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氏族谱修谱趣谈
水有源,源巨流远;树有根,根深枝繁;族有谱,谱立宗联。寻根问祖,饮水思源;盛世修志,自古始然。
家谱,作为记载本族世系和重要先人事迹的志书,盛世修谱当属必然。我翟氏家族续修谱牒、建立网络,记载本族之繁衍兴衰,传承先贤之优良品德,凝聚族人之民族精神,实乃值得庆贺。
今年初,山东省成武县大翟楼续修家谱,曾委托为我新修《翟氏宗谱》写序,并要对祖籍进行探源,作为从成武县迁出、而后定居于徐州市的我欣然应允。在此次修谱中,曾发生了几件妙趣横生的故事,至今令人回味,故把它写出来供族人分享。 故事一:江南探源山东成武翟氏,大体分为两支。大约在明朝洪武年间,一支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老鸹窝迁徙而来;一支从江苏省南京、镇江、常州、无锡一带迁徙而来。这两支翟氏祖籍呼声较高的当属“山西老鸹窝”,并多次商讨一起修谱之事;而从江苏迁徙来的翟氏后人,也多称自己的“老家”在“山西老鸹窝”。可族长们并不认可,他们认为应到江南寻根。于是,《翟氏家谱》编委会便派出多路人马到南京、金坛、宜兴等地寻根问祖,并征得宜兴翟氏历代编修的谱牒。我认真拜读了成武、宜兴分别编纂的翟氏谱牒,对本支成武始祖的祖籍进行了探源。
据成武谱牒大清康熙丙戌之春的序言记载:“始祖讳时中。先世原籍金城县,洪武改元始迁城武。先祖从高皇帝征伐有功,恩授宁夏卫百户,追封父母,子孙世袭。”
这就清楚的表明:始祖时中公,是成武翟氏家族的始迁祖。始祖原籍金城县,即金坛县,金坛古称金城,就是现在的江苏常州金坛市,金坛市政府驻地现仍称金城镇。
洪武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改元即君主、王朝改换的年号,开始的一年称元年;明太祖于公元1368年至1398年称帝。也就是说,始祖于公元1368年由金坛县迁居成武县。
当时,始祖随从朱元璋征战有功,被授予宁夏卫百户。所谓宁夏卫,是明代设置的宁夏府,后改为宁夏卫,当时属陕西布政使司。卫,是明代军队的编制名。于要害地设卫,一般驻地在某地即属某卫。明初,在京师和各地皆设卫所,下设千户所和百户所。军士有军籍,世袭为军,以大部分屯田,小部分驻防。军饷的大部分由屯田收入支给。其军官,卫称指挥使,所称千户、百户。百户,即军官名。明代百户统兵112人,隶属于千户。百户为一所的长官。
序言还写到:“及世祖南下,兵火迭见,军需日迫,虽承袭仅存而式微亦甚矣。”这是说,尽管始祖被授予宁夏卫百户,但因战火不熄,军职虽世袭而俸禄不过流于形式而已。此外,“世祖南下”指的是什么呢?我推断,这与“燕王扫北”有一定的联系。
燕王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名朱棣,领重兵镇守大都(北京)。朱元璋长子朱标早逝,根据传长不传嫡的传统,朱元璋死后,其皇太孙(朱标的大儿子)朱允文继皇帝位,年号建文。建文帝即位后,与侍臣密谋削藩之策,企图改封朱棣于南昌。燕王朱棣本来就对朱允文继承皇位不满,便以“诛奸臣,清君侧”为借口,起兵反抗。建文帝得知,便诏集山东、河南、山西三省兵将30万人,自太行山以东,陈兵于滹沱河沿岸,企图阻止燕王朱棣南下。公元1400年(明建文帝二年),双方几十万大军在滹沱河沿岸展开激战。双方在此进行了长达一年之久的“拉锯式”争夺战,最后燕王朱棣获胜,并相继攻入南京。1403年朱棣登帝位,改号永乐,后又迁都北京,是为明成祖。历史上称此事为“靖难之变”,民间俗称为“燕王扫北”。
另有本人收藏的手抄成武《翟氏家谱》序言:“先祖原籍南京镇江金壇县人,燕王征北有功,后经过成武,见地丰盈,乐居成武大翟楼为家。”这手抄的文字,似乎与前面看到的家谱序言有点出入,不过也不矛盾,“从高皇帝征伐有功”与“燕王征战有功”,这可能指两个时间段:即先从高皇帝征伐,又随燕王南下。始祖很可能就是燕王朱棣的部下,“靖难之变”时,又随军南下了。
成武谱牒序言中有多处提到始祖的原籍,一处曰:“先世原籍金城县”;一处曰:“先世南京杭州金城县人”;一处曰:“先祖原籍南京镇江金坛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