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家的姓氏起源于氏来源有三: 1、 出自姬姓,为周武王姬发的后代,以国为氏。据《新唐书· 宰相世系表》所载,周武王克商后,大举分封诸侯,其第儿子邘叔被封在邘国,即今河南省沁阳县北部西万镇邘邰村,后来,邘叔的子孙就以国为氏,有的姓了邘;有的则去邑旁姓于,是为河南于氏,史称于姓正宗。 2、 据《路史》所载,东海(大致相当今山东东南及江苏苏北以东地带)有于公裔孙,本为汉人,随拓拔珪迁徙至代北(大致相当今山西代县、繁峙、五台、原平一带),为万忸于氏(鲜卑复姓),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进行汉化改革时,恢复为于姓。
阅读:3728次
-
11月26日上午,广西企业家于明泽先生莅临郑州家谱印刷厂考察,于先生此行是为了寻找老谱,同时也是为了询问相关的家谱编修、印刷事宜。我司总经理魏怀习先生热情接待了客户一行,双方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了深入探讨。
阅读:2717次
-
国有国史,族有族谱。正本清源,利国利民。先祖有云:“盖闻人道之大,莫大于亲亲,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睦族。凡所以尊祖敬宗睦族者莫如谱。”“凡父子之伦,亲疏之鋱,夫妇之别,长幼之序,莫不于谱具之,谱之所系重矣哉。”诚哉斯言。谱,如志若乘,所以记宗脉之渊源,别分支之亲疏,序行辈之伦次,扬祖宗之功德也。
阅读:1821次
-
宋朝时期,于姓大约有12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5%,姓氏仅居第一O三位。当时于姓第一大省是山东,约占全国于姓总人口的21.3%。于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四川、浙江,这四省于姓大约占全国于姓总人口的58%。其次分布于湖南、河北、山西、广西、湖北、江西、江苏等,其他地区缺少资料。全国形成了以鲁豫、四川、浙江为中心的三大块于姓聚集地。
阅读:4735次
-
胶东赤山之宗---东阿谷城于氏之于林位于山东平阴县洪范池北1.5公里处,平阴县洪范乡纸坊村之西谢庄之南两河两海之间,龙泉、扈泉、日月双泉、孝泉、天地泉、墨泉、拔箭泉、白雁泉八大名泉环绕祖茔流入黄河,四周有华山、云翠山、大寨山、双祯山等数百个山峰形成百鸟朝凤、万花吐芳之势向祖茔肃然起敬。
阅读:3155次
-
于谦:浙江钱塘人,明朝大臣,成祖年间进士,曾历任监察御史、巡抚、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期间,平反冤案,赈济灾荒,颇得民心。明英宗执政时期,宦官王振专权,朝廷腐败。蒙古瓦剌贵族也先率军来犯,明军出兵阻击,全军覆没,英宗被俘,举国上下为之震动。一些朝臣主张南逃避敌,于谦力排众义,誓死保卫京师,并拥成王为帝(景帝)。后瓦剌军破紫荆关直逼京师,他亲自督战,击毙也先,大败瓦剌军。后官加少保,总督军务。明英宗被释放后,于明景泰八年发动了“夺门之变”,夺回帝位。于谦被捕下狱,以“意欲谋逆”罪被叛处死刑,史称“行路嗟叹,天下冤之”。明宪宗成化年间,于谦被复官并赐祭,葬于西湖三台麓。
阅读:3826次
-
于家石头村,是一部用石头抒写的村落史诗。 于家石头村位于河北省井陉县城微水镇西南约十五公里处,建于明朝成化年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阅读:2709次
-
始迁祖八三郎,字开代,明洪武初年自镇江府金坛县随父宦粤,经祁阳而爱其山水清丽,故卜宅于祁阳县南驿路附近之周塘龙头之上,后人分布于官桥乡、同文乡及东安县、四川等地。至1948年,已递传24代,共1500人。总祠建于周塘。
阅读:2700次
-
始祖元成公,后唐同光二年(924)自洪州南昌丰城瓦子湾偕兄元湘公宦游来楚之武陵(今常德),授朗州营中校尉,不数载升潭州都司,解组归田,过寓浏北潦浒市文坪,遂置业河背官山(今于家坪)。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创修族谱。老字派:元俊景士一,吾国侯范尚,汝时闻应仲,纲原文必添,志大廷忠敬,主嘉言世锦(志大再兴宗,胜荣昌秀锦)。
阅读:1638次
-
于石方本人只是一个学习中国书法的练字人,靠着一个天生的爱钻牛角尖的犟脾气,一心要把毛笔字练好。在漫长的二十多年(26年多)练字过程中,自己总结出了一个独特的练字方法,也总结出了一些独特的客观规律。仔细琢磨了一番,就把这独特的练字方法叫做:“于氏”强化练习法,把这独特的客观规律就叫做“于氏”理论。
阅读:771次
-
关中于氏,一枚印四个字,方正端庄,朴素隽永,带着其主人的布衣风范,摁印在一张张书法作品的末端,悄然诉说着一位书写者的思乡之情
阅读:860次
-
生活在明英宗时的明代著名军事家、政治家于谦,少年时博览群书,16岁时即作《石灰吟》,其中的名句“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成为他一生的写照。“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蒙古人长驱直入攻到北京城下,朝中群龙无首,国家危在旦夕。于谦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拥立朱祁钰为帝,率军民保卫北京城,保住了明王朝的江山,被国人视为爱国英雄。但他对国家的功劳并没有得到皇家的任何酬谢,反而成为了皇族权利争斗的牺牲品,英宗复辟后,以“谋逆罪”将他杀害。
阅读:688次
-
《说文》:“于,於也,象气之舒于。”又说:“乌,孝鸟也,象形。”这就是说:以能反哺的孝鸟,俗称老鸦或老鸹,在喂小鸟时发出的声,称为“乌”。甲骨文中的“乌”字形像一只鸟首,体黑不显眼。孔子解释“乌”是张口呼气的声音。因为它有助于呼气,有如人发语词呜呼,所以借为叹词。而“於”为“乌”的古文,古时呼与吁、乎与于,形同义也同,与於一样,都为助字或语气词。于是,古文中乌、乎、於、于相通。
阅读:775次
-
当年周敬王为稳定周朝王室的统治,挥师讨伐邘国。据说邘国人四散奔逃之时,都在手臂上刺了“于”字,作为邘国同胞的标志。因为所刺的字去掉了偏旁,使邘国人躲过了灭族追杀。今天的古邘国遗址上,古城早已不复存在,只留下了社稷台、点将台遗址,成为证明此地曾是一国之都的历史遗迹。在沁阳市境内还有:夏商乾河沿遗址、春秋战国至唐代的古墓群、唐代静应庙、元代铁瓦殿等其它古迹。
阅读:1404次
-
当年身在皇朝的于谦,不会不知道是皇家权势争斗的血腥和残酷。也许,当他决定出头拥立新君以振朝纲之时,就深知自己会无可避免地卷入朱家的王位之争,注定不得善果。但为了国家民族,他还是义无反顾的做了。所以,虽是身负弥天大罪由天子亲令处死,但于谦却始终以一身清白的形象留在历史和民心之中。明万历年间,于谦被朝廷平反后,遗体得以归葬故乡。他的墓位于现在的杭州市西湖三台山麓,墓侧的祠堂经当地政府重修,陈列着于谦的官服和曾经使用过的兵器。
阅读:750次
-
我们的家谱叫做--《即墨于氏族谱》。据说我们的家谱是从清朝时的老祖宗开始修的,每隔30年一修。那时的族谱记载了,我们的老祖先在明朝永乐年间最初是居住在山东文登,
阅读:331次
-
第一届中华于氏宗亲联谊暨产业文化发展研讨会于2011年2月12-14日在天津宁河胜利召开,会议就于氏宗亲联谊暨产业文化发展做了深入的交流和沟通,会议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宗亲组织,并通过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宗亲组织会长、执行会长等组成成员,并形成了初步的组织章程。会议就于氏宗亲的进一步交流和未来的发展做出了方向性的指导意见。
阅读:4451次
-
于氏先世登州文登人也明洪武二十五年一世公深迁於东阿之杨柳今三百余年矣恐世远年沿支派莫考今将各支祖先列於上各支子孙随於下序次详明昭然易辨一展卷而较若列眉其益於后岂鲜哉且内所载者俱系本宗的派凡非一脉相传者一名不录诚以箕裘之绪原非可以殉情而伪为者也即后日在有重修者亦当仰体前人深水源木本之思断不可不抱养一概列名於上致宗派紊乱使宗公怨恫於九泉也慎之
阅读:736次
-
1.姓族人多志士能臣。如写“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以诗言志,诗如其人。 2.历史上于姓是中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姓氏。
阅读:937次
-
于开明老人花费2年时间,走遍10个省市,续编了554页、43.8万字,为青龙满乡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增添了浓墨重彩。
阅读:93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