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穆公(公元前627年至公元前606年在位)是郑国第9位国君
现有关于姓氏起源的资料或书籍,对印姓的来源,虽表述各不相同,大致上都认为源于郑国大夫印段。既然如此,就有必要对周朝的郑国以及大夫印段有一个基本了解。
(一)
西周末年(公元前827年),周宣王(姬静)即位。宣王励精图治,立志中兴,从家族中选拔能助其中兴的人才,看中了同父异母的少弟姬友,把姬友封到王畿之地陕西咸林(陕西华县东),为郑伯(三等诸候国),这是西周王朝最后一个分封的诸候国,自此始有郑国,姬友史称郑恒公。郑国于公元前806年受封始,历时431年,14世,23君,于公元前375年被韩所灭。周宣王在位46年,可惜继位者幽王(公元前781年至公元前771年,在位11年)无道,未能继承中兴之势。郑恒公预感不妙,与太史伯商议何所可以逃死?太史伯提出建议后,郑恒公当机立断,先把家属、财产寄迁于虢、邻之间(即今新郑附近),这就是历史上说的“恒公寄孥”,以后武公东迁(西周末年),建立新的郑国,开辟郑国400多年基业,并为周王室东迁、建立东周立下千秋功业(平王东迁,是依靠晋、郑、卫、秦的保卫,才得重建政权)。东周时期,周天子形同虚设,但任何一国要想称霸,都需要打着周天子的旗号,于是挟天子以令诸候的事情经常发生。凭郑国与周王朝的关系和所据的地理位置,郑国便成了诸候称霸的必须争夺的重要地区,郑国431年历大小战争140次之多,而郑穆公之后的242年就有90多次,其中被伐42次,出兵伐别国31次,并灭掉许国。在紧急关头被其他诸候国所救11次,出兵救别国有2次。长年争战使郑国日趋衰落,难以为继。
(二)
郑穆公(公元前627年至公元前606年在位)是郑国第9位国君。郑穆公生子13人,其中一个名睴,字子印。子印生公孙黑肱,黑肱生段。段以祖父之字为氏,故称印段(按周朝制度,诸候国国君之子称公子,孙子称公孙,曾孙以后无法再依次类推,便以祖父的字为氏),印段即姬姓、印氏、名段、字子石,为郑大夫。印段生印癸。郑国处天下腹心,强国环伺,大国称霸必以服郑为先。“两大之间难为小,而郑晋强则事晋,楚强则事楚”,是指郑国在晋楚两雄之间,不知依附谁为好,处处被动,长年打仗,国力日衰。印姓乃郑国公族,不可能不受战乱之苦。特别是郑国被韩国兼并之后,郑幽公之子公子鲁率郑国部分宗室人员、军队、民众仓皇出走,印氏人员当然也应在仓皇出走之列。不然的话,印姓的郡望为何不在河南新郑附近,而远在陕西冯翊(治所今陕西省大荔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