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堰顾高俞姓起源再考

2013年07月28日 | 阅读:1484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我老家在江苏省泰州市泰县(今姜堰市)顾高乡东俞村,以前写过一篇博客,探寻俞姓起源。现在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个俞姓分支最早来源于苏州,这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关于先祖俞一公何时从苏州来到顾高,近来网上看到一些文献,本文做一个简单的考证。以下引号中的文字引自网上,由于是博客,就不一一标明详细出处了。
  “苏北地区(今江苏省长江以北、陇海铁路以南的大部分平原地区)是明初移民的重要输入地之一。移民的主要来源是苏州地区,以及其他苏南各县及浙江北部。明太祖为何将大批的江南人口迁往苏北,除了上文提到的为平衡地方发展,解决部分地区的过剩人口,医治战争创伤、稳定社会秩序,还有打击北元和群雄残存势力、抑制江南豪强地主以及力图恢复他理想中的江南古代淳朴风尚等考虑。迁徙分为两个时期,前期自洪武元年(公元1367)至洪武三年(1370),后期自洪武十三年(1380)至洪武三十年(1397)。前后两次迁徙使富民豪族划消殆尽。前期是以激烈的手段,在立国之初便铲除富民的社会势力与经济实力,藉此摄取江南经济的控制权;后期则因江浙富民多与官吏勾结,朱元璋力图铲除这一地区由于工商业带来的社会繁华与富庶,以恢复他理想中的古代淳朴风尚。”
  “历史上有“洪武赶散”之说,即明代初期,经历元末明初的长期战争动乱后,苏北人烟稀少,土地荒芜,朝廷从江南迁移了大量人口到苏北一带进行垦荒。原来在明洪武初年,泰州为吴王张士诚占据,明太祖朱元璋命大将常遇春率军攻取泰州。因为久攻不下,朝廷对泰人十分厌恶和仇恨。后来常遇春用水陆两路夹击的方法攻破泰州,进城后大肆焚烧屠杀以泄其忿。恰在此前,朱元璋命人从高家堰放水淹没淮扬(也是为了攻城),泰州随即成为一片沼河泽国,有泰谚为证:“城中三尺水,坡子七人家。”一时间泰州兵灾加水灾,百姓们非死即逃,以致城空地荒,明太祖乃下令迁移苏州部分百姓到泰州定居。俞扬先生查阅大量资料后在《“洪武赶散”与泰州方言》一文中也指出“明洪武时或统称明初迁入泰州的氏族有15支,其中来自苏州8支”,说明泰州人的祖先确有不少来自苏州,如朱氏、徐氏、袁氏、俞氏等等,这是泰州人姓氏来源最常见的一种。”
  “值得重视的是泰州有一句“上苏州”的俗语,也可称的上是泰州方言的一个特色之处。“上苏州”是泰州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指“睡觉”。这是有典故在其中的:思乡念土是人之常情,那些迁徙来泰的人们不能在现实中回到故乡,只可在睡梦中梦到家乡。由于政治和交通方面的原因,被赶往泰州一带的苏州人,再也没能回到故地。他们无法排遣对故乡的思念。然而那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故土,只能成为梦里的水乡了。”
  最近看到网上另外一个介绍泰州市高港区许庄唐家庄历史的文章,可以和俞庄进行比较:
  关于唐家庄的历史,2007年校正的《唐氏族谱》中,有这样一段:“朱元璋霸占苏州城后,生怕苏州百姓不顺从,遂令其城内商户官宦分批迁进凤阳、泰州等农村落后地区。洪武三年(1370年)春,60岁的寿七雄带着儿孙妻媳一家五口,从长江进进泰州通江官河(今南官河)北上。船至庙湾镇,忽见东侧有一河,水面宽广,水鸭成群,探听岸边的垂纶翁,得知这儿喊鸭子湖。遂令船夫失转船头,拐进鸭子湖,东南行数里上岸。见到一村落庄,名张家庄,庄主热情好客。寿七雄一家就此扎根。从第三代起,唐氏家族逐步人丁兴隆。至第五代时,寿六雄一家祖孙三代百余口,同食一堂。为求家业兴隆,从第六代起分家立业,唐家庄开端组成。迄今,唐家庄已有近600年历史、5000余人口。”
  那么俞姓有多少人口了,东俞村共6个小组,每个小组大约有50户左右的人家,这样算来大概就是300户,除了两户姓林外,其他所有的都姓俞。另外隔壁还有一个俞庄村和池南村,情况也大致相同。这么算来共3个村约800户左右俞姓人家,加上从这3个村迁徙出去到附近乡镇或更远地方的俞姓,至少有3000人以上。
  根据以上证据和背景资料,我分析顾高俞姓先祖俞一公应该不是“洪武赶散”的直接结果,理由如下:
  第一,洪武赶散至今已经600多年,唐家庄人口繁衍到5000多人,而俞姓人口只有3000人左右,相差较大。(单凭这一点无法断定,2012.6.23改。)
  第二,我们这支俞姓的排行是:山、文、学、世、嘉、宝、苏、如、金、玉、言、扬、廷、信、基,由于早期排行的人已经作古,也不知道字的写法,后期的排行个别字可能也有错误,但“苏、如、金、玉、言、扬、廷”这几个字肯定是对的。这里只有15代,后面已经没有排行了,至多还有5代左右,如此算来应该有20代左右,如果20-25年算一代,那么应该有400~500年,过去不可能平均30年一代。(过去没有计划生育,所以30多岁生小孩正常,20代就是600年。2012.6.23日改。)
  关于俞一公来顾高的时间,比洪武赶散要迟100多年(应该就是洪武赶散时期,2012.6.23),明朝的某个时间,来源还是苏州,不过由于俞一公的先祖可能在苏州是个单独的分支,并非望族,已经没有排行,所以他到苏北后重新开辟疆土,确定排行。
  关于俞一公逃难至苏北的传说应该是可信的,当时距洪武赶散已经100多年,苏北在苏南人眼里仍然是贫穷落后的象征(最近10多年情况才有所好转),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到苏北的。
  当然还有一个可能,俞一公由于生活所迫,到苏北也许是为了寻找洪武赶散期间先期到泰州一带的俞姓大部队,不过相隔百年后已经没有任何线索可以认宗。这个可以解释为什么俞一公没有逃难到其他地方。
  顾高地处姜堰和黄桥之间,至今仍然是姜堰经济薄弱地区。也正因为如此,俞氏才得以在一地生活数百年,免于战争干扰。
  历史总是充满了遐想,迫切希望顾高更多俞姓本家一起进行寻祖探源。
 

作者: 百姓通谱网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