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公好义———武义·俞源村

2013年07月28日 | 阅读:1570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俞源村坐落在金华市武义县西南部,距县城20公里。自南宋时期始祖俞德择此地而居起,历经32代,至今已超过800多年。村里现有730多户,2000余人口,其中俞姓占70%。俞氏家族代代尊崇耕读家风,勤劳创业,以耕读为乐,行商为富,尊礼重教,急公好义,人丁兴旺,是远近闻名的浙中一大旺族。

    俞源,顾名思义就是俞姓的发源地。

    村庄四面环山,一条小溪穿村而过,在村口呈S形流经田畈中央,勾画出一条似阴阳的分界线,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太极两仪图。穿过这个太极图,转过山脚,便可见这个古老的村落。由于整个村落的布局与星象图中展示的星象一致,因而俞源又被誉为“中国星象古村”。

    俞源村落的选址与布局,可以说是古人天人合一思想的完美体现。或许正是这股人与自然的和谐之气,造就了俞源人淡泊名利,以耕读为乐的品性。整个村庄散发着浓郁的宁静祥和的气息。

    据说此地的始祖俞德原是杭州籍人,南宋时期到松阳县任教谕,往返之间屡次经过俞源,见此地九龙山水之胜,便在此地创建了安乐境。后代们也多秉承先祖之德,尽享自然山水之乐,如五世祖俞涞,博学宏才,毅然隐德不仕,志村康济。在如今这个人人涌向城市,农村日益变成空巢的时代,在俞源的田头,依然可见一拨人在勤劳耕作。用当地人的话说,他们仍在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享受着田园生活的乐趣。

    说起俞氏家族的故事,已85岁高龄的俞松发老人最为了解。2005年,在俞松发的努力下,《俞源俞氏宗谱》重新编修。目前,俞松发正在整理俞源的村史。在他眼中,自古至今,俞源人除了淳朴善良的品性外,急公好义也是有口皆碑的。

    俞源历史上的富户名声很大,几乎百里之内都有传闻。乾隆、嘉庆年间,首富俞林檀与儿子立灿、立均二代,为宣武二县城乡的主要交通要道建桥修路。如今俞源下万春堂保存的两幅功德匾额,一幅《惠及行旅》,另一幅《急公好义》,就是这二代人乐善好施功德的标志。道光、咸丰年间,首富俞志俊与子开槐二代,为育婴、生员举考、宗祠加祭共捐助田283.8亩。俞源历史上像这样行善的事例还有很多,远不止这几件,县志上都有记载。

    人生处世,品行道德最为可贵。品行可贵的人,自然会受世人的尊敬,产生所谓的“名人效应”。元至正十四年元政衰乱,盗贼蜂起,俞涞毅然揭竿而起,出资组织民兵武装保卫郡邑,立下汗马功劳。因俞涞与刘伯温的关系,刘伯温又引来了江南名士浦江宋濂、丽水叶琛、龙泉章溢、金华苏伯衡等来游,并与之结为布衣之交。俞涞卒后,刘伯温为之作像赞,宋濂为之作墓志,苏伯衡为之作孝思庵记。名人学士的仰慕,俞涞当时的声望不言而喻,为以后俞源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俞氏祖先们的功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后代,同时祖先们也用严厉的家训引导着他的子孙们做一个正派的人。”俞松发老人说。在重修俞氏宗谱时,旧时的普例里有规定,“卒之年月死于非命者,盗窃者,赌博者,不孝不悌者,犯兽行者,官吏犯贼罪者,纳妾宠婢者,苟合微贱者”这八类人不能进入宗谱,而“礼、义、孝、节”这四类人则要特别书写。这两条祠规族例自古至今影响着俞氏的子孙,时刻提醒着他们做一个正派之人。

    田园生活的乐趣,尊礼重教的家训,敦厚勤劳的创业,急公好义的慈善等,历史给俞源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俞氏家族延续着这笔财富,悉心经营着祖居这块风水宝地,历代俞姓名人辈出,就在明清二朝时期,仅俞姓一族出过进士、举人、贡生、秀才等就有293人,有着书香门第之誉,成了远近闻名的浙中一大旺族。

    如今,聚居在城市的人们,为了生活为了目标,疲惫地在城市间穿梭,多了急功近利,少了淳朴善心。俞源村的古朴民风,看似与世隔绝,却有着其自身的魅力,游刃有余地应对世事沧桑变化。勤劳、尊礼,急公好义,俞源人和谐地把自己的小家和社会这个大家融合在了一起,才会家族庞大,名声万里。“家和万事兴”,小家大家之和,让俞源村世世代代都被历史所铭记,而这也正是我们这个社会所需要的价值方向。  

  
 

作者: 百姓通谱网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