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逝世前后

2013年06月30日 | 阅读:740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内部展开了一场争夺继承权的斗争。在开始的时候,蒋介石算不 上一个真正的竞争者。 权力在汪精卫、胡汉民和廖仲恺三人中角逐,因为孙中山生前认定他的同乡广东人比其 他省份的人更聪明,更富于革命性,不想外省的一匹“黑马”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中山一边与当时的背叛和种种欺骗行为进行斗争,一边继续带头表现出高尚的品质和 对他人的纯朴的信任,其他人似乎并不急于仿效他,在他58岁及随后的国民党第一次代表 大会召开时,他再次将精力集中到基本理想的实现上。    每个人都知道孙的革命意味着推翻清朝统治,取消不平等条约,保障中国的主权和统 一。但这些雄心抱负是模糊不清的。   少数完全坚持自己思想观念的共产党人参加了国民党,这些共产党人知道自己所要做的 是什么,并且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在力法措施上得到了良好的指导。但是什么是国民党自己 要做的呢?什么是国民党自己所确切主张和坚持的呢?  孙博士的三项原则——三民主义——已得到表述,但却未得到解释。他目前正试图通过持续数月的每周一次的系列演说来弥补这个不足。 孙逸仙曾被批评为一个空洞贫乏的理想主义者,但这种批评并不完全公正。  由于中国语言的特点,使三项原则本身的确切含义显得含糊不清。  第一项原则——通常被解释为民族主义,在中文里其字面含义是种族,而更广泛的含义 则是强调国家的团结统一;第二项原则通常被称为民主主义,它有着两个类似于第一项原则 的中国汉字:民权,意思是人民的权利;至于第三项原则“民生”,它有时被描述成社会福 利或社会主义,并且孙博士本人就曾论述说它并不比共产主义逊色,但民生的字面含义无疑 更接近其原来的精神。 孙博士试图吸收包括象卢梭、杰佛逊、马克思等人在内的外来的政治思想,使之适应中 国的历史经验和实际条件。尽管孙逸仙所做的关于三顶原则的十四次演说只是偶尔才显示出 朴实真切,而且无法与体现政治哲学家才智的最伟大的著作相比但它仍不失为凝聚中国人民 共同情感的好方法。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