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甘迎祥山水画》偶记

2013年07月21日 | 阅读:892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一个偶然的机缘,在南方书画院院长黄峨叔叔的工作室,我见到了著名画家甘迎祥前辈。他很爽朗,总是带着亲切的笑意与我谈话,没有想象中的著名画家那种神秘架子。我递上名片,作了自我介绍。他到工作室兼画室取名片。在这间隙,我在他的画室逗留了片刻,他给我名片后,送了一本他的画集给我。

    我也来自农村,画集里一幅幅浓厚乡村气息的山水写意画,牵引了我很多年以来遗忘的感慨。

    我比较喜欢国画,中学时代曾经梦想成为画家,也学了几年画画。但由于天赋有限,农村学校也没有系统学习画画的条件,初中毕业那年,当考艺术师范学校的梦想破灭,我就读了普通高中。高中开始时,还参加业余美术小组,主要学习画国画,也跟着指导老师到大海悬崖、古刹山林写生。也许是当时美术指导老师的一句话,使我放弃了美术这条路。犹清楚地记得,有一次与美术指导老师在一起画画过程中交谈,当时我对美术指导老师讲:“我家里经济比较拮据,但我父母还是很支持我画画”;美术指导老师也许不经意地回应:“当然了,画画能赚钱嘛!”。那时的我,刚从落后的乡村到县城读书,对生活、对学习、对艺术是带着纯洁无暇的少年憧憬。虽然农村艰苦辛酸的生活亲身经历过,七、八岁就要去放牛,小学开始就要参加各种体力劳动,初中阶段更是要承担起各种重体力劳动,从上山砍木割草、田间作业,到家中的家务活,吃得最多的是稀饭、番薯、咸菜、萝卜干、咸虾酱和咸鱼,但满怀理想的少年没有丝毫的铜臭味,也容不得有人将梦想中的艺术与现实困扰生计的铜臭挂钩。准确地说高中生是青年了,但那种对生活、对学习、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更恰似少年,我高二开始放弃了学画画。

    也许正是这种少年的豪情壮志,从山村落后初中到县重点高中的一名落后学生,经过艰苦的熬夜,学习成绩很快提高,在高中第二年分班时被选进了重点班。那时的学习风气非常好,同学们没日每夜地读书,从星期一到星期六,白天七节课,还有第二课堂的业余学习,每门课的作业一大堆,晚上自修到十点,学校熄灯后,常常点蜡烛学习到深夜十二点多。那时的我对法律同样充满了少年的“崇敬”,认为法律是公平的象征,更希望自己能成为人民教师,梦想着象老师那样在讲台上挥洒自如。于是高中毕业那年填报的所有专业几乎都是师范大学的法学专业。终于如愿,以较好的成绩被师范大学法学专业录取后,原以为考上大学后可以再学画画,好朋友也劝我别放弃画画的爱好。但大学的生活同样是刻苦攻读的四年,周围的同学都很刻苦,读外语就花了我们很多时间,二年级考四级,以82.5分通过了(最近在寻找当年的证书,竟然没有了踪影)。那时堆山积海的公共课和专业课,还有各种集体活动,毫无间隙可以静心学画和认真练习毛笔字。大学毕业时,拿了法学专业学习第一名;参加工作后,早些年整天面对的是专业课程讲授任务和生活的艰辛,一间简陋的宿舍,除了放一张床、一张备课学习的书桌、几个书柜,连坐几个朋友的位置也显得窘迫了。就这样,画画的爱好一搁十几年。

    我真是羡慕甘画家的经历。他从1940年出生于湖南湘村农村,1957年入中南美专附属中等美术学校,1965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历任广州日报、南方日报美编、美术编辑室主任、主任编辑,曾任南方书画院院长、人民日报社神州书画院理事,是真正的画画科班出身。

    晚上回到家中,忙完俗务,细细品读画家的画作,乡土中国的气息扑鼻而来。在画集中的一张满含微笑的画家照片下方,画家写着:“竹篱茅舍、小桥流水——我离开故土从那山间陌路走来;塞北江南、边陲海隅——我挟着画幅从那生活泉源走来;记者身手、画家情怀——我用汗水心血浇灌那连理之树。……” 这就是我少年时曾经憧憬、梦想和追求的生活呀!“水乡夜静”,如故土的河水一样静静流淌,又似《社戏》中的童年景象般萦绕心怀;“鱼岛朝曦”,似家乡海湾“黄金海岸”般秀美;“榕荫古渡”,象“小鸟天堂”之奇观,更象家乡池塘边的参天古榕;“竹乡野渡”,又何曾不是故乡一群群白鹭展翅飞翔的景象;一幅幅的山水泼墨,似曾相识,些许陌生,牵引着我回到了淡忘的童年梦乡、少年憧憬中。特别是画家的那几幅写生山水,“岳州暮韵”的乡村瓦房,“湘中山田”的小溪稻田,“秋日昱昱”的北国秋色,“暖树早莺”的春雾嫩绿,更是令人感到乡村的清新、故土的难离!

    没想到画家画山水传神入韵,画国画人物也一样传神入韵,“空谷传响”中少女的眼神牵人心魄、顿生惜意、传神入微;而“天涯尽头诗无尽”中,画家用一种简约、清雅的独特笔墨风格,完美地表达出辽阔、壮观的大海景观,画风与其他画作相比更加自然清新。

                                  

    周老师谨记于珠江边寒舍心砚斋

                                     2004年3月2日深夜

作者: 百姓通谱网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