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岳姓 以官职为姓

2016年01月22日 | 阅读:1379次 | 来源:华西都市报 | 关键词: 岳姓

  岳.jpg

岳钟琪画像

古老岳姓 以官职为姓

  岳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在夏朝时就出现了。尽管从训诂学的角度来看,“岳”字在学术界还存在着一些争议,但所有争议都承认,“岳”字与古人崇拜和祭祀大山有关系,岳姓是以官职为姓。如今,岳姓人在全国分布较为广泛,在世界各地都能看到岳姓人的身影。在国内,岳姓人主要分布在河南、山东和四川,河南是岳姓第一大省,四川是第三大省。四川岳姓人才辈出,最为有名的是清朝岳钟琪家族,岳钟琪和父亲岳升龙、叔叔岳超龙、堂弟岳钟璜都当过提督,可谓是“一门四提督”。如今成都的岳府街,就是因为岳钟琪的府邸所在地而得名的。

  岳的释义:与崇拜祭祀大山有关

  “岳”字是一个古老的文字,在甲骨文中就存在了。但对甲骨文的“岳”字,学者们有不同的解读。

  袁义达、邱家儒在《中国四百大姓》中认为,甲骨文中的“岳”,同“嶽”,上面是“山”,像山峰连绵起伏的形状,下面是野兽相互夺食的形态,所以,“岳”的本义是指高大的山。

  他们进一步解释说,古人对高大险峻的山充满了神秘和畏惧,认为大山是神仙鬼怪和凶猛野兽出没的地方,山是神灵,不能随便进出,更不能随意冒犯。由此,古人对大山产生了崇拜。充满神圣感的大山,成为王者们朝拜和祭祀的圣地,并产生了专门从事祭祀大山的祭司这一官职,主管四方神山,被称为太岳,到后来就产生了岳姓。

  晚清经学大师孙诒让则是另外一种解读:“下从山,上则像其高俊鐖峭,与丘形相迩,盖于山之上更为丘山,再成重累之形。”

  “民国”时期的国学大师罗振玉说,甲骨文“岳”字,从羊从火,是羔字。现代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丁山对孙诒让的解释深以为然,并补充解释说:“固像连峰层峦,实山字也。山下有火,燔柴于岳之象。孙氏释岳,信也。”

  孙诒让、罗振玉和丁山认为,“岳”像高山,周围是群峰簇拥,主持祭祀神山的祭司太岳点燃山木,烧起烈烈大火来祭祀山神。这种用放火烧山来祭山的习俗,使得神农氏从游牧转向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所以神农氏又被称为烈山氏。“岳”字的峰下、火上,是一副大羊角,象征神农氏是最早驯化野羊为家羊,并以羊为图腾的部落。他们在祭祀山神的时候,以大羊作为祭品。

  不管学者们对“岳”字的解释有怎样的分歧,但他们都认同一点:“岳”字,和远古时期人们对山的崇拜和祭祀有关。从主管祭祀神山的官职太岳,衍生出了后来的岳姓。

  岳姓争议:说法多而且相互冲突

  岳姓的来源,出自远古时期的四岳官职,可以说是以官职为姓。在这一点上,基本上所有的学者都认同。但在对四岳的理解上,出现了不少分歧。

  袁义达、邱家儒认为,四岳是伏羲氏的后代,出自风姓,所以岳姓出自风姓。尧舜时期,有个大臣叫羲和,是掌管天地四时的官员。羲和是伏羲氏的后代,擅长观察天象,发明了日历,为尧执掌历法。羲和的后裔建立了羲、和两个国家,地址在今河南登封、巩义、荥阳一带。羲和的后代传说是尧舜时四方部落的首领,被称为四岳。舜继承尧的部落联盟首领之位,四岳从中出了不少力。后来,四岳又推举禹协助舜治国。

  2015年1月29日去世的历史学家何光岳认为,四岳出自姜姓,是炎帝神农氏姜姓后裔共工的从孙(亲兄弟的孙子)伯夷(又作伯益)的后人。伯夷住在太岳山(今陕西陇县岳山),成为姜氏族祭祀太岳山神的大祭司,被称为太岳。伯夷的子孙又分为四岳,也就是岳族的4个分支。

  另有学者根据汤阴、杭州、洛阳等地《岳氏宗谱》认为,岳姓是神农氏的后裔,出自姜姓。神农氏的后裔垂,在尧时是共工水官。垂的儿子伯夷,在舜执政时出任秩宗,也就是掌宗庙祭祀的官职。伯夷后来因辅佐禹治水有功,被封为吕侯。吕侯功高如山岳,又被称为太岳。

  伯夷去世后,他的二儿子承袭了太岳的官职,以官职为氏,称为岳氏,所统领的部族叫做太岳部。以后每迁徙到一个地方,都不忘崇拜山岳的传统,以太岳部为中心,让4个儿子分别掌管东南西北4个方向神山的祭祀工作,被称为四岳。后来,四岳演变称为官职,由部落首领担任,掌管四方诸侯。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四岳其实是黄帝的后裔,后来被舜赐为姜姓。黄帝的孙子颛顼有两个后裔叫重、黎,重、黎被任命为掌管天地的官员,重管天,黎管地。重、黎的后裔分别繁衍为羲氏、和氏家族。尧当上部落联盟首领后,首先任命的4位官员分别是羲氏、和氏家族中的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史称四岳。

  四岳的职责是“敬顺昊天”、“数法”、“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也就是说,负责密切注视时日的循环变化,认真观测天象、物候的变化及其规律,编制历法,指导老百姓使用。

  为更好地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4人分别去了东、西、南、北方的郁夷、南交、西昧、幽都,到那里去观测日中、日永、夜中、日短,也就是现在说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天象与物候的实际情况,为安排四时、编排一年的日历等提供依据。他们还有一个附带的任务:训导百姓,按照时令及时劳作。所以,四岳是“分掌四岳之诸侯”,兼有地方诸侯的一些责权,但不是地方诸侯。因为,四岳是中央派出去的官员,官职比地方诸侯要大。

  四岳是一种官职的名称,由羲、和两个家族的4个人充任。这个官职是世袭的,子子孙孙代代相袭。由于职责具有共同性和长期性,久而久之,四岳就逐渐转化为家族名称,羲、和两个家族合二为一统称为四岳。

  尧舜禹时期,四岳的地位相当显赫而重要。尧需要进行重大决策时,都要找四岳一起商量。舜坐上“一把手”的交椅后,四岳因为曾助推他上位,地位更加显赫。四岳不仅帮助舜完善官职和人事安排,还把伯夷推举为秩宗,更协助禹治理了水患。

  从以上各种观点可以看出,针对四岳的解释,不仅说法多而且相互有冲突的地方,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撇去各种争议,就四岳本身而言,作为一种官职,应该是存在的,其职责和地位的看法也是比较一致的。

  岳姓来源:可以说是以官职为姓

  俗话说:“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尧舜时期,四岳官高位显,到夏朝后,四岳很快就销声匿迹、默默无闻了。

  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尚书·夏书·胤征》说出了原因:“羲、和湎淫,废时乱日,胤往征之。”这里的羲、和,就是四岳。

  夏王仲康当政期间,发生了一次日食。这是世界上人类第一次记载的日食,史称“书经日食”,又称“仲康日食”。这次日食,导致天下恐慌不已。

  古人对天象一向非常重视,只要出现反常天象,都得大开脑洞研究N年,还要想尽各种办法去祭祀天神,搞好关系。这次日食,事前毫无征兆,弄得全国鸡飞狗跳,可以说是顶级的生产事故了。既然是一次生产事故,事后肯定要问责。责任自然落到了四岳头上,因为他们是主管天象的官员。

  经过组织调查,四岳的确是失职了。他们成天在封地小王国里饮酒作乐,荒废了工作,没有预测到这次天象变化。

  仲康毛了,叫胤侯带兵杀了四岳,把官职、封地等统统取消,四岳的子孙也不准再世袭了。

  那个时候,貌似还没有株连九族的做法。四岳虽然被杀,但其家族的大部分成员还是活了下来,只是变成了平民百姓。因为失去了封地,不能以封地为姓,他们只好以先辈曾任过的官职为姓,是为岳姓。

  其他来源:主要是少数民族改姓

  岳姓的其他来源,主要是少数民族改姓。如蒙古族、满族中的一些部落等,在清朝中叶后,有改为汉姓岳姓的。

  南宋嘉定2年(1209年),原属于西辽王朝的高昌国畏兀儿亦都护归顺成吉思汗的蒙古国政权。大批少数民族畏兀儿人进入蒙元政权,出任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在这其中,有一个叫岳璘帖穆尔的人,就职于蒙古宫廷,是名重一时的翻译家。

  元朝时期,岳璘帖穆尔的后裔出了个人物,叫阿鲁浑萨理。他扶持元成宗孛儿只斤·铁穆耳坐上皇位。阿鲁浑萨理的大儿子叫岳柱,是元仁宗时期的著名大臣、学者。

  岳柱有4个儿子,都以岳柱的名字汉化为姓,单姓为岳,其后代由此都沿袭岳姓。后来,这支岳姓大部分融入了汉族,传承至今。

  成都岳钟琪家族:一门四提督

  岳钟琪,从文官转为武官,此后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为康熙、雍正、乾隆3个皇帝效力,被乾隆称为“三朝武臣巨擘”。岳钟琪的父亲岳升龙、叔叔岳超龙和堂弟岳钟璜,都当过提督(提督是一个省绿营兵的最高长官,一品大员)。除岳超龙外,其他3人都当过四川提督。

  岳升龙和岳超龙:兄弟皆为提督

  岳飞的三儿子岳霖,他的大儿子岳琮的后裔岳大舟,在明朝万历初,从砒凌(今江苏常州)到陕西临洮府,以耕地、做生意为业。岳大舟的儿子岳仲武,精心打理父亲留下的产业,使得家道颇为殷富。后来举家迁徙到永泰堡(今甘肃景泰县寺滩乡永泰村)。这一岳姓俗称永泰世系。

  岳仲武有3个儿子:岳文达、岳文元、岳文魁。岳文魁,明末时被封授为太子太保、三等公爵。先是因为走上仕途安家在金城(今甘肃兰州),后来举家迁回永泰故里。岳文魁有4个儿子:岳镇邦、岳镇傲、岳镇国、岳镇华。

  岳镇邦武功高强,精通兵法。他曾带领募集的地方武装与守城清兵一起,打败了进犯永泰城的蒙古游牧部落,并擒获其首领。官府赏识他的义举和军事才能,破格任命他为永泰营把总、千总。后因母亲年事已高,岳镇邦辞职回家。

  康熙12年(1673年),“三藩”作乱,朝廷征召岳镇邦,最初任命他为西宁南川营守备、都司,不久升调为甘肃抚标中军游击。第二年的一天晚上,岳镇邦在向前线押运粮草途中,与吴三桂叛军李虎牙带领的两万人遭遇。岳镇邦带领500运粮兵和数百民夫,凭借有利地形和夜幕,与李虎牙展开激战。结果岳镇邦大获全胜,歼灭俘获对方一万多人,创造了一个军事奇迹。后来,岳镇邦升任洮岷协副将、浙江绍兴副总兵、山西大同镇总兵官加左都督。

  岳镇邦的弟弟岳镇国曾任左都督,潮州府游击;岳镇华曾任秦营千总。

  岳镇邦有3个儿子:岳陟龙、岳升龙、岳超龙。康熙12年(1673年),岳升龙当上永泰营的百夫长。永泰营游击许忠臣准备响应吴三桂谋反,暗中策动岳升龙。岳升龙假装同意,派心腹家丁出城向甘肃提督张勇汇报情况。岳升龙趁许忠臣醉酒后,将其杀掉,立下大功。

  两年后,岳升龙跟随西宁总兵王进宝攻打兰州。岳升龙作为先锋,趁着夜色渡过黄河,击溃守河敌兵,来到兰州北城门下。战斗中,岳升龙被火炮击伤左腿。他忍着剧痛,率先爬上云梯登上城墙。清兵士气大振,很快攻占北城门。岳升龙以军功升任庄浪卫守备。

  此后,岳升龙又跟随王进宝一路东进,收复平凉,攻取阳平关,夺回汉中,南下四川广元,驻军川滇边界。在平藩中,岳升龙转战千里,建立了不少战功,先后升任九江协副将、登州镇总兵加都督佥事衔、天津镇总兵。

  康熙35年(1696年),噶尔丹侵扰科尔沁。康熙亲征噶尔丹,派岳升龙督运征西大军中路粮草。征西途中,岳升龙尽职尽责。战后论功行赏,岳升龙被康熙授予拖沙喇哈番(骑都尉)世职,不久升任四川提督。

  康熙49年(1710年),再一次平乱后,岳升龙以健康原因,请求辞去四川提督职务,并奏请朝廷批准他入四川成都籍,朝廷都给予了恩准。到成都后,岳升龙在金堂县栖贤山下的松秀山(今岳公山)定居。康熙51年(1712年),岳升龙去世,谥号“敏肃”。

  岳超龙,年轻时以“刘杰”的名字入伍当兵,屡立战功,当上了建昌左营守备。康熙在接见他的时候,询问家世,他如实禀报,恢复岳姓。后来,岳超龙因功升任东川营游击。

  雍正2年(1724年),岳超龙升任河州协副将,平定铁布等寨的叛乱。4年后,迁任天津总兵。两年后,又被提升为湖广提督。云贵一带发生叛乱,岳超龙派兵讨平。雍正10年(1732年),岳超龙病逝。

  岳钟琪:乾隆夸为“三朝武臣巨擘”

  岳升龙当上庄浪卫守备的第二年,岳钟琪出世。受父亲影响,岳钟琪自幼熟读经史,博览群书。少年时,岳钟琪和一群小伙伴玩耍,喜欢用石头布阵排兵打仗,没有谁能比得过他。读书后,常和父亲手下的军士聊军事,经常有一些奇思妙想,大家都认为这个娃娃今后一定很有出息。

  康熙48年(1709年),岳钟琪获得等候递补的同知职位。岳升龙入籍四川后,岳钟琪一起入了川籍,所以现在很多学者说岳钟琪是成都人。康熙50年(1711年),岳钟琪请求由文职改作武职,当上了松潘镇的中军游击,开始了戎马生涯。

  康熙56年(1717年),准噶尔出兵占领西藏。为维护国家统一,康熙派第十四儿子(也就是影视剧中的十四阿哥)胤禵为抚远大将军,赶赴青海督战。岳钟琪被提拔为四川永宁协副将,率600精兵作先锋,机制灵活地收复理塘、巴塘,为大军入藏扫清了道路。

  第二年,清军从青海和四川分兵两路进兵西藏,定西将军噶尔弼统领四川这一路大军,委任岳钟琪为前锋。岳钟琪审时度势,胆识过人,敢于进言献策,并身先士卒,一举收复西藏。平乱中,岳钟琪屡出奇兵,勤献良策,剿抚并用,显示出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事才华。康熙60年(1721年),岳钟琪以无可争议的战功升迁为左都督,不久升任四川提督。

  雍正元年(1723年),青海和硕特部罗卜藏丹津发动叛乱。雍正任命川陕总督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岳钟琪为征西副将军、参赞大臣,挥师西征。

  在征剿罗卜藏丹津中,岳钟琪采用声东击西、各个击破、兵贵神速、连续作战的战术,以几千骑兵孤军深入,千里奔袭,收复被叛军占领的领土。雍正封岳钟琪为太子太保、三等威信公,兼任甘肃提督。

  雍正3年(1725年)初,岳钟琪又兼任甘肃巡抚,督办甘肃、青海两地军政事务。同年春,年羹尧被赐死,岳钟琪接任川陕总督,手握川陕甘三省兵权。风光的背后,埋藏着祸根。清政府取代明朝后,汉人大都与重要职位无缘。岳钟琪如此位高权重,在朝野中引起了非议。

  雍正5年(1727年),一个疯汉在成都街上大喊大叫:“岳钟琪要造反了!”一些对岳钟琪不满的官员抓住这个时机,上书雍正,要求查办岳钟琪。岳钟琪向雍正上书辩解,雍正好言安抚岳钟琪,此事才算平息下来,但并不是说就真的没事了。

  两年后,准噶尔首领噶尔丹策零多次侵扰科尔沁、喀尔喀草原,清军分西、北两路大军征讨。黑龙江将军、内大臣傅尔丹被授为靖边大将军,率领北路军。岳钟琪任西路大军统帅,被授为宁远大将军,加少保。岳钟琪采用稳扎稳打、逐步推进深入的战略方针,加紧修巩工事,储备军资粮秣,编练精壮队伍。

  两年后,傅尔丹轻敌冒进,吃了败仗,10多个将军、大臣,有的自杀有的战死,6万人马只剩2000人。朝野震动,认为岳钟琪拥兵不救。其实,这真的冤枉岳钟琪了。在北路军激战时,岳钟琪采取围魏救赵的策略,带领西路军攻占乌鲁木齐,极大地减轻了北路军的压力。但北路军败得实在太惨,雍正对岳钟琪有些不满。

  屋漏偏逢连夜雨,准噶尔的一支军队进犯哈密,岳钟琪命人前往阻击,结果手下人贻误战机,让对手跑了。雍正借机削去岳钟琪三等公爵和太子太保的封衔,降为三等侯,仍留总督的名衔,掌管大将军印。

  不久,雍正召集岳钟琪回京,以“误国负恩”的罪名剥夺了岳钟琪的所有官职,并“交兵部拘禁候议”。岳钟琪入狱后,等了两年,兵部的判决下来了;斩决。雍正念及岳钟琪此前立下的赫赫战功,把“斩决”改成“斩监候”,相当于把死刑变成了死缓。这为岳钟琪留下了一线生机,但岳钟琪的人生,已从辉煌的巅峰跌落到了黯淡的低谷。

  乾隆2年(1737年),岳钟琪被赦免,贬为庶人,回到成都。他住在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平日一身布衣,粗茶淡饭,深居简出,但渴望驰骋战场的壮志雄心没有消减。

  乾隆12年(1747年),四川大金川土司莎罗奔发动叛乱。四川巡抚派兵压弹,反而损兵折将。第二年,乾隆决定起用岳钟琪,先是任命为总兵,后来改为四川提督。重回战场的岳钟琪,雄风不减当年。莎罗奔连战失利,心生降意。接到莎罗奔要求和谈的消息后,岳钟琪带着13个随从,去招降莎罗奔。莎罗奔被岳钟琪感化,决意归降。

  历经3年的战争,最后竟以这样的结局告终,乾隆很是高兴,认为岳钟琪功不可没,“谕奖钟琪,加太子少保,复封三等公。”

  乾隆19年(1754年),重庆有人聚众反清。岳钟琪此时患上了痨肺病,但他义无反顾地带领大军前往重庆。经过激战,平定了叛乱。班师回成都、路过资州(今资中)时,岳钟琪的痨肺病恶化,与世长辞,享年68岁。岳钟琪去世后,乾隆赐谥号为“襄勤”。

  岳钟琪的墓在今金堂县三学山西北栖贤乡岳公村,1988年被列为金堂县文物保护单位。岳钟琪在成都留下了不少痕迹,他办公的提督衙门那条街,如今叫做提督街;他的府邸所在的街道,如今叫做岳府街等。

  岳钟璜:接任四川提督15年

  岳钟璜是岳超龙的儿子,岳钟琪的堂弟。青年时,岳钟璜跟随岳钟琪,参加了征讨罗卜藏丹津等战役。

  雍正7年(1729年),岳钟璜在跟随岳钟琪讨伐噶尔丹策零中立下大功。第二年,岳钟璜被授予蓝翎侍卫,乾清门行走(行走是入值办事的意思)。

  乾隆6年(1741年),岳钟璜升任四川威茂营参将,此后出任副将。8年后,升任建宁镇总兵。后来调任江西南赣、云南开化、昭通诸镇总兵。乾隆16年(1751年),升任广西提督。岳钟琪去世后,乾隆想到岳家一门忠勇,特意把岳钟璜调到四川,接任岳钟琪的四川提督职务。

  乾隆23年(1758年),大小金川的土司之间发生战乱。乾隆31年(1766年),岳钟璜奉命带兵讨伐。他采取以招抚为主的策略,各个击破,终于让大小金川重归安宁。同年,在四川出任提督15年的岳钟璜病逝,乾隆赐谥号为“庄恪”。

作者: 黄勇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