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襄城之(三十二)辛氏家族 源远流长根基深厚

2013年05月17日 | 阅读:1086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辛氏家族 源远流长根基深厚

移居襄城 人才辈出邑地增光

 

        在襄城,有一辛姓家族,可谓是源远流长。说它源远,是因为其先祖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夏朝。夏朝的开国者夏王启,分封其一个儿子到莘地(今山东莘县)建立诸侯国。这个被分封莘地的儿子,遂以封地的地名为氏,称为有莘氏。古代莘辛通用,故也称有辛氏。所繁衍的子孙后代,便以辛为姓。所以说,辛氏家族的历史和夏王朝一样悠久了。

        在辛氏的家族史,最有名气的一个人物应该是三国时期的颍乡侯辛毗了。辛毗是颍川阳翟(今禹州)人,最早跟随袁绍。曹操攻下邺城后,官拜辛毗为议郎,后任丞相长史。曹丕登基建立魏国后,辛毗为侍中。魏明帝时,封辛毗为颍乡侯。诸葛亮和司马懿对阵渭南时,辛毗为司马懿的大将军军师。去世后被谥为肃侯。

        辛毗之后,其后裔的一支迁徙到今河北真定(正定)曲阳一带。元朝末年,天下烽火四起,为躲避战乱,辛氏家族中一个叫辛仲良的人,从家乡南下,一路辗转来到襄城县时,始在汝河以南,灵武山以北的一个荒僻之地,搭盖茅屋,定居下来。这辛仲良就是迁入襄城县的辛姓始祖了。

        辛仲良生子辛友敬,辛友敬有两个儿子,长子辛达。辛达有四个儿子。

        辛达的四个儿子逐渐长成人时,明朝已经到了明成祖朱棣执政时期。辛达的四个儿子也非常争气,先后或是通过科举考试,或是通过封赠的形式,都博取了一个功名。

        长子辛泰被封赠为礼部郎中,这是一个带有荣誉称号性质的虚衔。并且也是因为后代子孙显贵后而被封赠的。

        次子辛豫一生在襄城读书耕田,救急济困,慷慨疏财,在邻里间,有很高的威望和很好的口碑。襄城衙署有一个姓米的官吏,因触犯国家的律条,被流放到岭南(今广东省南部)。因仰慕辛豫的道德品行,临行前,把自己多年的积蓄拜托辛豫代为管理,反而没有来得及告诉老家的人。后来,米姓官吏客死在流放之地。辛豫得知消息后,多方打听到米姓官吏家人的住地,把代为保管的财物如数奉还,而米姓家人尚一无所知。此事传开后,人们纷纷称颂辛豫人品的高洁。全县推举乡饮正宾,大家一致推选辛豫担任此职。

        乡饮酒是贯穿于整个古代社会的一种地方政府实施的重要官方礼仪活动。完善于宋代,盛行于明清。表面看是一种简单的餐饮宴请活动,但却是一套有着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程序,目的是宣扬为臣尽忠、为子尽孝、兄弟相亲、邻里和睦、朋友有信、长幼有序的道德伦理规范的严谨而隆重的活动。

        乡饮酒一般在一年的孟春望日(正月十五)孟冬朔日(十月初一),举行两次,地点在学宫的明伦堂。举行乡饮酒时,地方正印官员(知府、知州、知县),要代表朝廷率领僚属宴请众宾。被邀请的众宾客必须是当地身家清白,齿德具尊的耆老乡绅。但即使如此,众宾又分为多个等级:第一是大宾或称为正宾,必须是退休在家的官员,而且是德高望重者,正宾是要和地方官一同主持乡饮酒的仪程的。第二是僎宾,是年龄最高而有德者。第三是介宾,是年龄较高而有德者。这三等一般均统称为乡饮宾。乡饮宾的筛选,首先由地方管理文教的儒学官员进行考选、推荐,经地方长官进行三代政审等考核批准后,上报省督核准。参加乡饮酒后,地方官员还要赠送牌匾以示荣耀。

        辛豫能够入选襄城乡饮酒的正宾席位,可见襄城官绅民众对他的爱戴,也是辛家在地方上莫大的荣誉。辛豫寿高九旬以上,而神气不减当年。后来被朝廷赠封为承德郎、户部主事。

        辛鼎是辛达的第三个儿子,出生于明洪武辛未年(公元1391年),卒于正统丁巳年(公元1437年),享年四十七年。辛鼎对《诗经》有独到的研究,在参加五经中的“葩经”(《诗经》)考试而中榜,被朝廷委派到高邮州(今江苏省高邮市)担任儒学训导。不久,又擢升为元城(今河北大名县)教谕。辛鼎终生执教授职业,很讲究师道尊严,对于荒殆学业者,常常声色严厉地给以训诫和呵斥,所以门下的生徒,很多都学有所成。

        辛谦是辛达的第四个儿子,也是最小的一个儿子。辛谦在县学肄业后,便不再去参加科举考试,在家中侍奉父母,朝夕问安,无丝毫倦怠意。其母张老夫人享年八十四岁,寿终正寢。辛谦只有一个儿子辛访,他对儿子的教育非常严格。辛访刚能蹒跚学步时,就教授儿子读书识字。辛访稍稍长大后,又送入私塾中就学。再后来,送辛访进入县学中学习。当时,执掌县学的儒学教谕是姑苏(今江苏苏州)人顾昌。顾先生学识渊博,教学有方。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到襄城县任职,弟子门生多学有所成。在当时襄城的学堂中,有两个天资聪颖又勤奋好学的学生,一个是辛访,一个是李敏。这两个学生在顾先生的教育下,都成为明朝中期的国家栋梁。儿子辛访学成为官后,辛谦因为儿子的缘故,被朝廷赠封为文林郎,监察御史。辛谦对浩荡的皇恩感激不尽,同时又怵然自惕。他几次给儿子写信,要求辛访务必要报效国家,保持自己和家族的操守和名节。自己在家乡为人平和,谨守法度,读书耕耘。闲暇时,与二三好友遨游于山水林壑间。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病逝于襄城宅第中,享年六十九年。

        辛访,字咨道,他幼年苦读,日积月累,学业功底深厚,尤其对于《诗经》的造诣很深。明朝英宗朱祁镇的正统丁卯年,也就是正统十二年(公元1447年),在河南省组织的乡试中,在《诗经》科的考试中,名列举人之榜。五年之后的代宗朱祁钰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在中央政府组织的会试中,辛访又一考中进士及第。

        明代的科举考试有一个特点,就是士子考中进士后,并不立即授予官职,而是被派遣到六部九卿等衙门实习政事,被称为观政。目的是让这些初入仕途的进士们明达政体,扩充见闻,砥炼经验,使他们能尽快熟悉政事,这是明代特有的进士观政制度。

        辛访中进士后,被派往吏部观政,被称为“吏部办事进士”,和今天的实习生的身份相似。不久,都察院各道御史缺额,代宗皇帝下诏,从吏部观政进士中遴选德才皆优者,增补为监察御史。当时的吏部尚书是广昌县(今江西广昌县)人何文渊,何文渊为人廉洁耿直。对辛访的学识和才干很是欣赏,他在遴选奏疏上写道:补御史人选,没有超过辛进士者。朝廷遂诏任辛访为都察院广东道监察御史。

        这个时期,明朝的西北部边境形势异常紧张。两年前的公元1449年,西北部的蒙古族瓦刺部落的首领也先向明朝发动进攻,明英宗朱祁镇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御驾亲征,在土木堡被瓦刺大军包围,明朝五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皇帝朱祁镇也成了也先的俘虏。在这种情况下,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接替哥哥做了皇帝,改年号为景泰,遥尊哥哥为太上皇。同时,加强西北部边境地区的军事力量,抵御瓦刺部落的进攻。

        为了鼓舞这些边防部队的士气。代宗朱祁钰不断派出钦差,到西北边疆地区犒劳戌边将士。因明朝军队和瓦刺军队不断有战事出现,一些钦差怕也落了个俘虏的下场,不敢到边防将士的营地去,而是让戌边将领远远把犒劳物品接到营地去。这样,不但达不到代皇帝赏赐、激励将士斗志的目的,还会让一些有贪心的将领,从中剋扣侵吞财物。

        辛访出任都察院广东道御史不久,就领了代皇帝慰劳边防将士的钦差任务。辛访带领一干人等,昼行夜宿,走了十几天的路程,亲自来到延绥、榆林等边关重镇的军营之中,召集所有边防将士,当面宣读代宗皇帝的圣旨和皇帝怜悯将士辛劳的意思,并公开宣布朝廷赏赐将士银两的数目,亲自为在场的将士一一颁赏。众将士感激不尽,山呼皇帝万岁,甚止有感动得涕泪交流者。

        数年后,辛访母亲病逝,辛访按照礼制,辞官回襄城老家,办理母亲的丧事,并为母亲守丧三年。守丧期满后,辛访被改派到南京都察院任四川道监察御史。

        明朝的官府设置与历朝历代都不一样。最早,朱元璋建都南京,后来朱棣以燕王的藩王身份,以“清君侧”的“靖君难”名义,杀进南京,夺走了侄子朱允炆的帝位。做了皇帝后不久,朱棣把都城迁到自己做燕王时的封地——北京。把南京称为“留都”。最早把北京称为“行在”——即皇帝的行营所在。南京地区称为“南直隶”,北京地区称为“北直隶”。在南京仍旧保留了六部和都察院一套班子,在北京重新建立起了六部和都察院另一套班子。最早北京的各机构前面冠以“行在”二字。后来干脆取消了行在。虽然南京北京的两套班子及各位官员的名称、品级、俸禄都是相同的。实质上,南京的机构和官吏的作用似乎是轻了点,有些“清闲”官员的性质。

        虽然被改派到了南京,辛访也并没有消极的思想和情绪,仍然忠于职守。明英宗朱祁镇复辟后的天顺己卯年(公元1459年),朝廷举行会考,招揽天下英才。南京负责南方几个省份的会试。翰林院某翰林官为南京主考官,他的一位亲属也参加了考试。翰林官私下想对这位考生进行照应。其它参加会试的官员,没有人提出质疑。辛访也以监督者的身份参加了会试,他发现异常情况后,对这位翰林官严厉说:大比会试,是为国家选拔天下贤才,你作为主考官,难道能挟带私情,来扰乱国家考试的法度吗?说得这位主考官面红耳赤,只得收敛了自己的行为。

        不久,朝廷升迁辛访做了浙江按察使司佥事。相关部门按照官场惯例,将一切公私物品都置办齐备,送到辛访的办公地点,被辛访严辞拒绝。

        辛访巡视到浙江金华。金华在南宋初期出了几位理学大家。首先是吕祖谦,是当时名噪一时的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是理学金华学派的奠基人,并开了南宋浙东学派之先声。吕祖谦在金华县兴办丽泽书院,研讨学问,讲课授徒。稍后,金华县又产生了“北山四先生”:何基、王柏、金履祥、许谦。这四人以何基为首,力辞朝廷的征召,主讲于丽泽书院,后来隐居于金华北山盘溪岸边,潜心研究理学,为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辛访巡视金华时,距离这几位先贤的生存年代已过了二百多年,不仅丽泽书院破败不堪,而且这几位先贤也几乎被人遗忘。辛访一方面和地方官吏共同修葺了丽泽书院,为吕祖谦重新塑造偶像,并且在丽泽书院亲自授课讲学。同时,奏请朝廷,新建了乡贤祠,为何基、王柏、金履祥、许谦“北山四先生”塑像,一年四季祭祀,以激励学者,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浙江桐庐县有一豪族大姓,和朝中权贵连姻,在家乡仗势欺人,怙恶不悛。地方官吏畏惧权势,虽不断有百姓到官府诉讼,竟然没有人敢穷治其罪。辛访到任后,排除各种阻挠和障碍,将罪犯收捕归案,依据法律惩治了罪犯。辛访平时身材瘦小,面容清癯,不善言谈,给人以木讷的感觉。可是在审案时,却能依据法律,侃侃而谈,口若悬河,有万夫不能阻挡之气概。

        再后来,辛访又升迁做了福建按察使司副使。福建临海,是和外商往来的重要埠口。有一些权贵之家,往往私造舰船,违犯国家法令,出海和外国人做走私生意。朝廷虽严令禁止,但在巨额的商业利润面前,一些胆大妄为者,仍置国家的法令于不顾,铤而走险,我行我素。辛访到任不久,刚好朝廷下令让辛访巡视海道,纠查走私者。当地有一富商,私自制造了一艘大吨位的舰船,时常漂洋过海和外国商人在海上做交易,用获得的巨额利润中的一部分,贿赂当地主管官员,作为保护伞,地方官员竟无人过问此事。时间久了,这位富商的贪心和胆量也陡增了许多,竟然怂恿家中恶仆,刺杀和其做同样生意的竟争者。辛访到任福建后,接手的首宗案件就是此案。他派部属首先缉捕了这位富商,没收了富商的舰船,并穷追接受富商贿赂、为其提供保护的地方官员。有人劝谏辛访,只可治富商之罪,不可株连过多,并以官场险恶相恫吓。辛访慷慨陈词:我宁可执法而死,绝不忍心以卖法而苟活于世。将一干违法人员一并治罪。

        辛访在担任福建按察副使期间。他的父亲辛谦去世。辛访向朝廷告假,回家乡襄城为父亲守丧。从福州回襄城,要经过福建省延平(今福建南平市延平区)。当时的延平太守和辛访是同年进士,知道辛访一生廉洁清贫,便准备了厚重的礼金,欲以丧礼的形式赠给辛访,以助其父之丧。辛访提前了解到这个情况后,自称有病,且急于奔父丧,不能上岸会友。卧于舟中避而不见,并让船夫立即摇船启程。

        回到家中后,辛访亲自为父亲打坟添土,种植松树柏树。有亲朋好友前来帮忙,辛访婉言拒绝,他说:身为人子,应当自尽其力。之后不久,辛访因身心俱毁,病逝于襄城家中,享年只有四十八岁。

        辛访生子四人,长子辛耕、次子辛耒、三子辛瀌、四子辛溉。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