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古村落系列之平山郜家庄
河北古村落系列之平山郜家庄
太行深处,有一个明初“移民”来的村庄平山县郜家庄。一种独具魅力的民间歌舞“渔家乐”(lào),在这个小村庄从明末流传至今,为这个古老的村落平添了神秘的韵致。
郜家庄村如今有1300多口人,村子三面环山,静静安处在一个山坳之间。明初大移民,他们的先民从山西洪洞县迁移而来。最开始来到这里的是一群姓郜的族人,定居之后,这个地方就被叫做郜家庄,村子至今仍有近三分之一的郜姓族人。不过村子最大的姓却是张姓,虽然他们是后来迁移到这里的,但是人数众多。
而据郜家庄村里的老人传说,在明末清初,郜家庄村曾经有人到江南经商。这些人在看到当地人逢年过节就肩挑花篮,手持彩扇、载歌载舞,感觉非常动人,于是就请人传授带回家乡。先是父子祖孙相传,后来慢慢成了全村的一道会,即“渔翁会”。后来传播到远近各村。从此,“渔家乐”在平山就扎下了根。
57岁的杨诺成是平山县文化馆的副馆长,早在二十多年前,他就开始了对于这种民间舞蹈艺术的搜集和整理工作。村里的老艺人何来生(1908年生,已故)在回忆师承关系的时候曾经对他说:“师傅叫郜峰(1869年生),郜峰又是跟何荣魁(1861年生)学的。何荣魁的师傅叫郜自安,郜自安的师傅叫郜端,再往上还有好几代人就叫不上名字了。”算来,“渔家乐”在平山最少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
在郜家庄村有这样一段顺口溜:“村有渔家乐(lào),风俗样样好,家庭多和睦,邻里少争吵,姑娘不摸牌,小伙不押宝,学扭又学唱,顶过上学校”。杨馆长介绍说,“渔家乐”的活动除娱乐外,还有导人向善与端正村风的作用——通过参加渔家乐的排练和演出,使青年男女在农闲时不走邪路。所以“渔家乐”深受当地人民喜欢,除娱乐之外,导人向善是其重要因素。
古朴中透出文雅潇洒
“渔家乐”活动多在农历正月,在当地是每年春节闹红火不可缺少的项目之一。自从传入平山的数百年来,“渔家乐”和其他民间舞蹈相比较,明显具有文雅、潇洒的艺术特征。
杨诺成副馆长介绍说,从前的时候,“渔家乐”除参加春节花会活动之外,每年春季都要参加当地庙会祭祀活动(如关帝庙、奶奶庙、观音庙、龙王庞、马王庙、河神庙、火神庙等)。届时,由会长组织并指挥各种民间花会到寺庙前上香、礼拜之后,便在庙前举行娱神活动,表演者各显其能,名为娱神,实际上是一次各种舞队的大汇演,可以说“渔家乐”从一开始就具有娱神和娱人的双重功能。
“渔家乐”共有九个角色,其中包括老渔翁一人,小生、小旦各四人。角色的扮相和中国传统的戏曲比较相似,不过由于农村经济条件所限,服装多是自制。因此,角色扮相又似戏非戏,多是取其大意而已。
从表演形式上讲,“渔家乐”分为“行会”和“打场”。“行会”时,会首手执兰旗引路,武乐在前,舞者居中,文乐压后。舞者的前后,各有一人用梆子打击节奏。舞者且走且舞,并不断变换各种队形。时而单行成一纵队,时而成双队并列,时而又相互穿插变换位置,男女对舞。
“打场”表演时,在音乐伴奏中走成各种场图,同时演唱各种民间小调、民歌,载歌载舞。常用的队形有:“大斜排”、“一条线”、“二龙出水”、“剪子股”、“蛇蜕皮”、“凤凰双展翅”和“大团圆”等,舞蹈动作舒展流畅,动作优雅动人,与“拉花”相比,各有千秋。
“渔家乐”的乐队编制由民间管弦乐、弹拨乐、打击乐组成,音乐曲调多为民间曲牌、民歌、小调,歌词文雅,多为文人填词,可读性很强,也与比如《渔翁乐陶然》——
“渔翁乐陶然,驾小船,身上蓑衣穿,手里执着钓鱼竿,船头站,提鱼在竹篮,金色鲤鱼对对鲜,河内波浪蛟龙翻,两岸垂杨柳,柳含烟,人唱夕阳残。长街卖鱼间,沽一杯美酒儿又把鱼来餐。夜晚在芦苇边,酒醉后歌一曲,明月照满船,渔翁乐陶然。”
一个村庄的遗憾
近几年来,省、市好多文艺工作者对“渔家乐”进行过多次的研究和整理,不断为传统的“渔家乐”注入新的生命力。河北省省艺校曾把“渔家乐”编成民舞组合,作为民舞教学使用。1985年石家庄市群艺馆的“渔家乐”参加全国首届民间音乐舞蹈比赛,获国家级“丰收奖”和省级“振兴奖”。
然而,记者在郜家庄村采访的时候却发现,村里现在已经两年没有举行“渔家乐”的表演了。跟许多传统民间艺术一样,在郜家庄村流传了几百年的“渔家乐”正在处于一个濒临灭绝的境地。村里人说,二十多年前村里曾有一些艺人都被县群艺馆抽调走了,他们觉得这对于郜家庄村的“渔家乐”的继承和表演产生了一些影响。一场完整的演出据说需要二十到三十来人,可是现在村里能够表演的艺人不到十个人,而且岁数都已经不小了,不少人都已经五六十岁了。而村里的年轻人,除了上学就是外出打工,很多人对于这项传统的民间艺术或者是一知半解,或者根本不关心,所以很少就有人学。而组织和表演都需要人和资金,这也成为制约“渔家乐”继续在村里沿承的因素。
杨副馆长告诉记者,目前关于“渔家乐”的挖掘整理工作已经进行了差不多了,因为当初被抽调到平山县群艺馆的老艺人担负起了培训新人的工作,使得这项珍贵的民间艺术遗产得以保留,在文化部门的支持下,现在平山县的一些村子已经组建了自己的演出队;另一方面,他们还结合时代和社会需要推陈出新,在原有的基础上将“渔家乐”发展成为了“农家乐”,使这种古老的艺术焕发出新的光彩!不过现在能够演出“渔家乐”的人数量还是不多,未来的还有许多需要人们去努力。
杨馆长最后介绍说,对于郜家庄村来说,尽管这种流传几百年的民间艺术从前在那里非常有名,但是要想重新把“渔家乐”在村里恢复起来,已经是非常困难了,这令人感到非常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