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氏祠堂 曾氏家族历史的缩影

2014年02月17日 | 作者:百姓通谱网 | 阅读:4446 | 来源: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曾氏祠堂 曾氏家族历史的缩影

简介 曾氏宗祠,又名明德堂,位于石排镇石排村下曾村小组围前,乃该村曾姓家族的宗庙。曾氏宗祠建于明朝洪武二十五年(1393年),占地面积约为524.5平方米,为三间三进结构,即门面宽三开间,深共三进。该宗祠整体架构布局,以及置于其中的梁柱、石雕、木刻、壁画等,均极具岭南特色建筑格调。

曾氏宗祠,石排村曾氏家族一个历史的缩影,亦是曾氏儿女们一座精神皈依的圣殿,那里,根与血相偎,灵与魂相融,曾经演绎着无数曾氏儿女悲欢离合的往昔。更何况明清遗风,岭南格调,外加一个个有趣的典故轶事,所有的这些便构成曾氏祠堂特有的文化内涵,庄重、动人且深邃,让人不由地心向往之。

宗祠有六百余年历史

借着东莞文物普查之名,记者顺道跟石排文广中心负责文物的李杰松到曾氏祠堂走了一遭,给我们导向的是石排村64岁有“活族谱”之称的曾耀光,还在路上的时候,光叔便迫不及待地向我们介绍起曾氏家族以及宗祠的来龙去脉。据其称,石排村曾氏祖先曾崇莲,乃博罗上村南门二房人氏,于元朝至正二十五年,即1365年择地石排圩,以打铁为业,辅以开荒种田,后同妻儿在圩旁立围建立曾屋村,逐开创曾氏家族之万世根基。而曾氏祠堂则建于明朝初期洪武二十五年,即1393年,至今已有六百余年历史,曾氏家族在该宗祠的庇护下,不断开枝散叶,子孙后裔在该村繁衍生息至今。

正说着,便到了曾氏祠堂前。虽说经历了不少的年代,祠堂却保存得异常完好,光叔告诉我们,祠堂仅在清朝光绪八年和1996年有过两次小修葺,现在看到的也基本是祠堂原貌。该祠堂占地五百多平方米,有半个足球场大,主体建筑为三间三进结构,即门面宽三开间,深共三进,内分大堂、祭室场所和开会休息所,硬山式屋顶,正脊饰瓦神。放眼望去,但见祠堂檐柱高耸,翼角飞翘,庄严恢宏之中颇见古典风范。

雕梁画栋极具岭南风情

宗祠大门正前方所挂横匾“曾氏宗祠”几个红底金色正楷字遒劲有力,虽历经沧桑,仍光彩夺目。光叔介绍,这块祠堂的标志匾额还隐藏着一段有趣的小故事,据说清朝光绪期间对宗祠进行重修时,曾氏子孙请当时省城一位以书法称著的觉罗教习梁达时前来题写大门牌匾,梁达时答应下来,但是他要求得让其坐着二抬轿子往返。雇的两名抬轿人中有一个叫梁时达,刚好跟写匾人梁达时同姓,并且两个人的名字都有“达”和“时”,“时”和“达”互换,当真十分巧合,更令人称奇的是,两人竟然是同年同月同日出生,巧合至斯,莫不拍案叫绝。

进入大堂,但见雕梁木柱做工精美,柱与梁的衔接榫口准确严密,据说难以嵌进一根头发丝,可以说是“巧夺天工,天衣无缝”。屋顶、梁柱上的浮雕刀法细腻,刚柔并举,多以卷草、祥云、回纹为主,显得庄重而又不失轻盈。宗祠墙壁则挂置着曾氏祖上各种功名节孝匾额,并辅之以生气律动的恭、谦、勤、孝主题图画,既让曾氏儿孙感到自豪,又能鞭策他们勤劳用功,树高尚情操。

宗祠的厅堂结构、梁柱雕饰与壁画色调,无不透着岭南古时建筑特有的风情与智慧灵气,身临期间,心思不由地一阵恍惚,仿佛穿过时光的隧道,在时空的交变中依稀回到古时山清水秀的江南,古耶?今耶?虚虚渺渺间令人莫辨。

仿造的“天奉思”牌匾

后厅的祭室场所则是一个大的神龛,自上而下放置着曾氏先人的牌位,光叔说,每年的节庆日便要举行祭祀,以求祖上的护佑。看着神龛台前焚香的痕迹,想象着曾氏子孙崇敬、虔诚地跪拜祖先的光景,心里油然生出一股敬畏之情。

抬起头,便发现一块金底匾额,上书“天奉思”云云,“这块‘天奉思’匾额是明朝万历皇帝赐给我们村先辈圣贤曾资文的,以表彰他为官造福一方的功绩。”光叔眼里分明闪着一丝异样的光彩,明朝万历五年,约1578年,曾氏先辈贤人曾资文被朝廷委任为浙江芜湖知县,一上任,当地百姓便齐到衙门诉苦,说农田作物常年受“鬼鱼”、“鬼急”等怪物作祟,禾秧水稻被大量吞食,加上官家又催粮纳税,弄得百姓苦不堪言。曾资文当即深入民户农田观察,查明情况,发现所谓的“鬼鱼”、“鬼急”原来却是“生鱼”和“田鸡”,曾资文便下令进行捕杀,一解“生鱼”、“田鸡”之困。其后曾资文更是在当地修堤筑坝、洗冤息讼,不几年,芜湖便政通人和,当地百姓亦对曾资文爱戴有加,直呼青天再现,万历皇帝为表彰其功绩,赐以“天奉思”真金牌匾,长挂曾氏祠堂内。

“不过,可惜啊,现在上面挂着的‘天奉思’牌匾,并不是原来那块真金的,而是仿造的。”光叔连连摇头,眼神一下子黯淡了下来,据其介绍,文革“破四旧”时,石排村几位老干部为使“天奉思”金匾免遭毁坏,便偷偷将金匾藏匿在一农户家里,遗憾的是,尽管如此,1970年时金匾最终还是不知去向。1996年对祠堂进行翻修的时候,光叔通过查找资料、询问老人,花了整整半年时间,愣是把“天奉思”金匾的原文(据说是一字不差地)誊抄出来。

“天奉思”真金匾额的丢失固然令人遗憾,可这又有什么所谓,曾氏先辈贤人为官清廉、造福百姓的真实事迹注定将永传后世!后人瞻仰高悬祠堂之上的那块仿造版“天奉思”牌匾时,心里头涌出的,恐怕更多的也只会是满满一腔敬意。

根与魂的共鸣

在宗祠的庇佑下,泱泱六百年,石排村曾氏家族涌现出众多的英才贤俊,宗祠前面广场两边至今仍傲然矗立着的众多举人鼎、碑,这些都是曾氏家族辉煌与显赫的历史见证。最靠近祠堂的圆石鼎便是上文提到的曾资文中举时设立的,下面紧挨着的方石举人鼎属于清朝乾隆年间知县曾孔寿,再往后的长方形举人碑则由清朝光绪年间曾宗浚设立,其上书“光绪丁酉科乡试中式第八十八名举人曾宗浚立”。除上述立鼎、立碑的英杰外,清光绪年间举人曾宗敏、民国年间武将曾银头以及众多的秀才等也都是出类拔萃的人物。

光叔告诉我们,现在的曾氏祠堂除了被用于节假日的祭祀,平时更多地便成为老年人的乐园——俨然已成为了村老年人活动中心,里面增设了老年活动室、棋牌室,当天在祠堂内,记者便看到很多上了岁数的老人在打牌、下棋、谈天。

此时此刻,夕阳中,庄严古朴的祠堂在老人们怡然自得的神情衬映下,愈发显得安详,而静谧的祠堂上空,则不断激荡、回旋着曾氏儿女根与魂的共鸣。


作者: 百姓通谱网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