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人“同姓不婚”的规律判别姜姓甘氏之实(二)

2013年07月05日 | 阅读:2498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八)甘氏与李氏的婚姻。

  “全球李氏论坛”《李氏族史》:《册府元龟》:“唐高祖神尧帝姓李氏,陇西狄道人,其先出自颛顼,颛顼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咎繇,其子孙绵历虞夏代为理官,遂为理氏。殷末有理徵者,直道不容获罪于纣,子利贞,逃难于伊侯之墟食李实得全。又改理为李氏。”

  一世:利贞公(理征之子),原名接力(前1070—前992年),为改理为李氏的始祖。妣简氏、契和氏,生子昌祖。二世、昌祖公(利贞之子),原名昌意,又名苞颖(前1029—前?年)。任西周陈国大夫。三世、彤德公(昌祖之子),原名蛴(前1008—前924年),任周朝巡检令伊大夫。四世、庆公(彤德之子),原名莲,又名庆承(前988—前908年),任周朝掌邦御史博士郎。五世、承公(庆公之子),字宏隆,又名瑞金(前967—前889年)。妣姬氏、甘氏,生子硕宗。

  ……燔公(唐太宗第七子,卢陵王之后),时官拜宋枢密副史,职御史大夫。因被奸臣污罪,携子逃入河南归德州,更名,李奎。后迁居江西赣州石城。有四妻:甘氏、许氏、姜氏、吕氏,生九子:长:益丰、次:益昂、三:泰、四:裕、五:奇、六:梅、七:教、八:政(季八)、九:芳。八子政公(后化名李季八,太宗17代孙),家人定住麻城后加入宋军营,得其主帅之爱,升为骠骑将军。五代分唐后,一直第五代后,才在宋有职。六代孙泳定公任云南府尹。生二子:纲、维。纲名叔字,字佰纪,生于1083年癸亥,任南宋初征兵元帅。明代四部尚书,刑部尚书、户部尚书、工部尚书、吏部尚书。

  (九)甘氏与黄氏的婚姻。

  《江夏黄氏大批祠总谱远祖源淌纪实》:第一世昌意(黄帝之子,有熊氏子派),娶蜀山氏女昌仆、女昌枢,感瑶光贯日月之祥生子:颛顼.。……第五十六世通公(敦复公长子),年廿出游岐下,闻姜子牙有道德,征受业焉。子牙与论天地自然之利,公得其旨,会西伯载子牙归,子牙以公管幕事,世子发召见,谋议多合,伐殷以后即命为司农。夫人李氏。生子四:衍、仲、叔、季。……第五十八世丙公(衍公长子),康王时以州牧荐为佐史,侍太子,六十休官,夫人李氏,生子三:鄂、郴、都。……第六十四世璋公(令公长子),妣甘氏,生子一。

  (十)甘氏与徐氏的婚姻。

  《中华徐氏论坛 - 家谱源流 -中山王徐达世系》记载:徐氏始祖出黄帝嫡裔。远祖为伯益之子若木,因其先辅佐虞舜治国,夏禹治水之功勋, 封于徐地为徐子爵,为徐氏始祖。配费氏(朱氏),食邑东海。葬于山东郯城北七里。生四子:征国(徐氏)、终(黄氏)、 季胜(马氏)、简(赵氏)。第二世征国,夏袭徐国君。配齐氏、周氏。生二子:房、圭。…… 第二十八世渰公, 周武王庚辰(前1121年)袭封咸阳侯。配甘氏,生一子:彦。…… 109世 徐达,(《明史》记载: 子四:辉祖、添福、膺绪、增寿。长女为文皇帝后,次代王妃,次安王妃)。

  特别值得引起注意的史实:

  (1)东汉时期,丹阳甘氏与陶氏的婚姻。

  《姓纂》云:“陶唐氏之后因氏焉。虞阏为周陶正,亦为陶。”陶唐氏,就是帝尧,虞阏则为舜的后代。据史学家考证,尧是帝喾的次子,也就是黄帝的玄孙。最初封在“陶”,后来又徙到“唐”,所以才称为陶唐氏。因此,尧的子孙后来才会或以陶为姓,或以唐为姓。陶姓繁衍到后来,是丹阳和浔阳两地的望族。

  陶氏族谱记载,其家族的迁移,最初是以山东定陶为发祥地。春秋战国时期,陶氏逐渐南移到今河南兰考一带,发展形成了陶氏历史上的第一大郡望——济阳郡。西汉时,有陶舍、陶青出仕长安,而陶青功封开封侯,子孙世袭其职并家于当地。两汉时期,陶姓人逐渐南迁于江苏、安徽一带,并在长江之南落籍。东汉徐州州牧、溧阳侯陶谦即为丹阳人(即今南京小丹阳)。甘氏家族也由下蔡南徙,定居于小丹阳。

  小丹阳地属丹阳郡,汉末时设郡治于宛陵(今安徽宣城)。到三国时期,丹阳郡移治于建业(今江苏南京)。后郡治大多在南京。关于“小丹阳”这一古地名由来。据吳晋史所载:与太平当涂接界,有市井宛然古治所,其地名丹阳,或呼小丹阳。前史称小丹阳者,因当时有丹阳郡,史文例书县名不出县字,故《吳志》、《晋书》皆称“小”以別之。位于江宁、当涂的小丹阳自秦至唐,均为郡县治所,直到唐贞观元年(627)废县,降为镇。唐天宝元年(742),改润州为丹阳郡,改曲阿县为丹阳县,此丹阳县即是后来隶属镇江的丹阳。自小丹阳县废,而后来的“丹阳”县名又立于鎮江,故境在江宁、当涂之丹阳便以小丹阳相称。元代《至正金陵新志》记载:“丹阳废而存丹阳镇,但镇江有丹阳县,故亦呼江宁丹阳为小丹阳,镇江丹阳为大丹阳。”这就是“小丹阳”地名的来历。

  小丹阳,距古都金陵(南京)约五十公里。现在的小丹阳如同“中英街”,一边属于今南京江宁区,当地人称其为“北镇”;一边属于今安徽当涂县。被称为“南镇”。而且两镇同名毗邻,街道相连,风俗习惯及口音皆同。(笔者按:其实,“小丹阳”的地理位置自古以来就不曾改变过,只是在行政管辖权上有所变更)。

  陶谦(132—194),字恭祖,63岁卒于徐州。东汉末年安东将军、徐州牧、封溧阳侯。“谦少孤,始以不羁闻于县中。年十四,犹缀帛为幡,乘竹马而戏,邑中儿童皆随之。故苍梧太守同县甘公出遇之涂,见其容貌,异而呼之,住车与语,甚悦,因许妻以女。甘公夫人闻之,怒曰:‘妾闻陶家儿敖戏无度,如何以女许之?公曰:‘彼有奇表,长必大成。’遂妻之。”(见《三国志·陶谦传》)

  简言之,公元146年,小丹阳的甘定公(甘宁先祖)将女儿许配给陶谦,甘夫人表示极不赞成,理由是对儿时的陶谦及其家庭状况甚为不满。这说明,甘氏定居小丹阳当在此前的若干年,也是目前正史中所发现的甘氏家族定居小丹阳的最早记载。甘定公的女儿跟随陶谦到了徐州,生有二子一女。长子陶商,封溧阳,居陶庄;次子陶应,居芜湖鹳溪。

  (2)东晋时期,丹阳甘氏与陈氏的婚姻。

  源于黄帝后裔,以国为姓,受姓始祖胡公满。陈姓主要得姓于周朝初年的陈胡公满。相传,胡公满是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的后代。西晋惠帝永兴二年(305),陈敏,字令通,庐江(今安徽舒城)人。以功授广陵相,时中原大乱,遂据历阳自称都督江东诸军事、大司马、楚公,加九锡。《晋书》记载:陈敏曾为其子陈景娶甘卓之女。

  (3)唐朝时期,丹阳甘氏与樊氏、辛氏的婚姻。①樊氏明成化丙午年(1486)谱序载:“吾观樊氏,糸出轩辕。有熊氏本姬姓。周有仲山甫,佐宣王中兴,食采予樊,因而氏焉。”……“凡根系南阳者乃樊氏之正宗派系”。樊氏家谱网又云:据史籍《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记载,周文王的儿子虞仲有孙名仲峬,他同召伯虎、申伯、南仲、尹吉甫等大臣一起,辅佐周宣王姬静南征北战,使周王朝统治的疆域不断扩大,号称“宣王中兴”。姬仲峬,亦称樊仲甫、樊仲,谥号“穆”,故又作樊穆仲,为鲁献公姬具的第二个儿子,在周王室为卿士,是辅佐周宣王中兴的贤名之臣。由于仲峬功勋卓著,宣王封其为樊(今河南济源县东)侯,他的子孙即以樊为姓。在樊仲峬的后裔子孙中,皆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世代称樊氏至今。因其始祖为樊仲峬,史称姬姓樊氏。樊氏族人大多尊奉仲峬为得姓始祖。樊氏的郡望为上党、南阳。南阳世泽;营国家声:全联典指唐朝时期的樊兴,从唐太宗征战,积功封营国公。其后人多仕于唐。

  《大唐故鸿胪卿兼检校右金吾大将军上柱国赠兵部尚书曹国公甘府君(元柬)墓志文》:“君讳元柬,丹阳人也。……夫人南阳樊氏,皇朝太子仆珍之女也。妙质冲懿,贤度徽柔,妇容外朗,嫔则内修。傅姆诗书以佐德,君子钟鼓而好仇,在乎加邦,允迪厥美,先君而没,至是祔焉。有子曰昭、晖、晓”(按:甘元柬的长子甘昭袭其父爵)。

  ②据《路史》所载,相传黄帝之后有高辛氏,其后有去高字改为辛姓。据《元和姓纂》、《广韵》等所载,夏王启封庶子于莘(故城在今陕西省合阳县东南),建立莘国,其后世子孙以地为氏,称莘姓。后由于莘与辛音近,遂去艹头为辛姓,称辛氏,便产生辛姓。尊夏后启为辛姓得姓始祖。

  (摘自:《湖南中湘甘氏族谱》二十卷,光绪十七年,敦本堂,14册)甘从矩,字方平,号蹈齐,唐懿宗咸通六年乙酉,九月十六日辰时生,公世居润州丹阳县即今江南镇江府丹阳县由进士出身,至昭宗间因豫章丰城二十八都乡寇乱钦命公平治之,袭授丰城铃辖,诰封荣禄大夫,受邑之西南 塘山水之胜遂家焉后建宝福云严隆福三寺又,捐置山园田地人寺供佛永为甘氏香火,详载南昌丰城翠志,寿八十六岁,后五代汉陷帝乾佑二年庚戌正月十八日子时没,卜是年十月初二日卯时葬,丰城县隆福寺后真武太座形山夫妇合茔癸山丁向,有碑墓。元配:辛氏,诰封夫人,唐懿宗咸通七年丙戌正月,初一日卯时生,寿八十五岁,后五代,汉隐帝乾佑二年庚戌五月二十日辰时,没卜是年十月初二日卯时与夫合葬丰城县隆福寺后真武太座形立茔癸山子向,共碑莫,生子二:甘稔,甘祯。

  寻根认祖,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认同,也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一种观念。重乡土之情,依本源之根,敬祖宗之德,睦家族之亲。而当代世界各地华人华裔纷纷回归祖国故土寻根祭祖,正是中华文化、民族血缘强大凝聚力的生动体现。笔者所以列举上述甘氏与黄帝轩辕后裔在历史上的通婚实例,就是为了向出此源之甘氏证明:在中国悠久的文明史上,始终存在着炎帝之裔姜姓一支的甘氏。

作者: 百姓通谱网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