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门楣里的“廉政”​

2014年09月25日 | 阅读:2786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家风


在福建省晋江市,无论城镇还是农村,无论传统民居还是现代民居,门楣(俗语称之为门匾)是入户大门重要的建筑构件。它不仅是建筑文化、姓氏文化、书法文化的载体,还具有廉政教育的功能,也是廉政文化的载体。

在晋江,姓杨的人家的门楣一般写的是“四知传芳”或“清白人家”四个字,其典故出自东汉清官杨震“四知”的故事。杨震到东莱做太守,路过昌邑。过去曾受过杨震举荐的昌邑知县王密,夜里揣着黄金来到场震的住处,想送给杨震。杨震拒绝,并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说:“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地知,子知,我知,何为无知者?”王密惭愧而出。

关于杨震“四知”的故事,人们知道得不少。我再给大家讲一个杨震清廉治家的故事。杨震虽然官职很高,但廉洁奉公,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也从不为子孙计谋前程。一些亲友竭力劝他置办一些产业,为子孙留下一点家产。杨震执意不肯,并道出了一句名言:“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杨震忧国忧民、公而忘私、嫉恶如仇的为官品格,对子孙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儿子、孙子、曾孙,代代“能守家风,为世所贵”。所以,后世杨氏不管是杨震的直系子孙还是旁系族人均在门楣上书写“四知传芳”或“清白人家”,以示对杨震的敬重。

姓曾的人家的门楣题写的是“三省传芳”,典出曾参的故事。曾参是孔子的学生,《论语》中曾载:“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这句话说明人要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已,要有不断自我反省、自我完善的能力。通过不断自我反省,思想境界才能不断得到提升。腐败往往是从思想腐化、道德滑坡开始的,因此,领导干部只有不断总结反思,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才能抵制腐败。在晋江池店镇御辇村,姓曾的人很多,村里的小学就命名为“三省小学”。我觉得这个校名取得很好,以“三省”做校训,不就是廉政文化进校园吗?

晋江许姓大多是唐朝许爱的子孙,许爱官至侍御史。唐朝中和年间,许爱到福建镇守漳州、泉州二州,先居住在瑶林,后迁到石龟,因此,其子孙遍布漳泉二州。在晋江瑶林一带,许氏的门楣均书写“侍御传芳”四字。我国封建时代有着较为完善的监察制度,监察官员的选拔比较严格,要求有道德、守气节,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能严格要求自己,做好干部的表率,敢于同坏人坏事作斗争。这种人是贪官的对立面,是老百姓所尊崇的,因此,在老百姓中很有地位。能当清官的后代自然也是一件很光荣的事,难怪子孙后代会把这种荣耀题写在门楣上。同许氏门楣有类似来历的还有余氏门楣“宋谏世家”,其典故出自宋朝余靖,余靖官至工部尚书,直言敢谏,与欧阳修、蔡襄、王素成为当时有名的“四谏”。他曾因为替范仲淹抱不平而遭贬,任广东三边统帅十年,不取当地一物,广州有八贤堂,余靖是“八贤”之一。

深入研究晋江民居的门楣,让我觉得门楣不单是一种建筑构件,它还蕴涵着深厚的廉政文化,体现了民间廉政文化的传承。虽然它有强化宗法、炫示权贵门第的消极作用,但不可忽视的是它的廉洁教育功能。因为,在百姓中一直有一种割舍不断的清官情结,他们盼望清官、敬仰清官并要求子孙效法,清白做人,认为这是光宗耀祖的事情。因此,对于门楣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使其在当今廉政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作者: 百姓通谱网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