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代传人解密甘氏宗谱

2013年06月26日 | 阅读:3006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嵌玉镶金上石头,金陵王气著名楼。谁家九十九间半,直把秦淮烟雨收。”一首诗说尽甘家大院的繁华。

  在南京财经大学工作的甘櫯,是甘家大院第七代传人。早从1984年起,甘櫯就开始修甘氏族谱。族谱一修20年,由于头绪繁多,资料缺乏,至今未定稿。

  近日,甘櫯接受快报记者独家采访,首次披露了修谱过程中的几个新发现:一向被认为是甘家大院直系祖先的甘凤池,其实与甘家大院并没有关系;很多材料中把甘家称为戏曲世家,这种说法也不恰当;另外,清初,平民之家的甘氏如何能置办下偌大家业,这个外界解不开的谜,甘櫯也渐渐把它弄清了……

  家族渊源

  巨富之家栖身平民街巷

  明朝中期,世居江宁小丹阳的甘氏先祖甘瑭举家迁入南京,甘瑭和他的后人以经商为生。由于经营得当,再加上祖居地小丹阳的田产,到了清初,甘家已积累了巨大的财富。

  雍正初年,甘家后人甘士麒(字宏裕)出资在城南西锦绣坊(今南捕厅)买下一块地。此后,历经雍正、乾隆,直到嘉庆四年(1799年),在甘士麒的孙子甘国栋手中,甘家大院终于建成。甘国栋,即是甘家大院第一代主人。

  前后耗费近70年时间建成的甘家大院,曲径通幽,院落叠嶂,房屋多达300余间。大院隐藏于平民街巷,含蓄矜持。大院修好后,甘家人聚族而居,在这里一住就是150余年。1951年夏天,征得甘家大院第五代传人甘鑫(字贡三)的同意,大院被南京市军管会征用。大院内的六房甘氏家人各得到6000元补偿,他们陆续迁出大院,在南京城内另立门户。

  迁出大院后,甘鑫的长子甘浏选择在文昌巷定居。第二年,甘浏的第四个儿子出生了。按照家族的排行字辈,甘浏给孩子起名叫甘櫯。

  “櫯”字曾让甘櫯伤透了脑筋。上小学一年级时,参加考试,别的同学都开始答题了,甘櫯却还在写着名字。后来,在甘櫯的再三要求下,父母才允许他把名字写成“甘苏”。至今,甘櫯身份证上的名字仍旧是“甘苏”。

  大门朝北是为感念祖德

  上世纪80年代,南京市文物部门在文物普查中,发现了灰埋尘封的甘家大院。随后,有关部门对大院进行了清理,院内居民陆续迁出。1992年,为了保护文化遗产,在甘家大院内筹建了民俗博物馆。因大院第三代传人甘熙素来有名,这里对外又称甘熙故居。

  老院子恢复了,家族的风貌渐渐在甘櫯的脑子里清晰起来。然而,了解得越多,甘櫯的疑问也就越多。比如,甘家的大门偏偏朝北,与普通民居坐北朝南的方位正相反。

  甘櫯从甘家的渊源中找到了答案。据《元和姓纂》记载,甘氏远祖出自渤海,传到战国有秦国左丞相甘茂。三国时期,则出了一位折冲将军、西陵太守甘宁。甘宁有勇有谋,曾率一百骑兵破了曹操40万大军。东晋时期,甘宁的曾孙甘卓因不肯反叛,被王敦谋害,后被封为“于湖敬侯”。此后,甘氏族人南迁,从湖北经江西、安徽回到于湖,即南京南郊90里外的小丹阳。

  整修后的甘家大院,门上刻有八个大字——于湖世泽,渤海家声。说的就是甘氏祖先的事情。

  甘氏祖先出自北方,因此在起居造屋时,甘家特地将大门朝北,以表感念祖德。甘櫯说,甘家院门朝北,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风水学中向来有“商家不宜面南”的说法,自然,甘家的大门就朝北了。

  族谱调查

  甘凤池和我家没直接关系

  “我爷爷手中原来有一部谱,我记得父亲说封面上是这样写的。”甘櫯伸出食指,在空中写出“甘氏家乘”四个字。甘櫯说,从《江宁府志》的资料看,这套谱修于同治年间,是在元代始修版本的基础上续修的。作为甘家大院的第五代主人,甘鑫一直精心保管着这套族谱。1969年,甘鑫去世,去世之前,他考虑再三,最终决定亲手将谱烧毁,以免“留着害人”。谱没了,甘家的许多事情也说不清楚了,其中一件就是关于大侠甘凤池。

  甘凤池生于顺治十六年(1659年),卒于乾隆十年(1745年)。因开镖局而闻名,人称江南大侠。同住南京,同样姓甘,后来的人很自然就把甘凤池归于甘家大院的这一支了,有人干脆说,甘凤池就是甘家大院的直系祖先。

  “这样说大错特错。”甘櫯无奈地摇头。不过,大家的误传也非空穴来风。买下甘家大院宅基地的甘士麒,他的爷爷称凤泉公,从字面上来看,似乎凤泉和凤池同属“凤”字辈,“但甘凤泉为明朝万历十九年生人,甘凤池和他相差近70年呢。”

  甘氏宗谱购自四川民间

  1984年,甘贡三的长子甘浏计划重修族谱。但他当时重病在身,所以就把这事委托给了文科出身的儿子甘櫯。父亲走后,甘櫯承担起了修谱的重任。除了家中的资料,他还得上图书馆。

  为什么要去图书馆呢?1951年,甘家后人搬离大院,处理旧书时,惊现赵明诚的孤本《金石录》,随后,学者重新估价甘家藏书,认为有极高的收藏价值。随后,南京龙蟠里国学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古籍部前身)找到甘贡三,提出馆藏甘家藏书。此后,甘家藏书进入图书馆,一直被妥善保存。

  果然,甘櫯来到其母校河海大学对面的南京图书馆古籍部,很顺利地找到了不少有关甘氏家族的史料。由于是古籍善本,除了复制费用很高,而且只能复制三分之一。甘櫯无奈只能利用假期在阅览室内抄写。

  2005年,一个朋友告诉甘櫯,有个四川人手中有甘氏家乘。几经辗转,甘櫯联系上了这个四川人并买下了它,他惊喜地发现,这本族谱居然是清代的手抄本。

  这套甘氏家乘记载的是四川甘氏,甘櫯读后发现,此谱记载四川一支迁徙于小丹阳。估计在三国时期,甘宁从四川一路投奔到东吴,他的后代定居于小丹阳。随后,小丹阳一支又有人迁到其他地方,也有迁回四川的。不管这本家乘属于哪种情况,但确实和小丹阳甘家同属一支。

  家谱记载甘宁是病死的

  封建社会,帝王常会赐给有功之臣“金书铁券”,金书铁券到底是什么样子,众说纷纭。甘櫯在甘氏族谱中找到了答案。甘氏族谱记载,孙权曾御赐金书铁券给甘宁,这是一块半圆形瓦当状的金属字牌,上面刻有文字,大意是:凭此铁券,可以赐爵位,给俸禄,免罪。

  在家谱中,甘櫯还找到了甘宁之死的确切答案。甘宁之死,历来有几个版本。《三国演义》八十三回说,甘宁被胡王沙摩柯一剑射中头颅,逃跑途中,坐在一棵树下死了。《三国志》中只是说甘宁死后,吴王非常痛惜,至于甘宁为何而死,并没有多讲。另外一个民间流传的说法,认为甘宁是病死的。

  “应该是病死的,家谱上说得很清楚。甘熙在《白下琐言》中也如此记载。”甘櫯这样定论。

  四婶严凤英因离婚不能入谱

  谈到甘家大院,很容易让人想起戏曲世家四个字,说起戏曲,又绕不开黄梅戏名角严凤英。

  “严凤英是我四叔甘律之的第二个妻子,”甘櫯介绍说,“我们很尊敬她,叫她四婶。”不过,甘櫯补充说,“严凤英不能入我们甘家的谱,因为她后来和四叔离婚了。”

  从甘家大院走出的严凤英,把黄梅戏艺术推到了顶峰。但很少有人知道,住在甘家大院时,严凤英主要学习的并不是黄梅戏。当时,甘家大院的主人是甘鑫,甘鑫精通音律热爱戏曲,是资深票友,他在家中经常上演当时流行的京剧与昆剧,他本人也会登台演出。甘家良好的艺术氛围,让严凤英获益不少,她把京剧和昆剧中的艺术精华糅进黄梅戏,使黄梅戏表演有了新气象。

  然而,甘櫯对甘家戏曲世家的定位却有异议。一至今,在甘氏祖居地甘村,还流传着:“南捕厅的世亲,自嘉道年间发迹以来,教子有方,个个读书”的说法。据说,甘家大院祭祖时,取得功名的子孙可以在友恭堂里祭拜,没有功名的子孙只能在堂外祭拜。所以,甘家更应该是个书香世家。

  如今,从甘国栋那一代算起,甘家大院的传人已经到第十代了。他们当中有许多饱学之士,如,第六代的甘涛是南京艺术学院的教授;第七代的甘杓是西南农业大学的教授,甘柽是东南大学的教授,甘樸是中国海洋大学的教授,甘杰是南京农业大学的教授;第八代的甘为群则是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的副台长、博士生导师,甘为凡是东南大学的教授,甘櫯的侄子甘宁是浙江大学的MBA……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