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尘封百年的章家往事

2014年03月22日 | 阅读:733次 | 关键词: 章氏
   “一座内乡衙,半部官文化。”作为我国保存最完好的封建社会官署衙门,内乡县衙原始的清代建筑、丰富的牌匾楹联,无不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文物界素有“龙头在北京,龙尾在内乡”的说法。内乡县衙建筑群出自清光绪年间内乡知县章炳焘之手。章炳焘虽有五子三女,如今都不知去向。他的侄子章培余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章培余是大名鼎鼎的开封辛亥二次革命烈士, 1913年7月1日参与爆炸河南火药库。
   心存感激,对章氏后人的执著呼唤
   去年,章培余的外孙女、天津大学退休教授袁剑平发表了几篇纪念她外公的文章。浙江省上虞市道墟镇的章建兴先生与其联系后告诉她,内乡县衙博物馆刘鹏九先生在找她。道墟镇是章家的祖籍地,章建兴在当地从事地方志的编撰工作。章家和上虞有渊源,袁剑平并不奇怪,她疑惑的是,不知道自己及章氏祖上和内乡县有怎样的关系。她与刘鹏九联系后,尘封百年的章家往事开始揭开面纱。
作为内乡县衙博物馆的早期工作人员,刘鹏九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研究衙门文化、寻找章氏后人。他收藏的章氏档案清晰地表明,章培余是清光绪年间内乡知县章炳焘的侄子。
   从刘鹏九提供的章氏家世档案中,袁剑平对自己的家族有了更多的了解。章炳焘,字厚甫,生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其父章楷,以六品衔任河南祥符(今开封县)典史,二弟炳仁、三弟炳礼都是五品衔候补官员。章培余是章炳仁的儿子。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章炳焘任内乡知县。当时的大清江山已是日薄西山。章炳焘一上任就撰联“治菊潭一柱擎天头势重,爱郦民十年踏地脚跟牢”,以此明志。历时3年,一座规模宏大的县衙建成了。内乡县衙整体建筑集南北风格于一体,中央殿堂,前衙后邸,前庭后院,廊庑相接,近看主次分明,远眺浑然一体,既体现了内乡百姓的聪明才智,又展示了章氏在建筑方面的独具匠心,100多年后的今天仍堪称经典。
   除了修建县衙,章炳焘还建有崇圣祠、考院、仓廒、明伦堂、城隍庙等,并维修四个城门,亲书城门匾额“北接嵩邙”、“南通襄楚”、“东襟白水”、“西带丹江”,其中“西带丹江”城门石匾保存至今,显示出极高的书法造诣。章炳焘在内乡为官的9年中,内乡太平无事,当地至今还流传着一些他英明断案的传说。
   刘鹏九寻找章氏后代已有多年。2006年年底,刘鹏九在河南省图书馆找到了章炳焘的档案。2007年4月18日,刘鹏九首次在网上发布呼唤章炳焘后人的文章。2011年3月17日,得到章培余的信息后,他再次在网上发出呼唤文章。今年1月20日,因发现章炳焘修建内乡县衙的最新佐证资料,刘鹏九又一次呼唤章氏后代。
   为什么要执著地寻找章氏后人呢?作为内乡县衙的普通工作人员,刘鹏九对章炳焘的感激之情代表了很多内乡百姓的朴素情感。他说,对县衙文化了解越多,越发体会到内乡县衙有多重要,也就越发感激当年的设计建造者。
   从内乡卸任后,章炳焘先后调任中牟知县、临颍知县,后失官寓居开封。因生活拮据,他曾卖字为生,曾携女回内乡求告,内乡乡绅百姓纷纷慷慨解囊。内乡有一首民谣说的就是这件事:“世上有水就有山,人间有民必有官。百姓心中有杆秤,捐款助济章知县。”民国初年,章炳焘病逝后葬于开封东郊。
   刘鹏九说:“内乡县衙为内乡百姓带来了福祉,小小内乡县因内乡县衙走出国门、走向富裕,我们不能忘记章炳焘的功劳。如今,内乡县衙是内乡县的金字招牌,成了造福子孙后代的源泉。这就是我一直苦苦寻觅章氏后人的原因。换句话说,这也是内乡县衙的文化寻根。虽然章炳焘的直系后代目前还没有音讯,但是联系到袁剑平女士后,我也很高兴。”
   因为章炳焘曾经为内乡做过好事,时隔100多年,内乡的百姓还在千方百计寻找他的后人,这种朴素的情感让袁剑平非常感动。
   袁剑平说:“无论时光如何更替,人性的光辉始终不会泯灭。和刘老师通电话的时候,我激动得边说边哭。他把章氏档案给了我。拿到手里,我才真切地体会到,这多么厚重。它承载了章氏家族百年历史的断层和弥合!”
   一声巨响,让文弱书生名垂青史
   1913年7月1日夜,一位29岁的文弱书生从家里拿了3包共60两银子,交给3名人力车夫预谋实施爆炸。他要炸的,是存放了15万公斤火药的河南火药局。他也知道1911年12月23日,开封革命党人密谋起义未遂便惨遭镇压,11位革命者次日慷慨赴死。
   走出家门的他,早已就将生死置之度外了,甚至没有想过家人的安危。此时此刻,他的脑海里只有一个念头,来一次惊天动地的革命,让腐朽的封建统治地动山摇、胆战心惊,让民主共和的春天来得更快更早一些。
   一声巨响,让他名垂青史,他也因此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就是袁剑平的外公章培余。
   章培余是同盟会会员,时为国民党豫机关报《开封民立报》记者。1913年7月1日,他成功炸毁存放15万公斤火药的河南火药局,不久后不幸被捕,于当年7月13日从容就义。
   从章培余往上数,章家七八代都是官员。这样一个仕宦家庭,怎么会出现一位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烈士呢?
   刘鹏九提供的档案资料,使袁剑平对家族了解得更深。章家家学渊源深厚,文化脉络可追溯到南迁的大宋。章家家学是浙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不空谈理学,修身更讲修心,反对表里不一,讲究说出来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章家读书人嗜史如命,喜欢从史学中总结经世之道,并朝着社会进步的方向付诸努力。这样带点木讷之气的读书人,一旦有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就会身体力行去实现,哪怕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在袁剑平看来,外公就是这样的人。
   河南火药库爆炸案震惊全国、影响甚巨,《上海民立报》、《北京民立报》等都进行了连续报道。20世纪80年代,袁剑平从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拿到外公被捕后的审讯资料。因为章培余《开封民立报》记者和火药库爆炸组织者的双重身份,他被提审拷打的次数最多。10余天后,深受严刑拷打仍不丧其志的章培余从容就义。作为《开封民立报》的记者,章培余曾用“亚痴”、“痴人”等笔名发表过一些宣扬民主革命、反对独裁卖国的文章,《开封民立报》创刊的首篇社论《发刊与旨趣》亦出自章培余之手。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外公的文章后,袁剑平觉得,外公就像他的笔名一样,是个文化“痴人”, 带着儒生特有的“愚迂”和执著。他可以为了理想而献身,却不考虑身后家人的悲凉遭际。当接受了民主共和的思想,他就为之赴汤蹈火。在袁剑平看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种人生追求和理想是章家诗书传家的精髓所在。
   袁剑平的母亲章蕴瑾是章培余的遗腹女。袁剑平说,外公牺牲后,坚强的外婆靠给人做女红补贴家用,孤女寡母艰难度日,生活极其清贫拮据。在袁剑平的记忆里,外婆整天都在洗衣、缝补,仿佛一刻也没有停过。因为长期劳累,她的手指关节都变形红肿。她从来不提家里的旧事,什么事都是一个人默默忍受,就连丈夫牺牲后不到一个月自己的兄弟因革命惨遭杀害的事也只字未提过。作为女性所能承担的,她都坚强地承担下来。尽管生活在最底层,她依然将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再苦再难也要让独女章蕴瑾上学。靠辛亥革命烈士抚恤金,章蕴瑾从河南大学毕业后留校任职,1985年从河南大学离休。
   100多年过去了,为什么他们还会被记起和怀念?因为他们心系大众、胸怀天下,在自己所处的时代,顺应历史潮流,发挥个体的能量,为社会作出了贡献,为后人留下了财富。厘清了历史,袁剑平的心情平静了许多,仿佛心灵找到了皈依之处。祖辈们为社会的文明进步所作的贡献,让她感到无比骄傲。
   她也希望,内乡县衙和刘鹏九老师寻找章炳焘后人的愿望早日实现。
   【后记】欣闻开封辛亥二次革命烈士纪念碑即将揭幕。据民革开封市委副主委庞巍斌介绍,辛亥二次革命在开封的意义、影响力和牺牲人数,都不亚于辛亥革命。但是由于当时留下的史料有限,长期以来,很多人对辛亥二次革命和辛亥革命的渊源不甚了解,对这段历史了解较少,而且时隔百年,了解当时情况的烈士后人也越来越少。建造辛亥二次革命纪念碑的目的就是,确认辛亥二次革命的历史地位,肯定其革命价值和历史意义,让后人铭记历史,把握未来。

作者: 百姓通谱网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