别出心裁,形式多样,五花八门,不胜枚举。据统计,仅按每姓一个堂号计算,全国至少有数千乃至一万有余的堂号。

堂号的命名方式根据取名的依据和意图的不同,大致可分为如下十几种类型:

1、血缘关系命名法。用血缘关系而命名的堂号比较普遍,是从社会心态和人的心理活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形成的。因为世上绝大多数人对血缘关系是普遍极为关注的,又同时因为同一姓氏使用相同的堂号,其堂号发生频率稀少而单一,有典型的人文意义,而且有血缘关系的不同姓氏,也会使用同一堂号,其目的是尊崇祖宗。据文献记载,著名的“六桂堂”在南方就有6个家族,虽然姓氏不同,但却是一个共同的始祖同一个家族,追根溯源都是翁姓的后裔。

2、发源地域命名法。用地名而命名的堂名也较为普遍,易于世人了解,便于记忆,使人产生印象感极深为主要特征。由于众多宗族喜好以他们的发源地来作为自己的堂号,所以以居住所在地为发脉地而命名的堂号就较之普遍。这种以地域而命名的堂号往往又和郡望相关。如前面所说的陇西李姓氏族,赵郡李姓氏族,中山李姓氏族就是这种类型。再如诸葛氏族,望于琅琊其发祥地就是山东诸城,现在一打开电视,便可看到山东诸城的广告宣传。用这种以地名而命名的堂号方法,使人一看就会联想到这个家族从哪里发源而来的。

3、宗族典故命名法。这种典故命名的堂名,其显著的特点就是来自一个非常动人或有趣的故事,又具普遍的典型意义,能使族人缅怀先祖,激励斗志,奋发有为。由于典故而命名的堂名,又全部都是与其祖先有直接相关联的人和事,而不是其它姓氏的人和事,也不是与其祖先有张冠李戴的人和事,具有他人不可逾越的典型。例如,王姓的就有“三槐堂”、吴姓的“三让堂”等。

4、懿行嘉言命名法。用懿行嘉宗而命名的堂名是以其先世祖宗的懿行嘉宗为自豪感为显著特征,使世人永远记住他的祖先千古留芳,名播万世。如弘农扬氏的“四知堂”、清白堂等。清白堂是以东汉太尉扬震的美德作为堂号。据文献记载,扬震为东莱太守时,道经昌邑。县令王密深夜求见,以黄金十斤贿赂扬震。对此,扬震严词以对:作为故人之交,我对您是了解的,而您怎么对我的人品不了解呢?王县令说,我深夜而来,无人知晓今天这回事。扬震回答说,“此事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怎能说无人知晓呢?”结果王县令只好羞愧而退。扬震的后世为尊崇和怀念这位拒腐清廉为官的先祖扬震,便以“四知堂”、“清白堂”为堂号。范氏的“麦舟堂”源自宋年间的名臣范仲淹济危扶困的典故。说的是范仲淹有一次派遣儿子纯仁到姑苏(现苏州)运麦,船至丹阳,遇石曼卿无钱葬亲。在此情景之下,纯仁果断地将一船麦相赠,使得石曼卿安葬了已故亲人。纯仁回到家后,向父亲一五一十地述说 了将一船麦相赠他人以解其危难的原委后,深得范仲淹的嘉许。故后来人们以此为典,取名为“麦舟堂”。

5、功勋业绩命名法。这类以祖上功勋业绩而命名的堂名,其主要特征是借历史人物卓著而命名,其目的是让世人永世记住他们祖宗是名垂青史的人物。所以,有的氏族子孙往往以此作为堂号。如东汉时代,隗氏先人西凉大将军隗嚣的好友马援就战功卓著,名闻遐尔。“马革裹尸”就是脍炙人口的历史典故。后因战历,马援被封为“伏波将军”称号。马氏的后人有一支便以“伏波堂”为堂号。

6、雅风节度命名法。用这种方法命名的堂号,最大的特征是以张扬该氏族的人文底蕴为出发点,彰显其氏族人文魅力。因为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一批又一批的文人学士才气横溢,品格清高,儒雅且风流,深为世人所推重。所以,其后人以此为荣,以此命名是光宗耀祖。这种命名法较前几种颇为少见。是将某一祖先的某种特殊含义的称号或住所而推出于世的。如晋朝陶渊明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遂辞官归故,赋以《归去来辞》以明其志。因陶渊明号五柳先生,其后人以“五柳堂”为堂号。

7、伦理道德命名法。这种命名的堂名法,多以惩恶扬善的词语为基准点,让各姓氏族同思共享为特征,使世人普遍得到认同为主要特征。这种命名堂号法,在各姓氏较为普遍。如李氏“敦伦堂”、朱氏“格言堂”、刘氏“百忍堂”、周氏“忠信堂”、许氏“居廉堂”等。

8、厅堂别墅命名法。这种命名法而命名的堂号,以先世名人的厅堂、起居、别墅生活为特点。较前几种比比例偏低。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晚年隐居洛阳香山,号香山居士,其后人便以“香山堂”为堂号。又如唐代宰相裴度,以宦官当权,时事已不可为,乃自请罢相,在洛阳午格创建别墅,起“浩凉亭暑馆”,植花木万株,绿树成荫,名为“绿野堂”,裴氏后一支遂以“绿野堂”作为自己的堂号。

9、科举功名命名法。这种命名法的最大特征是世祖名门望族,人才辈出,科第连绵,为世人所称羡,所以以此为堂号。在封建社会的中国,一些名门望族人才辈出,层出不穷,科第连绵。如唐代泉州人林波生有九子,俱官居剌史(俗称州牧),门庭显赫,为世人所敬羡。林氏有一支晚生便以“九牧堂”为堂号。又如宋人临湘人士徐伟事绩至孝,隐居教授于龙潭山中,有子八人,均成为知名人士,时称“徐氏八龙”,后人即以“八龙堂”为其堂号。

10、吉兆祥瑞命名法。这种命名法是以先知先觉的征兆为特点,持神学论观点,富有自信的趣味。因为在中国古代,人们大都对祥符瑞兆十分重视,常认为是上天预示吉祥的征兆,所以往往以此作为本族的堂号。如宋代王祖右曾手植三槐于庭院,并对子孙说,你们三人当中必有一位位居三公。(注:古代百官朝会,三公对槐树而立,故以三槐象征三公)。果真的。其子王曰结果真的当了宰相,且当政十年有余,深为朝廷敬重。其后人便以“三槐堂”为堂号。

除此之外,世人不仅有以训戒励勉的格言作为启迪后代而命名的堂号,如“承志堂”、“务本堂”、“左勤堂”等;而且有以良好的祝愿祈福的方式,如“安乐堂”、“安庆堂”等;还有以封爵、谥号或褒奖形式而命名的堂号,如:“忠义堂”、“忠武堂”、“节孝堂”、“孝义堂”等。

(三)隗氏祠堂、享堂及堂号

宗祠,又称宗庙,祖词,祖厝、祠堂。它是供设祖先的神主牌位、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又是从事家族宣传、执行族规家法、议事宴饮的地方。

隗氏宗祠的堂号为“隗氏堂”。它始建于光绪丙申年(注:公元1896年)夏月。据《隗氏宗谱·祠堂记》所载,我族初无祖庙,自十五世起,起凤公之德配姚氏妇黄氏姑媳妯孀悯禋祀,几绝毅然将古邾中和硚(桥)北向之基屋二重(幢)捐于山湖两分为祠。至公元1948年间被政府没收,前后仅使用52年,此后,再一直未予修建。其祭祖祀事均在现各家各户中进行。

另据《隗氏宗谱·旧洲享堂记》记载,清光绪二十三年(注:公元1897年)九月间,“古之宗庙即今之祠堂,又以享堂名奉先灵而分享之”。清道光年间曾由近龙、永昌、开义、开杨、绍成烈(列)等纠族集资购基屋立享堂春秋禋祀不懈。并于道光乙未年冬建堂三间享庙为竣。其“庙貌巍然、规模阔立”。“膺是役者:绵耀、锦堂、锦风、锦云、必明、国衡等。享堂旧洲城内与敌楼相毗连,东环濠水西绕合居,后从云台前临烟树登斯堂”。又据《隗氏宗谱·新洲乡分享堂记》记载,光绪二十三年九月间,隗氏一支由“起凤公捐市房为宗祠租贸纳息始,有歌聚之所祀事之皆甚盛焉,祠后屋基一遐乃凤公分,周其婿某者族人借公续购荦罗补屋意。”“将咸丰被寇毁伤破屋数间仅同焦尾旋又鸠聚众构材命工建造,随前宗祠出租分息,别为乡分。”其享堂起名堂号为“今夫堂”、“湧石堂”(其湧石堂建于何年,目前尚无文字记载)。

现在,有不少隗姓同胞大都认同隗氏家族的堂号为“江石堂”,其依据是根据写三国的小说而定。

隗相,生卒不详。据《隗氏渊源·weimaobo.bokewu.com/biog391711.htm》“江石堂”所载,三国时有个叫隗相的,对母亲非常孝顺。他的母亲不愿吃江边的水,嫌脏,必须是江心的水才喝。于是,隗相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到江心处取水。而且,

每次撑小船到江心,有时,往往江流太急,小船又没有依靠,每次汲水都很困难。可是有一天,江心中突然生出一块大石,隗相便将小船靠到石边,任意取之,再也不愁水急浪大了。这等煞是好事,原来是隗相的孝心感动了上帝,感动了天地、江河所至。

其实,我所见到的能够反映隗氏堂号的史实的是“湧石堂”,这有隗氏宗谱为证,隗氏宗谱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湧石堂”,而并非“江石堂”。或许“江”与“湧”系手书误传,或许其堂号不是出自同一派行。不过,我倒尊从现成的文字史实资料。因此,笔者这一宗隗氏堂号以“湧石堂”为准。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