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胸针,我奶奶的嫁妆

2015年08月08日 | 阅读:1206次 | 来源:沈阳晚报 | 关键词: 修氏

说来惭愧,被人问及时,我才发现自己竟然不知道奶奶的名字。小时候听邻居称她“于修氏”,我曾一度以为那就是奶奶的名字。后来,知道奶奶姓“修”时,我也没追问过奶奶的全名。估计在所有孙儿辈心里,奶奶的名字就是“奶奶”,这是奶奶最亲切最慈爱的名字。

上世纪20年代,奶奶在山东老家掖县出生。在那个依然崇尚“裹小脚嫁得好”的落后年代,奶奶也受过缠足之痛。20岁时,奶奶出嫁。虽然家里不富裕,但是作为家里唯一的女儿,她得到了足以令同龄姐妹羡慕不已的嫁妆——一套首饰。其实所谓的一套,也只有一对桃心银戒指和一枚银质胸针。说来奇怪,奶奶家不是大户世家,也非书香门第,当时太奶为啥选择胸针这么高雅文艺的物件给奶奶当嫁妆,已经没人能说清了。不过,我想佩戴着宝石镶嵌、银穗迎风飘逸的凤凰胸针出嫁的奶奶一定惊艳众人。

“小脚”并没有给奶奶带来好运,因为干不了农活,她嫁过来后,家里相当于少了一个劳动力。上世纪50年代初,爷爷带着奶奶离开山东,开始在沈阳谋生计。

奶奶说,离开家乡的时候,除了随身的衣物,他们只带了两样东西,一是奶奶的嫁妆,另一件是山东人家必备的面食模子。在我的记忆里,每逢过年过节,奶奶都会给大伙炸面鱼。面鱼软软咸咸,我并不喜欢那味道。那或桃子形状、或金鱼图样的面点,却成了我儿时最熟悉的“玩具”。奶奶做面鱼的习惯保持到80多岁,直到模子被姑姑的同事借去弄丢,才被迫中断。现在90岁高龄的奶奶还时常嘀咕,“模子要是在,今年我还给你们做面鱼。”

奶奶脚小,买鞋就成了难事。前些年,中山公园附近早市上还有专卖小脚布鞋的摊子,现在已经找不到了。奶奶不会做鞋,却因为买不到鞋,练就了一番改鞋的手艺——把新买的布鞋鞋面剖开,垫上帆布棉布将表面垫高,再用绣花针缝死并绣上花样,改良后的小脚布鞋便诞生了。改良后的布鞋虽然耐看结实,但是制作过程太费精力。现在,每逢有家人到北京出差,都会留意老城区的布鞋店,看看里面有没有适合奶奶穿的鞋。

奶奶的一对桃心银戒指,给了两个儿媳妇,也就是我妈妈和婶婶,银质的胸针给了我。胸针上本来有三块宝石,现在丢了一块,也闹不清是什么时候掉落的了。爸爸妈妈说,我两三岁时爱臭美,天天都嚷着带胸针,然后听风吹动银穗的声音。那时,大人们常问:“你会数数吗?”我就使劲地点头。他们问:“这有几个穗啊?”我就认真地从一数到七。如此说来,这胸针可以算是我幼时的数学启蒙教具了。

于畅 口述

沈阳晚报、沈阳网记者 姜渌波 采写

作者: 于畅 责任编辑:姜渌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