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密古城系列之“古城印象”二 新密老城原在大隗镇
大隗镇的历史可算得上久远,据说它是西周密国都城;到东周时为郑国的新密邑,西汉初置县,是密县县治所在地。
大隗镇原镇区,即原县治所在地在大隗寨上,是一个船形丘体,东西长约2公里,南北宽约1公里,有古密城墙遗址,城墙遗址现长约60米、高约4米,俗称擂鼓台。当时,大隗镇规模宏大,建筑宏伟,东与河屯村交界处的冈陵上,有汉代密县县令卓茂遗爱祠遗址,从河屯进城,有城墙头道门,二道门,东西大街长三里有余;头道门与二道门之间过去松柏森森,大雪过后,雪伏其上,素有“百步棚雪”之盛景。
大隗镇名称应源于大隗山。《庄子·徐无鬼篇》曰:“黄帝见大隗于具茨之山。”《太平寰宇记》云:“大隗山即具茨山也,黄帝登具茨山,升于洪堤之上,受神芝图于黄盖童子,即是山也。”密南诸山,统称具茨山,又名大隗山,是新密、禹州、新郑的界山,又是新密南部的自然屏障。大隗镇作为密国都城之地,人口集中,商贸繁华,以山名镇应是大隗镇的来历。
大隗镇的来历另有一说:黄帝时期,密境西北部丘陵起伏,森林密布,匪人易于出没,为了屏障国都安全,黄帝派长子戍兵西北,临河而屯,择地筑城镇守,戍地为隗镇,取意是隗者丘陵连绵不断,镇者防守。黄帝孙颛顼氏卫戍河朔,受金天氏禅位,改都于濮阳,子孙定居于濮,隗姓遂繁,为纪念故地,尊密县隗镇为大隗,濮阳境内隗镇为小隗。
大隗村民介绍说:大隗镇十字街过去有一汉代古槐,三人合抱,北有六臂铁佛神庙,南有大隗真人祠,祭祀大隗真人,黄帝向大隗真人求教治理天下的道理,邑人设祠以祀之。西汉初年,大隗设乐华邵庆府,现大隗镇变电站处过去叫邵家寨,有邵姓居住。西汉末,卓茂任密县县令,精心治理,使民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蝗不入密境。卓茂卸任时,百姓跪拜道旁,日不出境。他为什么能精心治密、洁身自好呢?就是他娶了隗氏女为妻。隗氏女掌事有方,辅佐卓茂治密成效显著,修卓君庙以祭祀卓茂,以地名大隗镇纪念隗氏女。
大隗镇系金代置镇,可是以“大隗”地名出现始于秦代。秦始皇兼并天下后,全国实行统一的度量衡,颁布“始皇诏”令行天下。现存于南京博物馆的“大隗铜权”即是使用大隗的名字,铜权似秤砣,呈八角形,上铸秦始皇二十六年和秦二世九年统一度量衡铭,要求每斤的重量控制在铜权的标准上。在其铜权顶部横梁上左右铸刻有“大 ”篆书字样,“大 ”又名“大隗”。作为秦始皇实行郡县制的县治机构在哪里?当地人认为可能就是现在的大隗镇。因为秦始皇兼灭韩国(当时密属韩)到汉刘邦二年建密县,这段时间密县的建制还没有明确,为了行使县一级的权力,使秦朝皇帝的政令畅通,就需要以“大隗”的行政机构向下贯彻实施。所以,“大隗铜权”印证当时古密国故地的“大隗”曾是没有明确的县级机构,或者说在秦始皇兼并天下后就设过“大隗县”,而汉刘邦时定名为“密县”。
大隗镇古为密国国都和县治所在地,其建筑与其他县城有别,一般县城为四门四关,而大隗古县城为九门九关。过去街道狭窄,只容车马、轿乘通过,中街有“三步三座台”之说,又有“三山一眼井”和“一步三眼井”的遗迹,意思是说街道窄处三步就是房门口的门台和三座房山处有一眼吃水井。
作为曾经的县治,大隗历来都是手工业发达的繁华之地,南关粮管所处是“黄帝庙”址,其左为“机神庙”,为祭祀黄帝夫人嫘祖,因为嫘祖教民植桑养蚕,其周围乡村种桑养蚕较多,清朝年间大隗街丝绸织机多达一百多台,成品由商人贩运至山西太谷,所以“机神庙”祭祀的嫘祖是当地的崇拜之神。
刘邦设置了密县县治
公元前206年,刘邦建立西汉王朝。西汉沿袭秦制,中央政府设“三公九卿”,地方上设郡,郡有郡守、郡尉等职,分掌政、军,监察之权。县分大小,设县令或县长。
刘邦在称帝前,被项羽封为汉王,驻陕西南部汉中,曾征伐关中,先打败了驻守西安以西的雍王,接着又打败了驻在西安以东的塞王和驻在陕北的翟王,统一了关中。公元前205年,刘邦率军从关中出发东征河南,驻在洛阳的河南王申阳投降,韩王昌继续顽抗,刘邦命令韩信率军把他消灭。刘邦东征取得重大胜利后,在秦三川郡的基础上设置了河南郡。河南郡郡治在现在的洛阳市东北,辖区约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洧水、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以北的原阳县等地。
河南郡设立后,凡河南郡范围内的地方,陆续设县。在设县的问题上,西汉政府坚持了两条原则:凡在秦朝已经设县的,沿袭秦制不变,仍维持原来的建置和名称,如荥阳、巩县、新郑、京县(治所在今荥阳县东南)、平阴(治所在今孟津东北)、阳武(治所在原阳县东南)、苑陵(治所在新郑东北)等。凡没有置县的,重新确定县的建制和名称,如密县、偃师、中牟、开封、成皋(治所在今荥阳汜水镇)、平县(治所在今孟津县东)、河南(治所在今洛阳市西郊涧水东岸)、缑氏(故治在今河南偃师县南)、卷县(故治在今原阳县原武镇西北)、原武(治所在今原阳县)、谷成(故治在今洛阳市西北)、故市(故治在今郑州市西北)、梁县(故治在今临汝县东)等。
密县在建县之前,刘邦曾给大臣萧何等人说:“在秦新密邑设县,叫什么名字、县治建在什么地方请你们出主意,想办法,把这件事办好。”大臣们接受刘邦的旨意后,先外出查访,在访问过程中,有些老百姓对他们说:“在县境西南方,有一座雄伟高大的山,叫密岵山,是洧水南岸群山之首,最为高大,据说,古代密国就是以此山命名的。”大臣们听后,便前往密岵山察看,他们看到密岵山确实雄伟高大,主峰隐蔽在后面像堂屋,还有两个小山峰排列两边如侧室,山峦青翠,草木茂盛,煞是好看。他们又引经据典,在《尔雅·释山》中查到“山如堂者密,多草木者曰岵”,遂把密岵山定为密县的名源山。
接着,他们又商议县城设在什么地方好。他们选择了很多地方,经过反复比较,最后议定设在大隗镇。他们认为,大隗原是密国的都城,又是郑国的名城新密邑,这个地方南有大隗山作屏障,密县第一大河洧水从南侧经过,西北又有杨河环绕其间,地势中间高、四周低,居高临下,能攻易守。水利条件好,土地肥沃,农业发达,物产丰富,是一块宝地。这样,大隗镇就成为密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了。
密县县治设在大隗镇以后,历经汉、三国、晋、南北朝到隋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止,共822年。在这段漫长的岁月里,一直为密县县治所在地。据清顺治十六年版《密县志》记载:隋大业十二年,因遭受水灾,县治才西迁到古法桥堡城(就是现今的密县老城)。
现在密县大隗镇东门外,尚有纪念西汉密县县令卓茂的卓茂祠和卓茂冢的遗迹。
西汉县令卓茂是新密老城的人文标杆
西汉时密县有个县令卓茂,字子康,原籍南阳郡宛县。汉元帝时,卓茂曾赴长安求学,拜博士江翁为师。由于其学习刻苦,对诗赋、礼仪、历算、经学不仅精通,而且又有独到的见解,被人尊为博学多闻的学者。
由于他对儒学有很深的造诣,初被任命为朝廷尚书府一名属官——侍郎,在黄门任事,后升迁为密县县令。
他到任之后,励精图治,大胆改革,废除了许多不合理的制度,重新制定了新的法律条款。他对贪污受贿、鱼肉百姓的人深恶痛绝,列入法律严禁的首要一条。
在密县任职期间,曾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一个人向卓茂告发其下属的一个亭长“贪污受贿”,接受了他送的米肉等物。卓茂一听是告他的亭长,让其左右人等避退,仔细询问这个百姓说:“你这次给亭长送礼,是他主动向你要的还是你有事求他替你办而赠送的呢?再不然,是他曾给了你什么恩惠而送的呢?”这人回答说:“这些都不是,是我自愿送去的,想试试他。”
卓茂说:“既然是你主动送去的,那你为什么又要告他呢?”
这个百姓说:“我常听说,贤明的官从来使人不惧怕,也从来不接受人家的贿赂。而现在我很害怕他,因此才送礼给他,他竟然心安理得地接受了,因此我才来告他。”卓茂耐心地对他说:“你这样讲,就太不明白人情世故了。人类比禽兽高明的地方就是因为人类知道互相尊重的道理,重人生道德。现在乡里亲友礼尚往来,相互馈赠礼物,表示彼此敬慕,这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相互亲近的表示,官与民也应如此。我这个亭长是个好官,逢年过节,有人出于敬慕赠送给他一些礼品,这是人之常情。”这个百姓又说:“既是这样,那么大人制定的法律为何要严禁呢?”卓茂笑着回答说:“一个县就像一个家庭,涉及违犯法律的大事,就要依
律从严而治。只要犯了罪,都不能放过,小罪、轻罪可以开导训教,罪恶大的还要严惩。这些你回去可以对照法律条款好好地学习理解呀!”这个百姓听他这番教诲后,认识到执行法律既要严,又要实事求是,从而改变了对法律的错误理解。
卓茂坚持以身作则,“劳心谆谆,视民如子,举善而教,口无恶言”。他兴利除弊的做法,受到一些缺乏远见官吏的讥笑。附近县里的人听到后,耻笑他是胆大妄为,所行之法必然做不到,行不通。河南郡守听到这些议论后,特意派守令监督他。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诽谤,他泰然处之,行若无事。数年后,密县出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人民安居乐业的景象。汉平帝时,河南郡很多地方发生了蝗虫灾害,由于卓茂带领密县百姓认真进行防治,扑灭及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竟获得“蝗不入境”的美誉。郡守派的监督官督邮将这一情况向郡守报告后,郡守不相信,专程来密县察看之后,才信服了。
王莽当权后,卓茂受到提拔,调入京都做官,管农牧桑蚕之事,密县百姓一听说卓茂要离开密县,在他启程上路的那天,聚在道路两旁,依依不舍地挥泪送别。
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登基后,下诏宣布:“前密县县令卓茂,能洁身自好,执法如山,他的这些表现,一般人是做不到的。像这样的人,理应受到国家和人民最大奖赏,给予优厚的待遇。”特下诏任命卓茂为太傅,封为褒德侯,食邑二千户,赐给他几、杖、车、马、单夹衣服、絮棉五百斤。建武四年(公元28年),卓茂逝世。光武帝刘秀赐给他棺椁和墓地,并穿素服亲自为他送葬。卓茂去世后,密县百姓甚为悲伤,将卓茂的遗物葬于县城东门外,立衣冠冢,建卓茂祠予以追念。
隋朝县城迁移后,人们在现今的密县老城又修了第二个卓茂祠,名卓君庙,终年祭祀不绝,以后密县的官民以他为榜样,历代密县县令都专程前往卓茂祠祭祀。
明朝末年,江苏昆山学者顾炎武专程赴密县拜祭了卓茂墓祠,做《题大隗卓茂祠》诗一首抒怀:“拱木环遗寝,空山走部民。循良思旧德,执节表淳臣。几杖中兴礼,丹青御座亲。至今传俎豆,长接大隗春。”
2008年3月18日,新密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在进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在与卓茂墓相邻的大隗镇河屯村西头组张全喜家中发现了一块古碑,上书“汉太傅衣冠冢”六个大字,正是卓茂墓前所立碑刻的原物。据张全喜介绍,55年前,他在田中耕作时发现了此碑,用小推车运回家中保存至今。如今,这块碑珍藏在新密市博物馆。睹物思人,一块墓碑把人们带回了两千年前,去追慕一代县令的清风轶事、高风亮节。
新密市大隗镇西周时是密国都城,东周时为郑国的新密邑,汉、三国、晋、南北朝时期一直是密县县治所在地,有着悠久的历史。隋以后,它虽然失去其原有的政治经济地位,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但古老的街道,让我们仍隐约感觉到它昔日的繁盛之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