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曾参父子

2013年05月29日 | 阅读:380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在曾氏家族和我国古代文化史上,有两位大家耳熟能详、地位举足轻重的儒家思想家,他们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和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发扬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这两位著名的思想家之间的关系也比较“特殊”——他们不仅同为圣人孔子的弟子,也是父子。他们,便是曾点和曾参。

曾点:字子皙,又称曾皙,曾参之父;春秋时期鲁国武城人(今魏庄乡南武城)。著名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一,与颜回之父颜无繇、孟子之父孟孙激等并祀于曲阜孔庙后部的崇圣祠。

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唐皇追封曾点为“宿伯”。

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宋皇加封曾点为“莱芜侯”。

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明皇改称曾点为“先贤曾氏”。

曾参:(公元前505年~前435),即曾子,字子舆,曾点之子;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人(今山东费县),他是孔子的弟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曾参“少孔子四十六岁”,可知他生于鲁定公五年(公元前505)。据杨伯峻所著《论语译注》载,曾参逝世于齐宣公二十一年(公元前435)。曾参十六岁才投师孔子门下,他并非十分聪明,以致孔子说:“参也鲁。”但由于他刻苦学习,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加之有良好的家庭环境熏陶,成为孔子最负盛名的学生,被后人称之为“宗圣”,是儒家思想奠基人之一。史有孔、孟、颜、曾儒学四巨匠之说,其中的曾,即指曾参。

曾参刻苦学习典籍,深刻领会孔子的思想本质,对完善和发展儒家思想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他一生致力于孔子思想的传播工作,弟子众多,是当时负有盛名的教育家之一。他的学生广泛收集孔子和曾参等人的言论,编著而成了不朽的著作《论语》十二篇。时至今日,人们研究孔子的思想和学说,仍然要把《论语》当作最为重要的原始资料。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曾参,在传播儒学的同时,编著了大量著作;同时,曾参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终于成为当时仅次于孔子的儒学泰斗。相传《大学》便是他所著。他的思想主要承传孔子,而于孔子学说领悟较深,能得其旨要。他重视仁德,提倡孝道,主张内省。

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封“曾参为太子少保”;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封曾参“笈伯”。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改笈伯为“笈侯”,政和元年(公元1111)又改为“武城侯”,宋咸淳三年(公元1267)封为“笈国公”。元至顺元年(公元1330),更封为“笈国宗圣公”,至此,曾子的谥号达到了“圣”的高度,后人亦尊之为“宗圣”。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