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是中国传统宗族文化的百科全书

2014年10月08日 | 阅读:1619次 | 关键词: 族谱、家谱、文化

历代所存族谱一般为八开、六开,也有四开本,版式基本上都是竖排,多采用木刻活字排版,有的是石印版。大都用本地土纸(毛边纸、玉扣纸)印刷。唯有四十年代《陈氏三八太祖位下联修宗谱》是铅字排版,白报纸印刷。历朝历代族谱,内容大同小异,记述族姓来源、世系、迁徙、婚姻、名人、经济状况、丧葬祀典、族规家法等方面的文献资料,是中国传统宗族文化百科全书

中国族谱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名称多种多样,种类丰富多彩。根据族谱记载材料的不同,我们将族谱分成以下几类:

1.结绳族谱:是用结绳的方法来记载世系,记录家族内每个成员的情况。2.口头族谱:是通过口耳相传的形式流传下来的族谱。这也是文字产生之前或没有本民族文字时人们记录族谱世系的一种形式。

3.甲骨、金文谱:指刻在甲骨或青铜器上的族谱。这是先秦时期尤其是商、周两代通行的记载族谱的方法。

4.碑谱:指刻石碑上的族谱。这在中国族谱的发展史上是极为常风并相当流行的。碑谱还有一特殊却很常见的形式——墓碑。

5.布谱:指写在布上的族谱。

6.纸谱:指写在或印在纸上的族谱。这是现存族谱的最主要类型。

7.塔谱:指刻在石塔上的族谱。此形式较为少见,著名者有山西省临县崔家坪保存的刻于明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的石塔族谱。根据族谱所记载对象的不同,族谱又可分为:

1.玉牒:指专门记载帝王家族的谱牒,即皇族族谱。大约在殷商时代即已出现,且历代统治者者纂修自己家族的玉牒。纂修和保存玉牒的机构一般都在宗正府。

2.普通族谱:相对玉牒而言,其余的族谱都叫变通族谱。根据族谱纂修组织的不同,可分为:

1.官修族谱:由官府地出面组织、纂修的族谱。中国族谱在宋以前主要是官修族谱。

2.私修族谱:由私人(个人或家庭)纂修的族谱。中国族谱在宋以后主要是私修族谱。

根据族谱内容侧重点的不同,又可分为:

1.祠谱:专门记载家族祠堂及与祠堂相关内容的族谱。一般记录祠堂规模、结构、沿革、祭文、列位先祖生平、牌位位置、祭祖礼仪、祠联及咏颂祠堂的诗文等,通常都绘有祠堂图。

2.坟谱:专门记载家族坟茔及与坟茔相关内容的族谱。一般记录历代祖先坟茔的位置、走向、座向、风水、修坟经过、所用费用、祭祖礼仪、祭文、守坟规约等,通常都绘有坟茔图、坟山图等。

3.碑传集:专门记载家族历代祖先墓碑的碑文、传状的族谱,如《高邮王氏六谍传状碑志集》等。

4.云和神轴:是我国北方农村中的一种特殊族谱。它像裱糊的字画一样,上面写有族谱世系或绘有祖先画像,平时收藏起来,需要时拿出来悬挂在墙上。此族谱世系简单,图像简略,一般为文化较低或没有钱修撰族谱的家族收存和使用。其它还有忠义谱、文献谱、图谱等等。根据族谱记载范围的大小,又可分为:1.()谱:记载一房或一支世系的族谱。

2.族谱、家谱、宗谱:三者在实际内容上并无多少区别,均指记载某一家族或某一宗族迁徙、发展和族内人物世系、传记的书,但有一点,它们都是和房()谱相对而言的,是房()谱的集成。

3.统谱:是打破地域界限把分布于各地的同族各宗、支统贯于一的族谱,也称作统宗世谱、会谱、通宗谱、统宗正脉、大成谱、通谱等。

4.异姓统谱:是将许多姓氏统贯于一谱,这种谱称之为异姓统谱。

一部族谱主要部分为:谱序、凡例、世系图、传记、家规、艺文、字辈谱等。族谱也正是任借这些内容将家族的历史渊源、迁徙情况、历代英贤等保存下来,并流传后世。其实一部完整的族谱就是一部宗族、家族史或宗族、家族百科全书。通过族谱,可以了解到该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变迁,居地变迁,婚姻状况,该家族成员在科第、官职等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迹,族群的经济情况和丧葬、礼典、家规、家法等典章制度。



作者: 百姓通谱网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