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世家甘氏票社

2013年07月04日 | 阅读:771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甘家素有“戏曲世家”之称,甘贡三是“戏曲世家”的核心人物。甘贡三即甘鑫(1889—1969),早年毕业于政法大学经济科。他秉承先祖遗风,为人谦恭宽厚,深得邻里崇敬。甘老先生诗词书画、戏曲音乐无一不精,更精娴音律,民乐方面精于笙、箫、笛,弹拨乐器中擅三弦、琵琶,对昆曲尤为酷爱,曾延请昆曲老艺人谢昆泉学习昆曲。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至解放前夕,南京相继出现了“雅歌集”、“青光社”、“公余联欢社”、“新生社”等票房,其中著名并具有相当规模的票房有“公余联欢社”、“新生社”等,均在南京活跃多年。1932年,国民党建都南京后,一些军政要人及机关职员在长江路香铺营(现江苏省歌舞团所在地)组织了规模较大的票房“公余联欢社”,这是一个官办的业余文化娱乐场所。联欢社聘请了别号红豆馆主的溥侗先生(宣统帝的堂兄弟)为戏剧部门负责人。戏剧部门下设京剧、昆曲、话剧三组,昆曲组组长就是曲坛上早负重望的“江南笛王”甘贡三先生,成员有徐炎之、张善芗、刘孟起、王道之、吴南青(吴梅之子)、甘南轩、甘长华、甘聚华、甘汝敏等人。溥侗与甘贡三为莫逆之交,两人皆酷爱昆曲,溥侗在宁时就住在南捕厅甘宅,终日与甘老先生相聚,切磋昆曲唱腔、曲谱。
 
张学良将军也是著名的京昆票友。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执南京时,蒋介石对他采取羁縻政策,只允许他去两个地方,一处是夫子庙,另一处就是京昆票社。大约是1936年间的一个晚上,昆曲组正在拍曲练唱,突然推门进来一位身材魁伟、器宇轩昂、身着西服的中年人,进门后独自坐在一旁听唱,曲罢,昆曲组骨干徐炎之向前请教来人姓名,对方非常谦和地答曰:“张学良”,全组人听后都很震惊,张学良当时是副总司令,竟只身一人轻车简从来此赏曲。徐炎之向张学良介绍了昆曲活动情况,张学良连声说:“很好!很好!”谈话中张学良态度和蔼可亲,随后又从桌子上拿了一本曲谱翻阅,听了两段曲,方才离去。
 
新生社成立于1935年夏,社址就设在南捕厅15号甘家花厅内,甘贡三之子甘南轩任社长,成员主要有:甘涛、甘律之、甘汝恭、甘菊生、汪剑耘等,因甘家是戏曲世家,当时的名流如溥侗、梅兰芳、奚啸伯、童芷苓、言慧珠等常常出入甘家交流切磋艺术,对新生社成员艺术水平的提高影响很大。1945年以后,新生社成立了民乐部,1948年正式更名为新生戏曲音乐研究社。
 
抗战期间,甘贡三携全家辗转入川,在重庆参与建立了“渝社”及“重庆曲社”,传授昆曲。在西川五通桥盐务总局成立“业余昆曲组”。抗战胜利后,甘贡三全家返回南京,他在“江宁师范学校”任昆曲教师,同时恢复“紫霞社”,在南捕厅私宅,每月都举行“同期”(即集会清唱昆曲)。为解决青年人不识工尺谱的问题,甘贡三先生花费数年时间,将百余出戏的工尺谱翻成简谱。1935年,上海百代唱片公司邀请甘贡三先生灌制了唱片《寄子》、《扫松》等昆曲数折。
 
1948年早春二月的一天,新生社部分成员为庆贺甘贡三六十寿辰,在甘家宅内大作堂会。先由梨园公会的艺人演出《麻姑献寿》,接着甘律之跳《加官》,范儒林跳《武财神》,徐伟如演《骂殿》。最后,甘贡三老先生亲自粉墨登场,携子、女、孙、媳、婿等合演昆曲《天官赐福》,甘贡三扮演天官(福星),寿、禄、喜三星分别由长子南轩,四子律之,长婿汪剑耘扮演,其余宫女、文堂由媳、女、孙扮演,此戏除魁星由范儒林扮演外,其余皆为甘氏一家,一时传为佳话。为祝贺甘老寿辰,“票界大王”溥侗因去沪未及时赶回,特派人送来用硃丹亲笔书写的《百寿图》(即一百个不同字体的寿字)。
 
在甘贡三先生影响下,其子孙辈得以后继者不乏其人。长子甘南轩三十年代组织“新生社”。次子甘涛,1949年前,任中央广播电台音乐组组长,后为“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是杰出的二胡、京胡演奏家和指挥家。四子甘律之(法),工老生、小生、能操琴。长女甘长华、幼女甘纹轩,尤擅昆曲,曾得红豆馆主、尤彩云亲传。
 
新生社成员中,数甘贡三长婿汪剑耘造诣最高,他饰演的青衣和花旦行当,声腔、扮相、动作诸方面都酷似梅兰芳,有“南京梅兰芳”之称。抗战时期,汪剑耘在重庆时,曾得到梅兰芳师兄王慧芳的亲授指点,收益颇大。1951年8月10日,汪正式拜梅兰芳为师。
 
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早年也曾居住于甘熙故居,向甘贡三先生学习京昆技艺,为她以后的艺术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四十年代,严凤英流落南京街头。1951年,甘律之把南京的所有业余票社及业余京剧爱好者组织成立了“友艺集”,当时地点在太平南路安乐酒店。每天下午有清唱活动,有时是彩唱演出。严凤英在未回安庆前就经常到友艺集清唱京剧,演过“梅龙镇”及反串过“黄鹤楼”的张飞。也就是在友艺集,她和甘律之相识并相恋,订下了白首之盟。后来,票友们每日去甘家聚会,严凤英亦不时同去,甘贡三先生见儿媳新丧,又见凤英和律之兴趣相投,言谈举止也谦恭有礼,就让凤英和律之在甘府大院结婚。当年他们结婚和生活过的房间至今仍保存在南捕厅15号西偏院内。
 
人类社会自从有了姓氏以来,它就为我们开启了一扇寻根探源的大门,以满足人们心灵深处的那一份依附感、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可否认,这是人的一种天性。正是这种天性将我们家族、民族能无比亲密地联系起来。无论身在何处,人们都会有同葵花追寻阳光那样,呈现出一种生物形态的自然属性。为了寻根探源而来,为了认祖归宗而来。这无论从促进民族统一大业、稳定社会、传承民俗文化、增进对外交流、发展旅游事业来讲都是有利的。我们希望通过甘氏家族这一窗口,扩大收集甘氏家族史料的途径,充实和提高博物馆的人文社会价值。

作者: 百姓通谱网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