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宗祠里的“板凳王”:义务守护杜氏宗祠十年

2013年05月20日 | 阅读:771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松江老城区一位80岁的老人正走红微博。老人名叫王如淦,几年间,他用自费购买的废旧木料制成了400多个板凳,送给居民,被网友冠以“板凳王”、“奉献专业户”等美名。

穿过松江秀南老街两条深深的古巷,记者在拥有百年历史的杜氏宗祠内找到了老人的“板凳工坊”——他,正坐在祠堂西北角的屋檐下打磨板凳,双眉雪白,笑容温暖,边上摊着各种工具,还码放着44根凳腿。

十几岁从扬州兴化来到松江后,老王曾跟修船的木工学到一手木工活。退休后,他参加了社区举办的读书会并主动为每位会员制作了一把小板凳。

“王氏板凳”结实耐用,有人用过之后忍不住找他要第二个。老王有求必应、来者不拒。现在,就连其他街道的居民都找到杜氏宗祠向老王讨板凳,“王氏板凳”也从“量身定制”发展为“批量生产”。

尽管是批量生产,但老王做一个板凳仍要花上一天的时间。做一张板凳需先做1张凳面、4支凳腿和4面撑子,每一个部件都须从废料中选材、刨料、抛光、凿眼儿等。老王说,撑子卡在凳腿中间主要起稳定作用,凳腿要挖出眼子才能与撑子拼接;每个“眼子”长3厘米,宽1厘米,都得用凿子和榔头使力挖出来……

和老人聊着天,记者才发现,其实“板凳工坊”是王如淦的“消遣”,他的“主业”是看守杜氏宗祠;但这份工作也全然是个义务。

10年前,在一次社区活动中,老王步入了古巷深处,偶然注意到破败不堪的杜氏宗祠。他查阅资料后得知,杜氏宗祠原来是松江名绅杜岭梅的住宅,建于清朝嘉庆年间,建筑艺术鬼斧神工。梁架、棹木等均雕饰有吉祥图案,前檐下的四根垂花柱上的花卉玲珑如生,柱础上的荷叶纹、石礩上的山水云纹等堪称中国近代建筑艺术的瑰宝……

心疼的老王放不下杜氏宗祠,从此主动当起了它的“掌门人”。时年古稀的老王一把砍刀一把汗,用了整整3年为598.70平方米的杜氏宗祠“削发”,除去了数百平方米的杂草。此后,他又自掏腰包买来枇杷树、桃树、桂树、香樟、菊花、蔷薇花、松柏球等,细心修剪,设计出“二龙戏珠”、“风吹牡丹”等园艺造型,将祠堂院内的景致装点得堪比苏州园林。

曾经破败荒芜的院落被老王打理得生机勃勃,人气渐旺。老人们喜在清晨聚集在这里品茶、赏花、打太极拳。小偷的目光也被“吸引”了。秀南街是永丰地区唯一一条老街,人口繁杂。老王说,小偷看中了祠堂木门上包着的铁皮、窗格门框上的金属锁具,甚至还有园艺花草的幼苗。他舍不下宗祠,每天早上7点来给晨练者开门,然后在这里守到晚饭前。好几次,老王都与小偷狭路相逢,他腰杆挺直,一声大吼,吓得小偷落荒而逃。现在,小偷都绕着杜氏宗祠走,知道里面有个兢兢业业的“掌门人”。

居委干部们知道他有高血压,对他说的最多的就是:“老王!不要太累了!该拒绝时就拒绝……”但老王把杜氏宗祠看作他的“孩子”,他享受每天和“孩子”待在一起,于是,把制作板凳当作陪伴“孩子”时的消遣。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