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姓的传播源流及迁徙分布

2014年07月10日 | 阅读:3488次 | 关键词:

关于杨姓的源流,比较集中的源说有二,而主要来源于西周王族,出自姬姓,系以国名、邑名为姓则是被认可的。

一是周宣王的小儿子尚父受封于杨地(今陕西洪洞县东南),并建立了一个小国,叫杨国,尚父称杨侯。杨国后来被晋国吞并,之后杨国的子孙便以国名为姓,从而成为了最早的杨姓。

另一支杨姓,出自晋国公族(唐叔虞之后,本姬姓)。晋武公吞并杨国后,将杨地封给次子伯侨为采邑,其后有羊舌肸(字叔向),为晋太傅。羊舌氏也出自姬姓。羊舌肸的儿子伯石,字食我,以邑名为氏,称杨食我,又称杨伯石。

据传,公元前514年,晋国大夫祁奚之孙祁盈的家臣,祁胜和邬藏交换妻子,被祁盈发现,因伤风败俗,盛怒之下,祁盈就把他们两个囚禁起来。当时有个大夫叫荀跞,因受了祁胜的贿赂,就状告祁盈私自抓人,结果晋顷公逮捕了祁盈。杨食我是祁盈的好朋友,认为在这件事上晋顷公处事不公,一气之下帮祁家杀死了祁胜和邬藏。这下,彻底惹恼了晋顷公,当时,晋国的其他几家公卿正想削弱公族势力,于是乘机杀死祁盈和杨食我,并攻灭祁氏、羊舌氏两族,分祁氏之田为7县、羊舌氏支田为3县,史称“六卿之难”。

杨食我被杀后,其子孙因怕被诛,有一部分迅速逃之今陕西华山仙谷。从而后代便世居华阴。华阴县在汉代隶属于弘农郡管辖(郡治所在今河南灵宝),故此支杨氏又称“弘农杨氏”。

弘农杨氏被认为是后世杨氏的正宗。东汉时候该族发迹于华阴,成名于河南的灵宝、洛阳。弘农杨氏的代表人物是杨震,他是陕西华阴人,是当时非常著名的学者。他曾客居湖城(今河南灵宝市豫灵镇)讲学三十年,创建三鳣书堂,弟子达到上千人,号称“关西夫子”。50岁时杨震开始步入仕途,并官至太尉,相当于当时的宰相。他的家族中四代就有三人官居相位,忠义孝国,影响巨大,人称四世三公。杨震的后裔,除少部分留居华阴外,多半于汉末迁居于今洛阳和灵宝一代,成为当时最显赫的世家大族。

后世杨姓多宗弘农,有“天下杨氏出弘农”之说。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记载,唐代先后有杨姓宰相11人,虽然来自四个不同的家族,但他们均出自弘农杨氏。另外,隋朝开国皇帝杨坚、四大美女之一的杨玉环等也是弘农杨氏的后裔。

杨氏盛于弘农,而弘农杨氏的兴旺又与杨姓的播迁密不可分。

晋顷公时,杨食我因与大夫祁盈同为一党,从而得罪了晋顷公,之后便被卷入了一场血雨腥风的政治纷争中,晋顷公在诛杀祁盈的同时,就扬言要“并灭羊舌氏”。旋即,杨食我被杀害,其子孙惧怕被杀,便带杨氏族人七八百人,急急忙忙逃离杨国,向南渡过黄河,逃进了华山仙谷。

谁知这一逃,就经历了数百年。也正是这一逃奠定了杨氏从华山仙谷到弘农望族的辉煌。

杨姓是一支顽强坚毅、忠义刚烈、奋发有为的族系。逃进华山仙谷的杨氏后裔,历经几百年的艰苦奋斗,逐渐走出了深山,遍布在渭水、汉水两岸,到汉时已经是人丁兴旺,雄才辈出。

汉初时,弘农人杨喜追随刘邦,在围攻歼灭项羽中立功受封为赤泉侯,之后其子、孙继承爵位。汉昭帝时弘农人杨敞被封为安平侯,子杨忠继其爵,另一子杨恽被封为平通侯。至西汉末,杨敞之曾孙杨宝精通儒术,名声扬于朝野。尤其杨宝之子、一代大儒、旷世廉吏杨震的出现,奠定了弘农杨氏彪炳史册的不朽地位。

始设于西汉元鼎四年的弘农(今河南灵宝市豫灵镇)郡,下辖新安、弘农等11个县,东汉时稍有调整,地域基本相当于现在河南、陕西交界的灵宝、卢氏、华阴等十几个县市。

此外,弘农杨氏的播迁也有和其他姓氏的播迁一样的途径,比如:仕宦、戍守、战争、灾害、动乱、商贸等。

历史上,因任地方官吏驻守当地而得以繁衍发展的杨姓,杨再思比较典型。杨再思也是弘农杨氏后裔,他的先祖迁至淮南。唐末时杨再思任诚州(今湖南靖县)刺史,他的10个儿子及后代皆为当地居民首领,由于处事公道,在当地有很高的威信。由于诚州地处湘黔川交界的多民族杂居区,至今除当地汉族杨姓称杨再思为杨姓始祖外,还有当地壮、苗、瑶、彝等12个民族的杨姓,也都尊认杨再思为自己的始祖。

而赫赫有名的杨家将后裔,则是戍守而播迁的典型。北宋杨家将的祖籍在麟州(今陕西神木),杨业的父亲杨新信、兄长杨重训先后为麟州刺史,世居当地。杨业少时就被父亲派到北汉都成太原作联络,在那里生活了30多年,许多人竟认为其原籍是太原。

隋唐之后,杨氏逐步向闽、粤、台及海外播迁。当时,陈政、陈元光父子奉旨率府兵3600人,将校123人,到岭南平乱,其中有杨永、杨珍府兵校尉随往,平乱后就屯垦开发漳州。据考证,这次入闽将士和家眷计8000余人,涉及84个族姓。唐末,又有杨衡、杨盈等杨氏人物随闽王王审知入闽。明末又有随郑成功迁入台湾杨氏,之后闽、台杨氏又走向海外,远播全球。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