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惠”字古音考(揭示身边的文化秘密)
『西安』“惠”字古音考(揭示身边的文化秘密)
“惠”在今天大家都读做“hui”,那么在古代,是否有其他读音呢?
在我的老家,挨着我家乡“曹村”镇的是另一个乡:“小惠”,“小惠”的惠在我们那里不读做惠,而是读做“xi”,通“溪”,于是我便寻想,这里的先辈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叫法?是否真和水有关呢?
我的老家在陕西关中,是最早的汉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先民就在这里生息。这里,可能留有最早的汉语发音的遗迹。今天的黄土高原上气候已经干燥,地面上已经没有了河流,最著名的渭水也已经干涸,但根据历史,我们知道,这一片土地,在远古时候,曾经气候湿润,河流纵横,非常适宜农业,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祖先最先在这里生活的原因。因此在这里留下了很多地名,跟水有关,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已经渐渐忘却了本来的含义。
先说我的家乡曹村。根据我父亲讲,曹村的本意是“槽村”,因为这里以前是一个巨大的河道,当河水退去的时候,变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槽型的地区,先民为了纪念其,命名为“槽村”。如果这是事实的话,可以推断出,在这“槽村”以北的地方,应该是最先开始有人居住的,等大水退去,“槽村”干涸,才开始有后来的人居住到这里,因为“槽村”的地形是南低北高。我在后文中也将论证这符合当地其它地方的命名逻辑和时间顺序。
再说我们村,“漫涨”,好几辈人自生下来从未见过任何溪水,干涸的吃水都成问题的村落,却叫了一个满是水的名字,为什么?漫,形声。从水,曼声。本义:水过满向外流。涨,形声。从水,张声。本义:水上升。根据村人的传说,漫涨的来源是因为这个村落是河水每年冲积形成的肥沃的岸地之后形成。村人以此而纪念之。说明我们村在“槽村”的边上,实际上直到今天,我们距“槽村”的中心也就差不多3里路。
漫涨以东,同样3里,就是曹村地盘的尽头,翻过一座大沟,就是小惠乡。一过沟,村名“涧头”,涧,形声。从水,间声。本义:夹在两山间的水沟,这涧头的地形分明稍微高点,尤其是越往北越高.涧头面朝大沟,连接小惠。所以从意义和实际的地理位置上讲,都是溪水汇聚的地方。
这一条沟,蜿蜒几十里,上接耀县、铜川,可以连到旬宜一直到陕北,往南,则是更大的一个镇“流曲”,流曲的含义最为我们熟悉,当地人都知道流曲之所以为流曲,是因为曾经有小河弯弯曲曲的流过,故为“流曲”。流曲在今天,干涸和曹村一样,没有一条河水。所谓的水,只是远古的传说罢了。这条沟,即使在今天,仍然担负着灌溉的使命。
根据以上的这些地名,我想基本是可以判断,在古代,这个惠字,其实是溪的同意字,同音字,至少是个通假字。
不过,让我想起要思考这个问题的开始,并不是这些地名,而是在我们当地是有人姓惠(xi)的,我由这个姓而展开联想。这个姓的人,都居住在曹村和小惠以北的山上,可以想象,在远古时期,当山下一片汪洋,河水漫涨的时候,有一批先民住居到了北边高处的山上,并以溪为了姓。他们的子孙一直繁衍到现在。而且这古老的发音被保留了下来。他们居住的山上,我曾经去过。那里的山上有十来米深的深谷,两边全是一样的石头,显然这些深谷是千年雨水或是河水冲刷才形成的。在这个村之下,还有个山村,名叫红河。传说是因为河水流过,其色为红。有理由相信,在千百年前,今天的山村红河,其实应该在河水之边罢了。而我在上面的山上,看见山石风化之后,全是红的颜色,可能含铁比较多吧。
现在再说“曹”字。最早,我推测,这个曹,应该是“漕”,因为“漕”从水,曹声。但是后来经过比较,我以为传说应该是准确的。因为“漕”本义:通过水道运送粮食。漕,一是有水,有水说明人还不能住,再是当地没有运粮的必要。所以,当人开始入住的时候,已经是“槽型”的干地了。因此,也可以推断出,在这块土地上,人们衍生的时间顺序,最早是山上的惠(xi)姓人,然后漫涨,水退后,再是槽村。至于小惠(xi)应该是和漫涨同时期的,都是水丰富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