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卫国期间精英弟子子贡出仕

2013年07月13日 | 阅读:1681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孔子在卫国住的时间很长,有数位弟子出仕卫国,子路是成就最突出的一位。
子路是鲁国人,在卫国先后两次出仕,后死于蒯聩之乱,葬于卫国,至今濮阳仍存子路墓、祠等建筑。
2009年3月10日,记者抵达濮阳子路墓园。进山门先见一“正大高明”石坊,石坊后是正殿,那是建在青石月台上的单檐歇山式建筑,殿内有一尊青铜子路塑像,气宇轩昂。转到大殿后,记者看到青石基座的墓丘上已冒出几点新绿。此处并非卫国故地唯一子路墓、祠,清丰县和长垣县也曾有子路墓、祠。在古卫国,2000多年来,人们一直传承着对子路的敬重。
子路任蒲邑(今河南长垣县)宰三年,政绩卓著。孔子曾到蒲邑视察,入蒲邑境,尚未见子路就夸了他三回,夸他忠信以宽,明察公正,在百姓中有威信。
孔门弟子中,卫国籍弟子不少,卫人中最重要的弟子是子贡和子夏,另外还有琴牢、句井疆、惠叔兰(曾任司寇之职)等人。子路妻兄颜仇由(又名颜庚、颜浊邹),虽然不列入通常所说的“孔门七十二贤”,但也算孔门弟子。
卜商,字子夏,卫国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以文学称,深得孔子赏识。他曾提出“学而优则仕”的观点,对后世儒生产生很大影响。
子夏喜欢独立思考,有独到见解,师兄弟们也常请教他。樊迟曾问孔子什么是智慧,孔子只说“知人”。樊迟不懂去问子夏。子夏说,如果一个人像舜一样当了天子,提拔皋陶,好人出头坏人离开,商汤提拔好人伊尹坏人离开。所以你如果知道谁是好人并提拔,天下自然上了轨道,这就是智慧。这是子夏对孔子思想的合理发挥。
孔子死后,子夏到魏国西河(魏国黄河以西之地,与秦国接壤)自立门户,收徒讲学,曾一度担任魏文侯的老师。田子方、段干木、李克、吴起等都师事于他,对三晋法术之学很有影响。
子夏在经艺传授上很有名。汉代以来学者认为儒家经学主要从子夏一系传授下来,东汉政治家徐防说过:“《诗》、《书》、《礼》、《乐》,定自孔子;发明章句,始自子夏。”认为“六经”中大部分由子夏传授,他对此有特殊贡献。

  孔子另一个卫国弟子子贡,更是非常重要的值得大书特书的一位。

  子贡故乡相传在浚县
端木(沐)赐,字子贡。生于公元前520年,卒年不详,有记载为公元前468年。他拜师是在孔子去鲁适卫之时。孔子周游列国,他也参加了。孔子返鲁,他仕于鲁,从事外交活动。
相传子贡故乡在今河南鹤壁浚县,浚县至今仍有不少端木氏。
浚县县城东南4公里东张庄西北200米处,有子贡墓。2008年夏天记者因别的采访途经此地,曾匆匆拜谒。看到祠堂已毁,坟头还在,墓前玉米地里,有明朝万历年间一通碑,叫《改正先贤子贡墓祠记》,碑文大意是,大?山下八里有个张家庄,村人无知,把一座辽墓当子贡墓,在墓前立了子贡石像,经常去烧香磕头,这事儿太不像话,所以需要“改正”一下。把墓中东西掏出来扔掉,再把子贡石像埋下去。除此以外,别无遗存。
记者此次写子贡,翻查资料,看到河南省文物局编撰的《河南历代名人史迹》中,对子贡墓“改正”的情况有个明确交代:“位于浚县东张庄的子贡墓本来规模较大,墓碑林立,石雕仪仗排列森严,并有石像一尊,岁时仪礼祭祀。元末,东张庄村民厌烦官府谒祭之扰,砸碑夷冢,夜移石像至大?山东麓一个土丘处。明万历二十年,浚县县令宁时镆依历史事实将墓改移原址,并刻《改正先贤子贡墓祠记》碑竖立墓前,后代多次扩建增补,规模日趋宏大。墓地面积30余亩,古柏参天,殿宇规整,石雕仪仗完整无缺,墓冢高约2米,颇为可观。1958年开挖河道时被毁,现仅存墓冢及《改正先贤子贡墓祠记》碑一通。”

  外交大家最早“儒商”
子贡出生于商人家庭,20余岁继承祖业开始经商。25岁左右拜孔子为师,在追随孔子的过程中,他时常离开老师到各国活动。
子贡“巧口利辞”,办事通达,是卓越的社会活动家和杰出的外交家。孔子办学时,把教学内容分为四科,即“德行、政事、言语、文学”。子贡系“言语科”的佼佼者,连孔子也自感不如。
孔子与子路、子贡、颜渊游于戎山之上,孔子问三弟子兴趣志向。子贡答曰:“得素衣缟冠,使于两国之间,不持尺寸之兵、升斗之粮,使两国相亲如兄弟。”子贡如此和平外交愿望,今天看来也难能可贵。
孔子绝粮于陈蔡时,孔子“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这是子贡外交上的第一次胜利。
吴国企图称霸,兴师北上向鲁国征百牢(牛、羊、猪各一百),鲁哀公迎战吴人,吴人非要见季康子,季康子派子贡去应付。子贡把吴人说得哑口无言,这是子贡外交上的又一次胜利。
公元前483年,吴国人会见鲁、卫等国国君,将卫侯扣留。子贡说服吴国太宰,将卫侯释放。
子贡在外交上的最大胜利,莫过于鲁哀公七年(前488年),“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当时齐国田常欲作乱于齐,就想先出兵伐鲁。子路率先请求救鲁,别的弟子也纷纷请命,孔子都不同意。子贡请求去,孔子答应了。孔子知人善任,认为只有子贡才有解救鲁国危难的能力。
子贡受命,先到齐国,说服田常,使之放弃伐鲁转而伐吴。子贡又到吴国,说服吴国救鲁伐齐。但吴王怕伐齐时越国背后攻吴。于是子贡又到越国,说服越国军队随吴伐齐。之后,子贡又到晋国说明吴国战胜齐国后必加兵于晋,让晋国做好战争准备。吴国出兵伐齐大败齐军。晋国又出兵大败吴军。越王趁吴军在北方大败,从背后伐吴,把吴国灭掉而北上争霸。
子贡的外交斡旋,保全了鲁国,扰乱了齐国,破灭了吴国,强大了晋国,而越国也称霸了。子贡做使者,使其势力互相攻破,十年之中,齐鲁吴越晋五国情势,都各自有了变化。
子贡又是著名的商人,商业成就斐然。子贡能言善辩,反应敏捷,他能及时掌握行情,据此买卖,非常有钱。后世商人家中喜挂一副对联“陶朱事业,端木生涯”,上联讲的是范蠡,下联讲的是子贡。可见子贡与范蠡齐名。
子贡经商不单为了发财致富,更与其政治目的紧密相连,他是孔子周游列国经济上的支持者。学者吴慧在《中国古代商业史》中说:“孔子和大商人子贡生活在一起,至少是子贡做买卖,供给周游列国的孔子和同门。”
子贡是“儒商”,诸侯不但需要他的货物,也需要他的政治见识。经商成为他宣传政治主张和展示外交才干的重要条件。《史记?货殖列传》载:“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国君们与他不论君臣之礼,只论宾主之礼。越王勾践甚至“除道郊迎,身御至舍”。子贡通过经商才有如此显赫地位,成为孔子的代言人和杰出外交家。

  孔子死后的“掌门人”
鲁豫两省都是古代思想的摇篮,山东是儒家摇篮,河南是道家(或道法家)摇篮。古代思想有个传播趋势,是从东往西传,先山东(齐、鲁),再河南(郑、卫和宋),再山西(三晋),再陕西(秦),可以说是“东学西渐”。
北大著名学者李零先生说:“孔子周游列国,是在河南转,东学西渐,河南是中转站。他在卫国收学生,子贡子夏最重要,子贡是孔子死后事实上的掌门人。”
孔子生前极为器重子贡,子贡问孔子:“赐何人也?”子曰:“汝器也。”又问:“何器也?”子曰:“瑚琏也(祭神之重要器皿)。”孔子病了,子贡请求见老师。孔子“负杖逍遥于门,曰:‘赐,汝来何其晚也?’”翘首企盼之情,如等待自家儿孙。
孔子死后,子贡成了掌门人,成了孔门晚期最重要的人物。别的弟子服丧三年相继离去,只有他为师守墓长达六年。
孔子之死,鲁国官场反应极冷漠,谁都能泼脏水。官方骂孔子,代表人物是叔孙武叔。叔孙武叔是鲁国政坛三巨头(“三桓”)之一,他要毁人,太容易了。他说“子贡贤于仲尼”。这是圈套,对子贡是个大考验。卖师求荣的事,有人会干,但绝不会是子贡。子贡说,“仲尼不可毁也”。
陈子禽,据说是子贡的学生,受舆论蛊惑,也来问子贡:“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很坚决地说,老师学问很深,不得其门而入,不知其宏大,就像围在高墙中的建筑,你看不见它的富丽堂皇。
处在舆论漩涡中,子贡始终清醒,他说:“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孔子的处境,让他想到古人。他终于明白,人处下流,真是千夫所指,百口莫辩。
子贡是孔子死后最坚决捍卫孔子的人,是最早树孔子为圣人的人。我们只有理解孔子身后的遭遇,才能理解他“大树特树”的不易,这和汉以来“钦定圣人”是大不一样的。
子贡,无论是做外交家还是商人,成就都极为突出。但更突出的,是其对孔子的忠诚,他坚守了气节,也坚守了自己的信仰。

作者: 百姓通谱网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