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氏宗祠重光日海外族人寻根时

2014年02月17日 | 作者:百姓通谱网 | 阅读:1518 | 来源: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曾氏宗祠重光日海外族人寻根时

昨日,惠阳区新圩镇新丰村塘口村民小组敲锣打鼓、鞭炮欢鸣,热闹胜过年,村民们正在举行大塘世居曾氏宗祠重光活动。当天来自马来西亚、香港、深圳等各地的近2000曾氏族人回村参会,见证这百年难遇的隆重时刻。

曾氏族谱刻成碑石镶墙上

昨日上午10时,记者刚到村口就看到,一条红色鞭炮一直延伸到大塘世居,村道两边插着彩旗,洋溢着节日的气氛。大塘世居门口,早已人潮涌涌,十分热闹。

为庆祝大塘世居曾氏宗祠修缮完工,曾氏族人在8日晚就开始放烟花、舞火龙,热闹非凡。昨日,曾氏族人迎来大规模庆祝活动,宰猪杀鸡、上香敬祖、团圆吃饭……当天,约有2000名各地曾氏族人赶来参加盛会,他们来自马来西亚、香港、深圳及惠州其他乡镇,场面非常壮观。据了解,如此盛大聚会,曾氏族人百年难遇。

大塘世居正门上方镶嵌 “大塘世居”4字,从正门望去,穿过几层门院,才看到曾氏宗祠,有种庭院幽深的感觉。门院经过装修,外檐装饰华丽。屋内墙壁除了有精美雕刻和壁画外,村民还将曾氏族人捐资修建、族谱、历代名人等情况刻成碑石,镶在墙上,以示后人。祠堂主堂叫三省堂,装饰以金色为主,红色为底色,显得相当华丽高贵。

村民筹款百万元修缮祠堂

大塘世居客家围屋建成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是惠州客家传统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距今已180多年了。大塘世居客家围屋曾氏家族现在海内外有3000余人。清朝年间共出了18位秀才、举人和进士;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大塘世居客家围屋成为红色堡垒。曾氏家训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三省诚身,道传一贵。

不过,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曾姓村民陆续搬离,大塘世居逐渐成为一座 “空城”。近10余年来在风雨侵蚀下,部分屋体已经倒塌,多处墙体出现裂缝。面对祖屋的破损景象,村民提出集资修缮祠堂,总捐款额达100多万元。

世居承载数千曾氏族人集体记忆

一座世居,有着数千曾氏族人的集体记忆,同时,也是出门在外曾氏族人的根。

来自马来西亚61岁的曾添财就在这里找到了根,虽然在国外漂泊几十年,但乡音仍未改。他高兴地用客家话说:“家乡人很亲切,大家都是兄弟姐妹,虽然有些族人见面不相识,但乡音却相似。”曾添财在马来西亚长大,2007年才寻得祖居,此后每年都回塘口村探亲。“这里是自己的根啊!”曾添财有着落叶归根的归属感,对这座世居有着特殊的感情。

“我出生后就住在这里,20多岁去香港,世居里有许多童年的回忆。”特地请假从香港回来的曾敬辉感慨地说,回想起小时候,世居很漂亮,下雨到邻居家串门都不用打伞。后来,世居年久失修,墙瓦不断倒塌,他十分痛惜。“现在好了,族人出资修缮世居,可以留住族人的集体记忆。”曾敬辉欣慰地说,如再不抢救恐怕要“集体失忆”了。

相关链接

大塘世居概况

据曾家族谱记载,大塘世居客家围屋建成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集传统客家建筑工艺建成,内部有形状各异的院落,结构布局得体实用,是一幢惠州地区典型的客家传统四阁楼客家围屋。正门接开阔的禾坪,前方开一半月形水塘,水塘两端对称矗立多对旗杆夹(功名碑),功名碑有“进士甲”及进士芳名。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有200多间房子,清代已居住近400多人,到新中国初期居住人数达600多人。


作者: 百姓通谱网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