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系辞下》—姓氏渊源

2014年05月07日 | 阅读:960次 | 关键词:

《易经·系辞下》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在东方文化中,世界是个阴阳世界,不交合就没有世界,就没有生生不息,这个交合必须是远方的异种同类:才合天道。《易经·系辞下传》日:“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在八卦中,乾天男阳,坤地女阴,天地有距离才能长久保持中和平衡,水火有距离才不相射,风雷不交才能相安,山泽不相与才能各自存在。《易经·系辞下传》:“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道有变动,故日爻;爻有等,故日物;物相杂,故日文;文不当,故吉凶生焉。”

《易经》中说的道理,大多是为人处世的哲理。姓氏文化中的核心是重人伦,以德立身,明道正德。中国人讲究伦理道德,人道要遵循天道。为人处世当以德立身,以德服人。姓氏文化中蕴涵着深厚的道德底蕴。《易经·系辞下传》:“易之兴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是故,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伏羲正姓氏,本于伏羲八卦。伏羲正姓氏实际上是正人伦。孔颖达疏:“牛,姓也,别其姓族,分其类,使其从。”别的古典藉也有“里君百生”或“居里百姓”的记载,有“百生”代“百姓”的说法,可见古说“生”源于“姓”。也就是“生”源于“性”。《易经·系辞下》日:“天地之大德日生,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叫着性,是性使宇宙世界生生不息变化无穷。孔子在《中庸》中曾经这样说道:“天命之谓性。”在《郭店楚简》中有这样一句话,“性自命出,命由天降。”由以上可以看出,性是天性,是天赐的,所以,人的喜、怒、哀、乐、生殖、交媾与生俱来,不需要学,人人都会,这是天生,天性。

中国古人类几百万年的历史,人兽为伍,就繁衍而言,同动物没有多大的区别,在6000多年前,伏羲在以宛丘中心的黄淮大平原上,创立了太吴王业,一统了部落万邦。而人类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多少万年来的群婚、乱婚,严重阻碍人类的文明,如何治理人类本身?史载伏羲是“以卦治天下”。

伏羲先天八卦以象、数、理的特点“与天地准”。在宇宙间有天地,有阴阳,阴阳互动,保持了宇宙问的平衡。伏羲八卦的卦爻,天地上下,水火相对,风与雷相迎,山与泽相依,是不同秩序的一阴对一阳,一阴合一阳,三十六处都是春,全是一阴合一阳。这才是象合、数合、理合,所以宇宙天地处在和谐和相对之中,这是生生不息的妙合。

人类的生生不息,人类繁衍的交媾,要符合天道规律,要合天象、天数、天理,即象合、数合、理合;要合八卦之象,要合八卦之数,要合八卦之理。这就是:一天对一地,一阴对一阳,一男对一女。

姓的渊源是“天”,在东方文化中,天是宇宙万物的整体概念。古人认为:“天”生人,古人并不知人是由男女媾精生人,认为是上天所赐。古人朴素的原始崇拜,宇宙崇拜,对女性的崇拜,天与人合在一起,成为古人心中最为重要的信仰“天人合一”的崇拜。因此,“姓”是天人合一、人祖合一、神人合一的产物。尽管这样,这依然是抽象的,需要一个具体的东西把这抽象演释为形象化的东西,这个形象化的象征就是图腾物。因此说,这是姓源于图腾崇拜的深切内涵。

在父系氏族社会里,“氏”是指部落的居住地,太昊伏羲氏是“继天而王”,从太昊伏羲氏以降的这些古帝王全部是“因居地得氏”。这说明他们居地一方,在东方文化中,“王”是一个卦中三爻贯穿而成的。一个部落首领“王”了一方之地,“王”了一个部落,或者说是个氏族部落,他们才被称氏。

作者: 百姓通谱网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