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次增修杭氏宗谱序

2013年08月28日 | 阅读:1064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八次增修杭氏宗谱序
谱牒即家族历史。家之有谱,可探本寻源,明尊祖敬宗之道,无谱则无以知上下,序长幼,辨血统,传教化。是以,族之修谱犹国之治史,实为传承血统、弘扬文化之大端也。

传我濡湏杭氏本源始祖,乃卜古可汗公也。公生于周烈王二年丁未(公元前374年),既壮,于塞外西域开国成家,建号高昌,后附庸中国,历汉、唐、宋诸朝,昭封灵应高王,子孙荫袭。至元初兴,先祖高昌回鹘王国亦都护(国王)巴而术阿而忒的斤弃西辽入蒙古,乙亥(公元1211年),受成吉思可汗铁木真封为畏兀儿(维吾尔)亦都护位,仍辖高昌回鹘国地。第四代传人火赤哈儿的斤,守边抗北殉职,追封为高昌王;长子钮林的斤承袭亦都护位,封绶高昌王金印,生三子,皆袭高昌王爵;次子朵尔的斤,官至中书省右丞相,追封荆南王,生六子皆显宦,次子杭州不花公,即吾濡湏杭氏受姓之始迁祖也。

一世祖杭州不花公,又名杭子用,官至福建行省平章,因父曾任浙江省丞相, 遂以杭为姓。元天光三年(公元1381年)兵乱,先祖洁身致仕,于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八月初一,奉明太祖朱元璋 “着户部安插无为州” 旨,迁居无为,初居皇华坊,后移居城西紫芝山,卒后与二夫人合葬于无城北泰山前。公生孛罗不花、海公、润公、清公四子,长子孛罗不花仕至奉直大夫浙江宣政院判,生一子,惜失传;次子海公曾任湖广汉阳府汉川县知县,与润公、清公均葬于平章公墓侧。三公子嗣或居无城,或居南都圩,或居红庙,或居庐江,共祭于於余庆堂。自此杭氏宗族繁衍,形成一脉,代代相承,迄今已六百余年,二十余世矣。

吾族本源渊流,元时集贤馆大学士虞集之考、明弘治元年族祖福公所纂《杭氏事业集序》中皆有叙述。而自周至元,凡千六百余年,虽已入信史,惜吾族之世系名历未得有详实记叙也。幸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族祖震公探史访迹,并寻获忠效侯之遗谱,方得增补古杭家谱完备详明,使我族宗支,木本水源,历历可据,源流世系,章章可考,是为一次增修;继之,再修于大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计古谱之后增修七次。民国十二年八修,成“馀庆堂”《杭氏宗谱》共一十六副,分诸族人。吾之先祖,南都圩杭大份十七世孙积多公奉领正字号一副,善藏之继传于先父兴正公,即今次大修所据之一套全十六本者。嗟乎,历近代百年之兵燹动乱,而能玉全,岂非吾族后人之万幸也!

朱子云:三十年不修谱则为不孝。自八修迄今已届八十九年,我濡湏杭氏谱牒失修久矣。岂我杭氏子孙不孝乎?盖当乱世,天時人事两不济耳。欣逢盛世,若再迟缓不急为纂修,其间不惟亡者年表无传,生者大造亦多失考,续修史命难却,大任义不容辞!

此举首倡者兴龙、起者、起宏,先邀族系同道,并寻老谱根系,后会同兴长、起明、起宝等人,于起春家召开筹备会议,磋商续谱之大计。公元二○○九年二月十六日(农历二月二日),在无为红庙镇杭碾,召开首次宗亲代表会议,议决八次增修事宜,函告各地族人,齐心襄助,先续谱牒,再修神堂,上以慰祖宗之神灵,下以示子孙之世系。嗣后成立馀庆堂濡湏杭氏续谱修祠理事会、监事会,订立制度,明确分工,按房系查支,以居住地为份,凡杭氏馀庆堂子孙,不分男女登记造册,按家庭现有人口自愿筹款。

九修宗旨:团结传家史,严肃续本源。而修谱之不易,前人已备述矣。此次与事诸公更亲历艰辛,奔波往返于庐江、南都、红庙、江南等地,联络宗亲,餐风露宿;彙纂谱稿,焚膏以继。合族之人亦皆同心,捐資出力,共襄懿举。历时三载,续就新谱,力求存留谱牒精髓,体现时代精神,生殁嫁娶记其详,生活变迁记其实,先进人物得表彰,又增续昭穆八字,上以慰先灵,下以励后昆。追羡前贤绩迹,吾族之子孙,当黾勉为学求精进,诚正修身苟日新,以輝煌乎国之鸿业,而丕振吾族之家声!

芝山永不老,濡水当长流,家族千秋盛,谱牒九修新。兹当宗谱大修告竣,余也不才,不揣浅陋,欣喜之馀,斗胆握笔,愧为是序。

 

作者: 百姓通谱网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