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文登大水泊村于氏

2013年03月30日 | 阅读:8008次 | 关键词: 于氏

山东文登大水泊村于氏

宗祠名居 寺院 楼阁 祖茔等古建筑

原·貌·追·记

大水泊于氏二十八世  于玉强 解乐晨  校勘

(一)宗祠

一、宗谱家庙,位于燕喜堂街南,东16米处,家庙始建于元朝末年,是大水泊于氏最早的家庙,供奉于氏宗谱,有赤山于氏一世至十五世祖名讳。先祖传闻,祖谱五代时请到崮山后,元朝末年请入大水泊。

永乐十五年,家庙失火,族人共奋灭火,东楼支族先祖在救火中为抢救宗谱,烧成重伤,后因伤势过重去世,传颂至今。可惜的是只抢到绢谱的边角,先祖的名讳全无,族人痛惜不已。自此以后,远路来祭族人,越来越少。到明朝中期,基本上就没有来的,连本村族人也敷衍了事,年久谱系被族人所遗忘。清朝初,于氏族望大振,重议续修谱书时,遇到极大困难,只能续到敬祖公。先谱先祖世系,至今谜团难解,实属遗憾。

原貌:有大厅五间,三间为宗谱房,一间为大门,一间门屋。1940年,宗谱家庙后墙遭日寇飞机炸塌。1947年土改复查时,分给丛树斋为果实房;1968年改建成民房,从树斋夫妇无子,去世后归村所有。

二、老八太家庙,始建于明朝,位于宗谱家庙西16米处,北临大街,正对街北燕喜堂家庙。庙中供奉着大水泊于氏十二世祖钦公,十三世祖用公,十四世祖喜孜公神位,四方村族人年终祭祀,香火很旺。

原貌:大厅三间,东西厢各三间,北有五米宽后花园,大门面临街。1940年,两厢被日寇飞机炸毁。后来族人初甲公住大厅,1957年改建成民房,下面墙与地基犹存,现为村公房。

三、燕址堂家庙,族人称封君堂家庙,位于老八太家庙前院,始建于明朝。供奉大水泊于氏十五世祖孟举公,十六世祖维哲公,十七世祖性笃公神位。香火很旺,大年除夕,彻夜灯火通明,族人往来如集,不乏数百里外赶来年祭者。

原貌:正厅三间,东西厢各三间,南倒厅五间。大门上方有横匾,刻有“燕址堂”三个大金字。1940年,全毁于日寇飞机轰炸中。明朝时,倒厅与两厢设过学堂,有时官办有时族办。东齐公、应第公、维哲公为学堂沤心沥血,可托公、鹏翰公、鹏翚公、鹏翀公、涟公、渶公等诸祖公皆学成于此。民国晚年改为东史小学,1957年残垣断壁尚存,1958年改造成大水泊小学,1989年村中修大街被占用。

四、老家庙,族人通称,始建明朝,具体年代不详,位于老八太家庙西壁,

供奉十世祖玘名公神位。

原貌:有正厅三间,东西厢各三间,南有倒厅五间,北有水星房五间连街,正对街北种树堂。大厅与东厢,毁于日机轰炸。北厅与西厢,复查时分给许进

礼,1967年改建成民房,旧墙还在。许进礼夫妇无子,老年进敬老院,房归村所有,1999年改建幼儿园。

五、老家庙,始建于明朝,具体年代不详,位于玘名公庙前院,供奉大水于

氏族十一世积公神位。

原貌:正厅三间,两厢各三间,倒厅五间,大门朝南。后为二十五世夕文公所住,1958年拆迁,地基为大水泊中心完小占用,现为幼儿园所占一角。

六、户部家庙,祖公名讳可托,历任户部左侍郎,族人俗称户部家庙。

原貌:正厅五间,有阁楼,东西厢各三间,北面有水星五间,雄伟壮观。厅顶有飞龙走兽,前有出厦,前后门各有四支明柱和四扇红漆屏门,方砖铺地,门上方有横匾,上有“树笔堂”三个大金字,清大学士何仪门书。又有竖匾“高玉阁”金字,1949年改为小学办公室,1978年学校改建拆除,1989年修大街占用。此支斥巨资置祭田:家疃两千亩,天福山近千亩,山岚万余亩,租息以供

祭祀和养济群族之用。

七、道台家庙,位于玘名公家庙西壁,正对街北观树堂,建于清雍正年间

祖公名讳其珣,历任广东肇高廉罗道按察使司副使,官居从三品,故族人称道台家庙,

原貌:大厅三间,厅顶有祥龙吉兽,前后均有出厦、四支明柱和四扇红漆屏门,两厢各三间。大厅门上有匾,文字不详。北有水星厅七间,内中有耳屋一间,大门楼一间。门前左右各有白玉石狮一尊——东为雄狮,前足踏一只绣球;西为雌狮,有幼狮促膝。正门上有匾额:“观察副使于公祠”。1989年由学校

改建时,大厅被拆除。

八、工部家庙,位于户部可托公家庙前院。祖公讳熙学,祖公精书法,善

诗文,官居正四品,大水泊于氏二十世祖,历任工部虞衡清吏司郎中,族人故称工部家庙。

原貌:正厅五间,东西厢各三间,全有出厦、走廊。大厅有阁楼,厅顶有祥龙瑞兽,前后有明柱,各有四扇红漆屏门,方砖铺地。北有水星房五间。1941年,日寇入侵水泊村,烧毁了工部家庙大厅,地基一直存在,为大水泊小学操

场。1989年修大街,东西厢被拆除。

九、大前门家庙。前后门之说——户部家庙大院连结三处家庙:,中间为户部家庙,北为道台家庙,南为工部家庙。三栋大厅南北占地跨度120米,形成一个南大门进,北大门出的大院,宏伟高大美丽,是大水泊于氏最好的家庙,也是当年文、荣、威最好的家庙。熙学公的后裔多居前门南大街与河南崖,族人故称此支为前门或前街,其珣公的后裔多居住于北门北大街及以北,故族人

称其珣公后裔为后门、后街。

原貌:共计七间,三间高大的门楼,前后都有出厦、走廊,还有阁楼,楼顶有祥龙瑞兽。大门高九尺,左右各有白玉石石狮一尊,东为雄狮,足踏绣球;西为雌狮,幼狮促膝。大门上方有横匾,上刻“少司农第”四个大金字,清雷洪玉书。西四间矮于大门楼三尺,为管理人座会、休息的地方。门前是宽15米的大街,街南有瓦房九间,为客屋家,族人称南对门,为远来祭祀的族人吃饭、

住宿、休息和喂牲口的地方。

十、官宅家庙:燕喜堂家庙,位于大水泊东北隅,供奉大水泊于氏十八世祖——可寄公神位。

原貌:大厅三间,东西厢各三间,后有水星屋五间,前有倒厅五间——其中,耳屋一间,过道、门楼一间。大厅顶有龙兽分布,东山头镶砌一块长4米、高2米多的巨石,布满山头,为世人称奇。过道大门上方有横匾,刻有“燕喜堂”三个大金字;左右各有白玉石狮一尊,大小近似真狮;院内有仪门,院面用40×40公分花岗岩平面石铺地,

十一、东关家庙,位于村东头,户部家庙东400米处,造型奇特,壮丽豪

华,时称“东彩楼”,为世人仰目。主祀大水泊于氏十七世祖性耿公后裔、二十二世颢发公——历任里河同知即补知府署江南淮海兵备道。后世子孙设祠供奉,褒扬其贤。

原貌:正厅五间,叠建阁楼,饰有祥龙瑞兽。大厅后有水星房六间,前有两厢各三间,临街倒厅六间——其中耳屋左右各一间,大门叠建阁楼,左右各有白玉石狮一尊。院内有仪门,庙内有重达千斤的条机两个,太师椅四把,均用珍贵的铁榔木制作。曾被一度驻扎大水泊的文登县政府机关所用,转为公房。

1972年被文登粮食局拆除。两厢、倒厅与水星房为本支族人所居,1989年修街被拆迁。

十二、四福堂家庙,位于东关家庙西侧,是按察司副使其珣公后

裔支族家庙。

原貌:占地面积、房间排列与东关家庙相同。1949年为县府占用,转为公房,1972年被文登县粮食局拆除。

十三、南关家庙,支族宗祠。位于大水泊中心大街——原村中河南崖,永兴宅西南70米处。主祀大水泊于氏十七世祖性耿公远孙——二十二世祖颖发公

——字滨来,号荷湄,乾隆己酉拔贡,历任江防同知扬粮通判,宿迁句容等县知县。

原貌:正厅五间,饰有祥龙瑞兽。后有水星五间,两厢各三间,大门两旁各

有一台石鼓。因颖发公做南方官,家庙用木以杉松、楠木为主。

十四、北关家庙,族人习称官台子。主祀大水泊于氏十七世祖性耿公后裔、二十二世祖颐发公——历任高堰运河邳北外北口河通判、外南睢南海安铜沛同

知、徐州府宿北河务同知南河候补知府署理淮扬兵备道。

原貌:前有大厅五间,左右厢房各三间,与前面南关家庙相同,木材均为楠木,廊绕缦回,飞檐高啄,勾心斗角,各抱地势,世人赞叹不已,称“西彩厅”,

有“东彩楼,西彩厅”之美誉。今存部分遗址。

在花岗岩石条垒砌成的高近三米、南北宽八米、台阶十三磴的平台之上叠加台阶五磴,建成家庙门厅,东两间,西三间,共为水星屋。大门左右均有白玉石鼓。

北关、南关两家庙东侧,有三进临东街古建瓦房,三间正厅,三间厢房,均为此支族人住宅:北厅于长庚,中厅于主文,南厅于主合。后来都改建成民房。

十五、方子家庙,位于西南隅东侧,北关家庙西150米处,大水泊五大分福至公支族家庙。

原貌:正厅五间,西厢三间,大门左右有白玉石狮各一尊,体型略小于真狮。大门上方有横匾,文字失忆。

正厅屋顶饰有祥龙瑞兽。厅内上方有三块横匾:中间悬挂宗谱、昆湖公影像,还有丛湛书“岁进士”三个金字的匾额;东间横匾刻有熙学书“石渠清选”四个金字;西间横匾刻有从湛书“名先花榜”四个金字。复查时分给树滋公,六

十年代翻新成民房,居住至今。

十六、桐宅家庙,建于明朝正德(1506——1521)年间位于西北隅,现村办公楼处,是大水泊于氏五大分文瑞公支族家庙。

原貌:大厅五间,东西厢各三间,门楼一间。大门左右各白玉石狮一尊。大

厅出厦东墙壁,有一块50×50公分的绿色誌石,刻有东齐公名讳和建筑年月文字。

本支还有两座家庙,胡同西30米处一座,街南100米处一座,庙内的内容、神位、宗谱、影像,均已失忆。后来亦皆易为民宅。1969年被供销社占用,1986年归村所有全部拆迁,1996年在此建村委办公楼。

二、名居

一、种德堂:二十七世植元公承承嗣培钧公故居,位于燕喜堂北院。

原貌:大厅三间,东西厢各三间,后有水星房五间。大门上方有横匾,刻有“种德堂”三个大金字,左右各有白玉石狮一尊。大厅有阁楼,厅顶饰有祥

龙瑞兽分布,大小间数与燕喜堂相同。复查时被扫地出门,分给于德财居住,1963年被改建成民房,厢房没动,至今尚存。

二、种树堂:位于燕喜堂西侧,有2.5米夹道,为植松公、植元公故居。

原貌:正厅五间,东西厢各三间,临街倒厅五间。大门上方有横匾,刻有“种树堂”三个大金字,左右有玉石方鼓,院内有仪门。与此房同样的有三进,直至北大街,北大门也有方石鼓。土改复查时,扫地出门,前厅被政府占用。1954年转给大水泊完小使用,1989年拆除改建教室,1999年改建成幼儿园;北第二进分给于宪义、于培隆两家居住,1974年改建成民房;第三进大厅为于东均分得,1973年改建成民房,房庆仁分得水星房五间,于植森住北水星五间,

后来都有变动。

三、观树堂,植元公的堂叔勤蒲公故居,位于种树堂西连壁。

原貌:大厅五间,东西厢各三间,临街倒厅五间。大门上方有横匾,刻有“观树堂”三个大金字,左右有方石鼓。院内有仪门,后有水星房五间,与东种树堂相同,复查被扫地出门,1949年为县政府使用,1954年归大水泊学校使用,1989年改建成教室,1999年改建成幼儿园。北大厅与前厅一样模式,1927年被于勤蒲改建成民房。复查时分给于信纯居住,他们兄弟分家又转与于信德;

五间水星屋复查时分给于士迁居住,至今皆存。

四、北观树堂:勤蒲房街北,勤蒲胞兄勤堂公故居。

原貌:大厅两进房,大小间数与前勤蒲公宅相同。复查时前厅分给于洪海于永勤两家,后厅分给于信文。1962年以后相继改建成民房。

五、文古堂,坐北向南,与东壁观树堂、种树堂的布局相同,三进结构,植元公的堂叔——古轩公故居。

原貌:北院正厅五间,有阁楼,对口厢六间。厅后水星屋五间,复查时分给

王秀兰。

中厅五间,有阁楼,东西厢各三间。解放前,古轩公已家道破落,无力修复,中厅冒顶(1953年拆除),退居西厢。

南院倒厅五间,对口厢房六间,院内有仪门。临街大门,上方有横匾,刻有“文古堂”三个大金字;左右均有玉石方鼓。复查后,倒厅为村所有。北院正厅和厢房厢,复查时分给永发公、文海公、许吉辰、尹维新四家。后来均有改建,原貌荡然无存。

以上五居,都在后街以北。下面是后街以南的。

六、烧锅,族人俗称,堂号不详,前世祖造酒而得名。位于积公家庙前院。

原貌:古建瓦房,三进厅院直至南大街,每院有大厅三间,东西厢各三间,规模小于家庙。复查时北厅分给岳忠海,中厅分给刘新岐,南厅分给于辉财,

倒厅五间易为公房——大门楼一间,耳屋一间,大门左右均有白玉石鼓,1989年修大街时被拆迁。

七、前永益,位于道台、户部、工部三家庙西壁,为十九世祖道台其珣公后裔、瑞南公故居。

原貌五进古建大瓦房厅院,连结南、北大街。南大门有龙兽阁

楼,两旁分列白玉石鼓。

第一进,北正厅临街五间,东西厢各三间,为会齐公故居;

第二进,正厅三间,东西厢各三间,复查时分给独子于莲花居住,与其母相依为命;

第三进,房原为瑞南公故居,前永益主人,大厅三间,东西厢各三间,都

是饰有龙兽的两层楼,楼上楼下全有出厦,复查时分给于延吉居住,后因修幼儿园被拆除;

第四进,瑞南公之弟植枚公故居,正厅三间,东西厢各三间,复查时分给王桂亭居住,1989年修街拆迁;

第五进,王桂亭南院,有正厅三间,前后都有出厦,各四扇屏门,上有龙兽布局,三面有墙,没有厢房,面东大门两旁皆有白玉石狮一尊,上方有匾,文字失忆。厅后有水星房五间,王玉山住宅,1989年修街拆迁。临街南倒厅五间,大门楼在东头,有龙兽阁楼。大门左右分列雌雄白玉石狮,上方有横匾,

刻有“树志堂”三个大金字,于振文住宅,1989年修街拆迁。

八、后永益,为观察使其珣公后裔,前辈和前永益是弟兄。东临前永益,北

至北大街,西北角为孤形,由北入南,直至前永兴。原貌:厢房十五间,与永兴厢十七间相接,故曰“群厢”,永益、永兴同胞

兄弟,兄号永益,弟称永兴,总计三十二间群厢原为一体,长达90米,是大水泊村的门面房。

后永益,南有厅三间,东西厢各三间,全是龙兽两层楼,楼上楼下都有出厦,门楼朝东,分列白玉石狮。1966年,水星房五间,楼与倒厅房被宅主于基高的

姐姐改造成民房后,卖给于基杰之子于厚全,居住至今。

水星房北,有龙兽大厅三间,无两厢,大门朝东,分列雌雄白玉石狮,为本支家庙。1964年族人卖给于基杰。

后有正房五间,高设五磴石阶,内中一间耳屋,一间大门楼,大门横匾刻有“树阴堂”三个大字,左右分列白玉石狮。大门西三间为本支于基伟住宅,房顶有所改变,而今地基与墙尚存。西北角为孤形,由北转南。十五间群厢皆为

族内住宅,现在还存一部分,南面修街被占用。

九、永兴,位于前永益西,后永益前,南北五十米,西有群厢十七间,外临花市大街,北临永益。原貌:正厅五间,东西厢各三间,都是出厦两层龙兽楼,楼上方有“得月楼”横匾,为乾堂公住宅,前有水星房五间,水星房前有大厅五间,上有龙兽布局,下有出厦,明柱,红漆屏门,院三面有墙,大门朝东,有白玉石狮排门左右,南有倒厅十二间,大门在东头,高大有阁楼,上有龙兽布局,大门上方有横匾,刻有“树德堂”三个大金字,楼后有8米宽的花园,大门左右有白玉石狮各一,门屋子一间,余十间为做生意门市房。永兴共计有房81间,永兴、前永益、后永益原为一家,共计有瓦房165间,其美丽壮观,为文登一绝。复

查时宅主被扫地出门,整个大院转为公管房,归文登县政府使用。1988年拆除,1989年修大街地皮被占用。

十、万成,清吏司郎中熙学公后裔。

原貌:大厅两进——北大厅五间,东西厢各三间,西又有套西厢

三间,倒厅五间。大厅为统芝公住宅,余为敦岐公住宅。

南大厅三间,东西厢各三间,为族人公房,后为陈士义住宅,前

有倒厅五间,内中门楼过道一间,东有耳屋一间,大门左右均有白玉石鼓;西三间为王柏住宅,1989年修街拆迁。

十一、前门,位于万成东侧,与万成平齐,厅屋相等,是统芝公堂伯家。

原貌:南北两厅——北厅为敦华公祖居,传至宪文,1989年修大街被拆迁;

南厅复查时分给迁入户、新四军伤员翟永义居住;

倒厅五间,南临大街,内中有耳屋一间,大门楼一间。大门左右有白玉石狮。为春一公住宅,后转给其侄宪镇公,1989年修大街拆迁。

前门与万成两家宅北,都有大花园,南北宽30米,东西对齐各自的住宅。自可寄公家庙至万成及前门住宅,形成一个方形古建筑群:东西180米,南北270米,占地七十余亩,故时有“大水泊赛北京”之说。

(三)寺庙,

一、西庙,建于元朝的全真派道观,位于大水泊村西500米处。

原貌:前后两进厅院,各有东西厢房,三十年代族人在此办过学堂。1940

年日寇入侵,把西学堂变为炮楼、据点,毁于战火。内有菜园一块,占地6亩多,现为耕地。

二、姑子庙,位于西庙北侧100米处,三间厅殿,左右有厢,皆显简陋,久无道姑座庵,渐趋败落,解放后被拆除。

三、寿裕寺,位于西北隅近西头,吏部家庙正西400米处。

原貌:正厅三间,屏门四扇,花岗岩石柱四支,寺顶有龙兽分布,殿内有壁画,丝绢绫帐,供奉佛像。解放后,和尚、江洪主持尚在,卒于1982年大水泊村敬老院,1988年村贸易公司改建成仓库。西厅三间,厅内全是壁画——雷

神、闪神、风神等。合作化后,改建成生产队仓库,今为许新华住宅。

四、泰山阁,于明崇祯三年,若性公为首主谋筹建。位于寿裕寺前院,正对大街南戏楼。供奉泰山娘娘塑像,故称娘娘庙,每年四月二十八日开庙会。

原貌:两层龙兽楼正厅三间,东西山头有圆门,通后院寿裕寺。阁楼上前面全部是木雕屏门,上下有廊柱出厦,黄绫帐装饰。楼院有东西厢各五间,供奉十殿阎君,每君一间。前厅六间:过道一间,东两间供奉财神,西两间供奉水、火神,中有一间供奉土地神。门侧庙前有70公分高、5米宽、6间房长的平台。大门两侧,各有一栋3米高双层烧纸炉楼,上空下实,四面有炉门。1950

年改成镇办公室,后为商店门市部。

五、药王庙,位于大水泊东北隅西北角。供奉药王孙天医塑像,有两个小鬼相陪。

原貌:规模不大,厢院全无,墙壁绘有龙神等画像。庙前有一口井,水水

质甚佳,俗称北庙井。解放前,时有烧纸进香者。1958年大跃进时被拆除。

六、雷神庙,位于大水泊东南岗700米处,供奉雷神塑像,有小神鬼陪伴左右。每逢旱年,村民族众都来进香求雨,平年也时有拜祭,祈福保平安。

原貌:座北向南,脊高5米有零,基高1.5米,规模不大,无厢无院。墙壁有龙神画像,前面有花格木门。因有此庙,族人称此岗为庙岗。解放后被拆除。

(四)楼阁

一、魁星楼,建于明朝,供奉钟魁塑像。位于村西北洼平塘南侧。

原貌:两层阁,圆状楼,高7米有余,门窗东向,内径3米左右。

解放后与姑子庙同时拆除。

二、文昌阁,位于大水泊西庙东70米处。明朝末年,大水泊于氏十四世祖应第、十七世祖性笃二公主谋筹资,为后世子孙能读书登仕而建。

原貌:坐西向东,三层楼,高9米,顶楼开南窗。多年失修,解放后与姑子庙、魁星楼同被拆除。

三、戏楼,位于村西南隅,泰山阁正南50米处。

原貌:高2米,东西长8米,南北宽8米。台楼高5米,上又有装饰楼2.5米,花岗岩石柱四支,楼顶有飞龙走兽,廊绕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勾心斗角。台后三间,为戏务管理,演员化妆等用。戏楼有“钧天雅奏”四大金字横匾。柱上有对联——上联:“切莫言地方不大可家可国可天下”;

下联:“休要谓人物平常能文能武能圣贤”。

-------系开明士绅、民国时文登县长赵泮馨撰书。

五、祖茔

大水泊于氏祖茔,习称东老茔,占地15亩许,位于大水泊村正东500米处,。树有镌刻“于氏大茔”四个大字的莹志石碑一座,前设石桌、石香炉和石楮盆。

莹志碑东25米外,一墓南向,树有镌刻“于氏祖茔”四个大字墓碑一支,前设石桌、石香炉和石楮盆。碑旁镌字,出自户部侍郎可托公手笔。自大水泊于氏始迁祖坚公至十世祖孟元公、孟魁公、孟举公。孟祥公、孟蕣公等五个支脉后世,俱随葬于此。茔地西南,清顺治乙未进士、吏部郎中桐江公墓。茔前有九族石,惜无志表铭文传世。

祖茔墓地,遵俗分春秋两祭。十九世祖其珣公,有规条、遗文,昭示后人,祭祀之敬,尊卑之分,凛然可观,违者有罚。

位于于氏东老茔西南角,特置赵家丘石墓一塚,元朝风格,呈蒙古包宝石状,高5米许,上尖下粗,基底1米处为莲花座形。据传,赵姓为大水泊座地户,于姓迁入时,仰仗赵氏族祖,多有关照。后来,赵氏绝嗣。于氏族葬赵氏,继之又把历代赵氏族祖的神主牌位,合而葬于一丘,以显阖族永世谢忱。

六、牌坊碑林

一、牌坊:位于西庙西南200米处,旧时去文城大道路旁,时有多座牌坊,几尽失忆,至今可以追记的仅有七座。最雄伟壮观者为后当铺尔本公所建

——1964年副业书记德财公主持,派工拉倒,石料为建村中油坊所用。阖族不满,痛惜悔恨不已。

二、碑林:位于村西300米处,旧时去文登大道之北,紧挨西庙。碑石全是白玉石的,高、宽不等,式样多以龙头碑为主,数量十几支。有功德碑、节孝碑、阡碑、烈士碑等;有村、镇竖的,有宗族竖的,也有个人竖的。碑文

多属名人撰写,为贤人廉吏歌功颂德,鞭策激励后世,耕读振家,忠心报国。

2010823日         于玉强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