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周忠泰先生切磋“冼氏初探”
通过宗亲兄弟的传达,看到周先生在一月网上的“冼氏初探”,激发起我缅怀始祖、祖辈的思绪,引起我学习历史的兴趣。但本人对“历史学”、“牒谱学”和“辨证论”等十分肤浅,因此愿甘当学生,借助《岭南冼氏宗谱》(下称《宗谱》)和学者、编者等的“文章”、“记述”及“初探”为课本,向史学家和老师们学习,与周先生一同切磋,以能深度认识和提高水平。恳请批评指导。
一、沈汭和赵佗
1、冼氏太始祖名叫沈汭,战国末期燕国人,祖籍上谷郡东垣县沈家集(秦称东垣,汉改真定,宋、金为真定府治,今为河北省正定县南),自幼父母双亡。童年遇战乱,寄居外祖父赵怀德家,赵怀德有个堂侄赵佗与汭年纪相近,两人十分友好,是莫逆之交。汭生于公元前248年,卒于公元前155年,享年91岁。佗生于公元前240年,卒于公元前137年,享年103岁。汭比佗长8岁,两人是堂老表,汭是堂表兄。
沈汭长大后,成了文韬武略兼备的爱国志士。秦朝统一中国后,因荆轲剌秦皇事件受到牵连,朝迁要追捕沈汭归案。公元前213年,赵佗接到新任南海郡龙川县令的诏令,沈汭要求与赵佗同行到岭南,但是为了不影响赵佗上任和减少追捕的风险,汭自愿改姓,将“沈”字加减笔划后,改成“冼”字。这样沈汭就成了冼汭。冼汭随赵佗入粤来到南雄珠玑巷定居,在赵佗为王时,一直是其座上宾。
冼姓起源于秦末,到了东晋时才出现翔实的记载。(见嘉庆六年《岭南冼氏开发·岭南宗图》第三页及二00二年五月二十四日《广州日报》标题“石牌先人曾是南越王座上宾”,副题“《石牌村志》即将出版,记载冼氏太始祖鲜为人知的故事”。
2、民国五十二年十二月星期二“香港版”《正义日报》冼江著《小孟尝沈汭小传、流亡岭南为冼氏开族》。文章以故事形式,详细介绍沈汭随赵佗大军入粤的经过。
3、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十五日,居港爱民同胞沈耀雄撰《道村沈氏族谱碑记》:前段略······
沈汭(音锐),字扩子,在秦始皇执政年乃黄河流域直棣上谷郡东垣县人(今河北省正定县)。该地于统一前为沈国,冼氏为沈国之后裔,故以国为姓。沈汭文韬武略,仗义疏财,喜结天下有识之士,乐于维护乡里大众之利益。事因与荆轲剌秦皇之事有关,备受株连,遭朝廷通缉,因而举家儿孙一族改为冼姓及别姓,取陆路步行,向南迁移避祸。中途有四散失落,故有冼、沈、莫、叶同亲之渊源。
4、冼氏之先,源出于沈子国,亦周之苗裔。在秦居真定郡,有名汭者,以侠名义闻,为仇家所持,因秦法严,改今姓。始皇三十三年遣赵佗将谪卒五十万戍五岭,汭与佗同里,且有旧,往投其帐,遂家焉。是为冼氏入粤之先。(见《宗谱·氏族源流》卷一)
5、各传详下《备征谱》及“世本”书后。又同时有冼氏妇人为佗所信重。赵佗王粤时,诸吕篡汉,妇人有冼氏者劝佗勿附诸吕,佗从之。事载《岭外鸿书》。据康熙“世本”,详《备征谱》:冼氏妇人不知为汭何人?既为佗所信重。传称汭与佗有旧,不为无据。(见《宗谱·氏族源流》卷一)
6、太始祖汭祖孙三代,是南越王的座上宾,得力干将。为巩固和壮大赵氏王国,出谋划策;为抗衡汉朝、抵御诸吕,英勇善战,前仆后继。二世太祖孟程,初任长沙界守御,后擢为南海水军副都总,公宽毅持大度,军士怀之,卒于官,立下了不朽战功。三世太祖好谋,号奉朝,少有大志。汉高帝十二年(公元前206年),为南越佗横浦令。孝惠帝七年(公元前194年)转为宿卫都尉。高祖崩,佗自尊号“南越武帝”,发兵攻长沙,高(吕)后遣将军虑候灶击佗,佗命谋祖领兵二万御之。未及战,而汉兵不服水土,疲不能逾岭,遂退。部曲欲追之,谋阻止。曰不追之策,然后向佗禀报。佗称赞谋有奇见,即擢拜为龙骠大将军。仅案别谱作三世太祖传中议事与《史记》符,官职亦合。
我先人已与真定之尉共守兹土,显然有汭祖在。(见《宗谱·世本》卷七)
7、洗氏,高州保宁人,身长七尺,多智谋,有三人之力。两乳长七尺余,或冒然运行,两乳搭在肩上。秦末五岭丧乱,洗氏点集兵丁,团护乡里,蛮夷酋长不敢侵轶。及赵佗称王,遍霸岭南,洗氏乃赍军装物用二百担入觐,赵佗大慰悦,与之言政及论兵法,智辨纵横,佗竟不能折。佗委其治高凉,恩威振物,邻郡赖之。今南道多洗姓,多其枝流也。(见唐代刘恂《岭南录异》)
冼氏在天下为稀姓,在广东为巨族。秦末五岭扰乱,保宁冼氏集兵保境,蛮不敢侵。及赵佗称王,冼赍军入见佗,与佗时事,及兵法智办,纵横莫能折。乃以治高凉,恩威振物,邻郡赖之。(见《粤中见闻》)事载《广东通志》······故未有岭南,先有冼姓。其字形从冰,于声从先上声。得姓求万本,不可考。(见《宗谱·冼字考》)
8、二00四年十一月,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岭南文库编辑委员会合编“岭南文化知识书系”由钟万全著的《巾帼英雄冼夫人》第5—6页记述:“秦始皇进军统一岭南。岭南之地土著居民称为‘百越人,又以所居地域分称为‘山越’、‘欧越’、‘骆越’。戍军中有个河北真定人沈汭,是沈子国的后代,和秦军统领官是同乡。沈汭被高凉部落的女首领招为夫婿,生儿肓女,发展男系氏族,以岭南地域最先取姓为‘先’字,加沈汭的姓名‘氵’旁取姓洗,沈汭的儿子取名齐(注:可作参考。《宗谱》仅有孟程,是否别字?或号?),从此世称洗氏。沈汭和他的夫人洗氏往见赵佗,相谈甚欢,赵佗遂命洗氏世守高凉。经秦以至晋,冼氏未留世系记载。洗姓人相传:‘沈改洗,原因莫问’。”
《宗谱》卷七对此记述:“由沈改冼本无明文,而汭祖故事载在《初谱》文。既雅驯核,与当日《史志》并相合。”
周先生认为:“钟万全先生把冼夫人看作沈汭之妻,但欠妥。”“没有以丈夫之姓作妻子之姓之风格。”“二人并非相识,也非上下级之间之关系。”“此说未见别的文献有记载。”“道光《广东通志》的编者认为此段记事‘语既荒诞,事别无证。”
(1)《宗谱》对此有论断:“仅案邹征君学计,一得秦以六尺为步,亦以孟子尺度相符。至玉寰宇记‘乳长七尺当身子之讹’。”(见《宗谱》卷七第六页)
(2)推考,或许此“冼妇人”是冼汭之妹?但肯定不是冼英,因为“冼妇人”是西汉初期的,而冼英是南朝的,两人相隔几百年。
(3)钟万全先生所提“沈汭和他的夫人洗氏往见南越王赵佗”不无道理。公元前213年沈汭34岁,是否偕妻入粤(注:《宗谱》无载太祖婆姓氏),是否有纳妾或续弦?均无从考究。但肯定那“冼夫人”是汭祖的近身人、女中豪杰,为佗所器重之能人也!
(4)有《宗谱》、《岭南录异》和《粤中见闻》等记述,我认为可作补充“未见别的文献”。
二、冼氏源流
1、 其先真定人,随赵佗入粤,因其方言,以为姓氏。(见《宗谱·冼字考》卷一)
2、 我族世次岭南,其受始自秦始,其世次可考。而各族之所以共宗者,自晋忠义公始,世谱流传相沿已久。(见《宗谱·序例》卷)
3、 总之,姓得自祖。我姓在粤垂二千载,各房祠额、墓碑班班可考,为子孙者不敢妄议。(见《宗谱·冼字考》卷一)
4、 公元前155年,太始祖冼汭逝世后,(推考)至公元前111年,这40多年来,我氏三世太祖好谋及其子孙,仍为赵佗、赵睐(胡)、赵婴齐、赵兴和赵建德等五代南越王朝勤王护国。自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发兵灭了最后一代南越王国以后,这几百年间,冼姓为避“仇”、避乱,不得以隐姓埋名(注:也可能未出闻人,或世系失考)。直至过了559年之后,到东晋安帝三年(404年),一世祖冼劲为国牺牲。这五百多年的漫长岁月,“失考”也好,“空白”也好,我族没有杜撰这段“历史”。这是冼姓尊重事实的风格!
5、冼氏前十世世系(迁居地、任职和生平): 晋赠始兴太守曲江县候,始祖冼讳劲,谥忠义,崇祀乡贤文刚公配文氏夫人(见“忠义传”,载《广东通志》和《广州府志》)。生子承烈。 二世承烈祖,谥忠义文刚公子。生子楚艾。 三世楚艾祖,忠义公孙,承烈祖子。生平勤俭自守,有士君子风。生二子:长文幹,次文枢。四世文幹祖,楚艾祖长子。隐居教授,明心性之学,吟咏自适,与东藩刘公相为莫逆。生二子:长企豪,次企贤。四世文枢祖,楚艾祖次子。广州茂才。生平淡泊,自甘绩学,能文兼娴韬略,矜尚气节,皎然独立,世不苟取,与时事多之。生子企及。 五世企豪祖,文幹祖长子。生子本立,由广州迁居高州。五世企贤祖,文幹祖次子。生三子:长本琮,次本琦,三本璜。 五世企及祖,文枢祖子。梁普通四年(525年),南越潮阳等处盗贼横行,祖奉文檄劝之,不复者捕之,数郡悉赖以安。参将邬国藩表,为南越澳门守备。企豪后: 六世本立祖,企豪祖子。生二子:长德安,次德仁。 七世德安祖,本立祖长子。迁居高州。 七世德仁祖,本立祖次子。迁居电白。 企贤后: 六世本琮祖,企贤祖长子。六世本琦祖,企贤祖次子。 六世本璜祖,企贤祖三子。兄弟三人随父徒居琼南文昌,为冼姓开族之祖。 按七世以后,多有迁居别府、州、县者,其世系当各自详志。兹之所载一脉相承,原原本本悉乃其旧。至时地相隔不可考,据则姑从其略补辑之,任且俟将来。企及后: 六世本宗祖,企及祖长子。广州茂才。生有异质,嗜学不倦,六经百氏悉探其精微,暇则集宾朋雅歌投壶,以为乐。生三子:长士鉴,次士雄,三士毅。 六世本务祖,企及祖次子。通仕郎。生而岐嶷,器宇沉,风格孤骞,昂然如鸡群鹤立,见者异之。生三子:长士忠,次士信,三士敬。七世士鉴祖,本宗祖长子。贡生。性凝重,刻苦专笃,虽执匕,据枕不废,诵习思力久。该宏博伊洛大儒注之说,无不条分而缕析焉。生三子:长文元,次卓元,三志元。 七世士雄祖,本宗祖次子。生二子:长惠元,次子元。七世士毅祖,本宗祖三子。无嗣。 七世士忠祖,本务祖长子。生子恒元。 七世士信祖,本务祖次子。无嗣。 七世士敬祖,本务三子。 八世文元祖,士鉴祖长子。生三子:长汝明,次汝为,三汝翼。八世卓元祖,士鉴祖次子。生子汝能。 八世志元祖,士鉴祖三子。无嗣。 八世惠元祖,士雄祖长子。生二子:长汝贤,次汝才。 八世子元祖,士雄祖次子。生子汝德。 八世恒元祖,士忠祖子。生二子:长汝仁,次汝恕。九世汝明祖,文元祖长子。生子作舟。 九世汝为祖,文元祖次子。徒居保昌。 九世汝翼祖,文元祖三子。生二子:长作辑,次作梅。 九世汝能祖,卓元祖子。迁居英州。 九世汝贤祖,惠元祖长子。迁居高州吴川。九世汝才祖,惠元祖次子。 九世汝德祖,子元祖子。增生。授徒讲学,循循善诱,信从者众,教人履庭跻级,有条不紊,为文奇而不肆,感时触物,发为歌咏,婉切凄壮,人咸诵之。与兄汝能居英州。九世汝仁祖,恒元祖长子。无嗣。 九世汝恕祖,恒元祖次子。迁居南安。 十世作舟祖,汝明祖子。官卫。守府习戎事,有胆略,起自行伍,弭盗保民。闾井义安,欢声载道,黄童白叟,咸尸视之。生三子:长良英,次良才,三良士。十世作楫祖,汝翼祖长子。与从叔汝恕迁居南安。 十世作梅祖,汝翼祖次子。与兄作楫同往南安,遂家焉。 十一世祖至二十九世祖,在此略。(详见《宗谱·宗支谱·世纪》卷一之三第四至第十三页) 本族二十八房皆由忠义公一本而分,历年既久······。兹自鼻祖而下,按其世次,递至各房始迁之祖,原原本本,如丝联珠贯,有条不紊。凡我子孙观《宗图》,考《世纪》,报本追远之意,与敦宗睦族之情,应有油然而生者矣。
三、沈劲与冼劲
1、晋朝有“北沈劲”和“南冼劲”两“劲”之分。“在《晋史》原有沈劲者,以其父充死于逆乱,及燕陷洛阳而尽节,尽节于晋哀之世;死于卢循之冼劲,尽忠于晋安之朝。不可以混而一之也。”“晋《忠义传》有冼劲,南海人。”(见《宗谱·世本》卷七)
2、冼劲本武帅,世为部曲。至劲读书尚节操。晋安帝时为广州中兵参军。元兴三年冬十月,孙恩余党卢循攻城,劲帅扬威兵五百人出战,城陷与剌史吴隐之俱被执。劲帅神气自若,循欲释而用之。劲叱曰:“贼乃欲凌国耶!”遂遇害。义熙中,朝迁新定,未暇征讨,以循为广州剌史。刘裕与循书,令遣隐之还。隐之上其事,诏赠劲为始兴太守曲江县侯,谥曰:“忠义”。自此冼姓成为望族。(见《宗谱·外记》卷七第三页)
3、《广州人物传》又实有冼劲,乃晋末人云。冼劲南海人,家本武帅。至劲读书尚节操,为广州中兵参军。卢循攻广州,劲出战,城陷,为循所执。叱曰:“贼乃奴欲国土耶!”遂遇害。剌史吴隐之上其事,义熙中追赠始兴太守、曲江县侯、谥忠义。此可作始祖。(见《宗谱·外记》卷七第七页) 4、“本郡乡贤公位列第七”、“本邑忠孝祠公位列第一”、“仅按《大清一统志》广东人物公名第一。”(见《宗谱》卷二之二)
5、冼氏为岭南著姓,自忠义侯以忠义烈传于晋,文德武功,彪炳史册姐豆乡贤。生其后者,头角峥嵘,光显于也。分支派衍大于宋,而盛于明,科甲蝉联,代有闻人。(见《宗谱·碑记》卷二之三) 6、因谓冼氏原出于沈,盖字形之小变也。且谓忠义冼公亦以其父沈凯受封于冼,遂从而易姓焉。(见《宗谱·备征谱·世本》卷七第四页) 四、“忠义”和“曲江”,冼氏英贤辈出头可断,血可流,忠孝两全不能移。宁站着死,不跪着生!这就是冼姓的硬骨头性格!历史上有始祖冼劲的英雄气慨,是全冼姓的光荣和骄傲!这种坚贞不屈的精神,将永远流传下去。冼劲(404年)之后,过了一千零四十五年,即公元1449年,明正统已巳年,黄肖养作乱围广州,别股攻佛山。佛山练园房灏通(冼宝幹之六世祖)与石梁村梁广等二十二名义士集乡兵捍御有功,布政司揭稽上其事,朝廷下诏书:封佛山镇祖庙为“灵应祠”;敕封梁广、冼灏通、冼胜禄(佛山镇白堪房七世祖)和冼光鉴(佛山镇东头房六世祖)等二十二名义士为“忠义官”。明嘉靖三十年(1553)癸丑八月立“纪念碑”在佛山祖庙灵应祠西庑。(载《南海县志》、《佛山乡志》) “忠义乡”,清末、民初和解放初,仍是佛山镇著名的一个乡。现在,佛山大市禅城区东部还保留着一条“忠义路”,明、清时期佛山古八景之一“东林拥翠”,就在这路段附近。“东林拥翠”是东头房明平乐太守(八世祖)冼效的“觞咏地”,清末时,平乐知府冼效手书“东头”二字石刻尚存。很久以前,忠义路内有一个民间“忠义”醒狮社。现在,乡市民间有喜庆活动也常参与,是否为纪念明朝“受封忠义”,而沿袭至今?
冼姓历来以“忠义”为荣,以“曲江”为耀。一千多年来,冼氏各房后裔在定居地,按历史传统,以“忠义”、“曲江”来命名街巷,里弄。举例一,如:佛山市南海区罗村镇的西便村和南便村(南海冼氏西隆房驻地),有:“忠义里”和“曲江巷”,现还保留着。
冼姓为纪念“忠义公”冼劲的丰功伟绩,继承其德行。逢年过节、喜庆大事,都以“曲江世泽,南海家声”、“曲江绵世泽,忠义振家声”等大红对联,张贴在“冼氏大宗祠”门前。
东晋冼劲以后,英贤辈出,历代祖先功名成就。他们在各朝参加乡试、科举,有中举人,中进士者,受朝廷重用。他们为官清廉,为黎民百姓办实事,效忠朝廷,有功者及其三代受当朝皇帝誥封、敕封、特封、特授和晋赠等。列举他们在各朝任职,受褒奖的如下:宋朝:顺德碧江房始迁祖一龙,历官朝议大夫、兵部尚书;南海西江房(几代为官)一世玉美,任国子监助教。二世貊音,奉直大夫。三世国英,朝议大夫。四世文溪,贵为郡马,为宋理宗(宋太祖赵匡胤的九世孙懿王德昭之后)之妹夫。南海大桐房始祖樵南,奉直大夫。番禺大洲房始祖庆云,宋迪功郎、岗州宣尉使,曾率族众参与宋末(1278年7月至1279年2月),在新会崖山的护帝(昙)抗元战争。 明朝:顺德大罗房四世祖讳光,字汝实,号罗江,绰号“冼灯笼”。弘治九年(1496)中进士,为官前后二十年,以善断冤案,见义勇为著称。明朝中期,江西安仁县一带老百姓,广泛流传一首歌谣“既冤讼,有冼灯笼;讼无滞屈,有冼三日。”赞扬一位冼姓的知县,判案断狱如暗夜灯笼高照,如天上三日齐辉,明察秋豪,镜无遁形。正德六年、嘉靖九年、十二年,两朝皇帝先后敕命冼光并妻霍氏:兹特进尔阶文林郎、兹特封为孺人;兹特进尔阶中宪大夫、兹特加封为恭人;特进尔阶通议大夫、兹特加封存淑人。万历六年五月十一日,皇帝敕命:光禄寺典簿冼浇相生母(光之庶妇)张氏,特封为太孺人。清康熙十八年追赠冼光为兵部侍郎。明嘉靖二十一年十二年初八日,冼光以病终正寝。上惊悼遣官谕祭营葬,语报褒嘉。真可谓生荣死哀矣。
谕祭文 维嘉靖二十三年岁次甲辰九月朔 皇帝遣广东布政司左参议汪大受 谕祭南京太常寺卿冼光(祭文详《宗谱·显扬谱》)
大罗房祖山“万松源”在大罗村后。自明成化甲辰年起,至清光绪壬寅止,这418年间,先后安葬该房二世祖福、妣阮氏、继妣梁氏;三世祖安、妣杨氏;四世祖光、妣霍氏、庶妣胡氏、张氏;十四世祖盛章、妣区氏,以及十五世获桥之继妣岑氏等祖辈先人。该房祖墓,于二00三年十二月,被佛山市顺德区人民政府列为“古墓葬”。石碑全文如下:
佛山市顺德区古墓葬
南京工部侍郎冼光及父母古坟墓
顺德区人民政府
二00三年十二月
大罗房八世祖宪祖,明万历庚戍进士,历官江西布政使司参政。崇祀子。
大罗房九世祖士炳,明万历戊午科举人,任山东郓城县知县。
大罗房十六世祖瑞祺,清光绪已卯科举人,拣选知县,戊戍会科大挑二等,奉旨以教谕用,尝加五品衔。宣统二年篡修《岭南冼氏宗谱》分篡兼坐办。
大罗房二世祖福,明以孙光贵,赠通议大夫、南京大理寺卿,妻阮氏、梁氏赠淑人。
大罗房三世祖安,明以子光贵,赠通议大夫、南京大理寺卿,妻杨氏赠太淑人。
大罗房六世祖敏修,明以孙宪祖贵,赠亚中大夫、江西布政使司参政,妻陈氏赠太淑人。
大罗房七世祖梦龙,明以子宪祖贵,赠亚中大夫、江西布政使司参政,妻劳氏赠太淑人。
大罗房八世祖述祖,明以子士炳贵,封文林郎、山东郓城县知县,妻杨氏赠孺人。大罗房十四世祖盛章,清以孙瑞祺贵,也赠文林郎、晋赠奉直大夫,妻区氏、张氏也赠太孺人、晋赠太宜人。
大罗房十五世祖作楫,清以子瑞祺贵,例封文林郎、晋赠奉直大夫,妻黎氏例赠孺人、晋赠太宜人,继室岑氏封孺人、晋封太宜人。
大罗房“侍郎家庙”:一世始迁祖“纬公祠”,在大罗乡进士里居第之东,额题“罗江冼氏宗堂”,同邑岑万书。匾曰“积善堂”,四世祖光公自书。明嘉靖已酉年,四世祖光鼎建。崇祯乙亥年八世玄孙宪祖重修,改题额曰“侍郎冼公家庙”。清光绪辛丑年,十六传孙瑞祺等偕族众筹赀续修。
“重修侍郎家庙碑记”,十六传孙瑞祺撰。
······阴益服罗江公之详审精密为后世子孙,计者至矣尽矣蔑以加矣。逮至八世参政公崛起,大启閈闳,重新堂构,改题额曰“侍郎家庙”,显祖。
练园房八世祖讳政,以贡任湖广武昌训导。以子涤贵,嘉靖十三年八月初三日,皇帝敕曰:兹特赠为承德郎,彭氏特赠为安人。
练园房九世祖讳涤,政长子。宏治甲子乡荐,任宁国府通判。嘉靖十三年八月初三日,皇帝敕曰:兹特晋尔阶承德郎,梁氏兹特晋尔为安人。
练园房九世祖讳灌,以次子桂奇贵,嘉靖十八年九月十二日,皇帝敕曰:兹特赠尔承德郎、工部屯田清吏司主事,陈氏兹特赠尔为安人。
练园房十世祖桂奇,南海附生。嘉靖已卯举人,乙未中进士,授工部屯田主事,转南京刑部,江西清吏司主事。嘉靖十八年九月十二日,皇帝敕曰:兹特授尔阶承德郎,兹特封何氏为安人。
清朝:练园房十七祖士琏,以曾孙宝幹贵,赠资政大夫,池赠李氏这夫人。
练园房十八世祖讳沂,由庠生中嘉庆已卯举人,拣选知县。撰《佛山乡志八卷》。
练园房十九世祖凤诏,沂子。由府案元进郡庠,咸丰六年收复《案内议叙训导》。同治甲子科举人,拣选知县。
练园房二十世祖宝幹,凤诏子。同治癸酉举人,光绪癸未中进士。历任湖南祁阳、永兴、平江县知县,调授沅陵县知县,充湖南乙酉(1885)、戊子(1888)、丁酉(1897)乡试同考官。由同知升衔六级,封赠三代,誥授中宪大夫、四品衔。光绪壬寅(1902)告养归里。告养在籍期间,于宣统二年亲任《岭南冼氏宗谱》总篡兼督办;题《宗谱·序》、撰“曲江候书院图记”。宝幹对冼氏公益事业不遗余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愧为冼氏一代好族长!
练园房“冼氏家庙”:始迁祖(五世)显祜,号五原(灏通之父),明处士。洪武初由广城儒家巷迁居佛山鹤园里。“五原公祠”在佛山祖庙铺高第坊,额题“冼氏家庙”,增城湛若水书,匾曰“敦本堂”。明嘉靖二十九年末,孙桂奇捐建。清光绪十六年,二十世孙宝幹捐资重建。
南海罗格房二十一世祖佐邦,字星曹。清道光已亥科举人,誥封中宪大夫知县。咸丰甲寅捐募乡勇,克复佛山等处议叙,以知县用,加六品衔、尝戴蓝翎。
罗格房二十一世祖倬邦,字斌,号云樵。庠生,道光丁酉科举人,辛丑恩科进士,钦点工部主事,都水虞衡司主事,员外郎军机章京,历转湖广畿道御吏,署吏科、礼科给事中,山西学政,京察一等,随带加四级,安徽卢州府署,凤颖六泅兵备道总办,皖北营务处全皖肃清加道衔,尝戴花翎,誥授资政大夫。
罗格房“冼氏家庙”:一世始迁祖“南玑公祠”在罗格乡,额题“冼氏大宗祠”,匾题曰“叙伦堂”,建自明代。至清光绪庚寅年重建,改额题曰“冼氏家庙”。
“冼氏家庙碑记”:古者官师以上得立庙祀四亲,故谓之“家庙”。昔我曾祖星曹公,以文臣治兵,平红逆族中,以军功起家者众。曾祖叔云樵公,提学山右备兵,皖北族人资其矜式文章,事业相继发。皇皆足以显扬,宗祖入庙。观孝其在斯乎世德家风。潘陆所尚,本深未茂,宜用勒铭其词曰。
宣统二年岁次庚戍 二十四世附贡生裔孙启丰撰
以上是冼劲之后珠三角地区“企及派”其中部分(未含粤西“企豪”、海南“企贤”两派)祖辈的名人轶事。
五、沈姓与冼姓
1、太始祖冼汭于公元前155年(西汉景帝二年)逝世,临终前把当年的情况告诉子孙后代,嘱咐沈冼是一家,勿通婚。(见1801年《岭南冼氏开发·宗图》)
2、由沈改冼本无明文,而谱牒多同。至今沈冼不通婚,各谱亦无有妣配沈氏者,流传既久,事非无因。故本传照原式,而别附其说于后。(见《宗谱·逸传》卷七第二页)
3、清嘉庆六年(1801年),由佛山镇练园房十八世孙冼沂和南海大桐房十九世孙文焕篡编的《岭南冼氏开发·岭南宗图》,沈毓麟先生如亲兄弟般的情感,在该《开发·宗图》扉页上题字“岭南冼氏世族来历考”。
4、南雄籍沈姓兄弟近几年搞“联宗合族”活动,曾派代表与珠三角沈姓、冼姓沟通、联系,互有通信、来往。二00四年,南雄沈氏在当地筹建沈氏新“宗祠”,以祀祖先。但因经济一般,宗祠仅完成主体,而欠缺装修资金。为实现建祠的心愿,千方百计筹集款项,想起珠三角的宗亲。于二OO五年春邀南、番、顺等区市十多位沈、冼兄弟到南雄观察,请求捐款帮忙。沈—沈、沈—冼都是一家。十多位沈、冼宗亲兄弟二话没说,慷慨解囊。还动员各房叔伯兄弟资助,不久,园满了宗祠后期的收尾工程。黄天不负有心人,终于在0五年八月“沈氏宗祠”落成庆典。通过这件事,证实在新时期沈、冼还是亲如一家。
5、这里还有一个例子:尊照祖辈的遗愿,如今沈冼除不通婚外,仍然象手足一样,有福同享,有难同帮。南海区西樵道村沈姓,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遭日寇轰炸,及盗贼洗劫。使沈姓家园毁村人散。抗战胜利后,流散各处的沈姓村民陆续返乡,村民齐心协力,自力更生,又得肆乡村民、特别是西樵大桐房和南庄罗格房冼姓兄弟无私和热情的支持、援助,很快得以复村。解放后,道村沈姓、西樵和南庄冼姓,无论合作社、人民公社,或分田到户,都是“你帮我耙田,我帮你插秧”,不分彼此,互助支援农业生产。尤其是遇到天旱或洪涝等自然灾害时,更体现沈冼“鱼水情”兄弟亲。改革开放后,经济好转,生活水平提高,兄弟情谊更浓:有喜庆大事,你来我往,互相祝贺;每年农历正月初六至初八连续三天,轮流搞“春茗活动”,沈、冼叔伯婶姆、兄弟姐妹及有好朋友,欢天喜地凝聚一堂喝茶、会攴,庆贺新春。 二00四年清明节,道村“沈氏大宗祠”落成,沈氏族人大摆宴席,邀请肆乡好友,其中少不了冼姓兄弟等一千八百人参加(共一百八十桌)欢庆。如今道村建设成整洁美丽、花园式的村庄,功劳归功于港澳爱民同胞沈耀雄的无私资助,以及众村民的辛勤劳动。有暇请到佛山市南海区西樵大桥附近的道村游览,其中有沈耀雄先生撰写的《道村沈氏族谱碑记》。《碑记》里,记载着:“沈、冼、莫、叶曾是一家”的经历。
6、上世纪七十年代,顺德大罗房一冼姓供销员出差到河南省,与当地同行沈姓联系业务。在谈生意之余,东南西北扯了一大轮后,转到姓氏的话题时,那位沈姓先生主动介绍历史上沈冼的典故。
7、上世纪九十年代,广西桂平市下湾镇一冼姓青年应征入伍,到凭祥地区驻军当义务兵,巧遇同区(省)贵港市沈姓战友同一部队服役。当沈姓战友说及沈冼的关系时,冼姓兄弟愕然了。因其入伍前对族事一无所知之故。
六、粤中(珠三角)冼劲与粤西(吴川)冼劲
1、晋朝南北有两个“劲”。粤西冼氏族谱与珠三角冼氏族谱有两个“冼劲”。粤西以《广东吴川冼氏族谱》为代表,把始祖冼劲说成唐代的,是福建莆田珠玑巷人,来广东南海县任知县,任满后“因桑梓情深,痛念先人庐墓在闽······遂偕夫人卢氏及次子、三子回闽居住。”而珠三角冼氏宗谱则截然不同(巳在三、沈劲与冼劲第2、和第3、点详述)。作为冼氏后裔,我同全氏族人一样:立场坚定,谁正确谁错误,能辩别清楚,决不会乱认祖宗的。我冼氏先人早在一千六百年前,就认定东晋时尽忠于晋安,殉职于广州的,也就是《岭南冼氏宗谱》所载的忠义公冼劲,才是冼氏始祖。
《广东吴川冼氏族谱》论及的冼劲,是不对祖籍、不对年代、不对官阶,且配错“妻、儿的”。如钱大昕所批评“倒置年代,私造官阶”。周先生说得对,从粤到闽定居的,仅是“游勇散兵”。翻开《宗谱》其中的编章,从唐代起,到闽任职的祖辈有七房十一人,其中有:十四世载德任泉州监尉、十六世景行任泉州训导·····还有的在此略(详见《宗谱》)。他们都是冼劲的后裔。因此,冼劲原籍不可能是福建莆田。
2、广东吴川冼氏,不知隶属那“支派世系?”是企豪(冼夫人)派吗?又不象。因其与《高州雷洞冼氏族谱》和《电白坡心冼氏族谱》格格不入。在《宗谱·宗支谱·世纪》中记载企及派有一支系,从珠三角迁高州吴川定居的,那是冼劲的九世长孙汝贤(如上第4页二、冼氏源流的第4点)。但遗憾没有记述迁移年代和其后裔世系。或许广东吴川冼氏不同珠三角冼氏一宗?因“其不说自已是冼汭之后。”但又很矛盾,因《宗谱》巳肯定“我姓在粤无二宗”。(见《宗谱·宗支谱·宗图》卷一之二第七页) 《广东吴川冼氏族谱》疑点多,他们“私造官阶,倒置年代”,是否有意识“以提高声誉和知名度”,值得考究?如果他们与珠三角冼氏同一宗,且又无意识的篡改。那可能如《宗谱》所指出的:“天启(1622年)前亦未联宗,安能考其世系?(见《宗谱》卷一之二第七页)明天启至清末,也是局部(岭南)联宗。清末至今近百年(不妨向外暴露我族内情),岭南冼氏“大集体”亦无开展联宗合族活动。因此,珠三角以外的“支系”更远离“大集体”了。尽管粤西以《广东吴川冼氏族谱》为代表的有错误之处,但绝对不会影响整个大族(大集体)。且希望他们有错即改,有朝一日冼氏“大联宗”,他们也是其中一员,到那时他们必定重回大族的怀抱。
七、冼氏与冼夫人
(一)学者、编者对冼氏的论述
1、《史记·太史公自序》云:“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太史公修列国史,尚取材于谱牒,足证宗谱乃补史之缺的珍贵民间史籍。岭南冼氏二十世孙冼宝幹篡修之宗谱载,其世系“始祖名劲,字元吉。家本武帅,世为曲部,广州中兵参军。晋元兴三年(404年),海寇卢循陷广州殉职。”“其后代分为三支:一支留居南海、番禺,今中区冼族属此支;一支迁高州、电白,而为今日南路冼族之祖先;一支迁海南,而为该地冼族之祖。”按谱载“冼夫人属第二支高凉(州)冼族之一。”考冼夫人于梁大同元年(535年)与冯宝联婚。冼夫人婚前巳定居高州,应为六世祖本立之女。《岭南冼氏宗谱》卷一之三“宗支谱列”有其世系。 由于种种原因,尤其“文革”期间,高州冼氏谱牒,或付之一矩,或书毁籍没,今仅凭借唯一幸存之冼夫人氏族后昆帝寿公(字国仁,号邦杰,明奉直大夫)行述,始能上溯至明代,弦续其世系。冼夫人身后至明代的六百多年,暂无世系可考。《北史》及《隋书》载:“谯国夫人冼氏者,高凉人也,世为南越首领。”北史、隋书成书于唐贞观丁亥—已酉(公元627—649)年间,跟冼氏之先于始皇三十三(公元214年)从赵佗入粤,巳有833—855年之久。按《论语》:“孔曰:三十年曰世”算,则其时冼氏入粤定居岭南高凉巳历二十八世。故此北史、隋书所载与《岭南冼氏宗谱》所记相合。《岭南冼氏宗谱·冼字考》载:“其先真定人,随赵佗入粤,因其方言以为姓氏。”可见冼氏入粤尔后越语方言改姓。并借重越王,入乡从族,成为世袭溪洞首领。以此度之,两千余年以来,入粤冼氏实际经历了汉—俚—汉的历史演变过程。俚欤汉欤?按此推断,冼夫人氏族应世居南越俚化之汉人!(见高州市缅茄树编委会、高州市冼夫人研究会合编,1997年6月28日第二届年会特辑《缅茄树》第53页,丁庆福著“冼冯世系源流与分布初考”)
2、据《高州雷洞冼氏族谱》载:“冼夫人出生于520年前后,享年八十余岁,殁于隋仁寿二年(602年)。”《隋书·谯国夫人传》卷八十载:“仁寿初,卒。”推考冼夫人出生于梁普通二年(公元521年),与《岭南冼氏宗谱》载,劲祖殉职广州后,夫人祖父(五世)企豪于晋后南朝梁初率子南迁高州岁次基本相合。(见《缅茄树》,丁庆福著“冼冯世系源流与分布初考”)
3、冼夫人之父本立,于晋后南朝随五世企豪南迁高州长定居,开基雷洞,千百年来“枝繁叶茂,子孙众多,今高州、信宜、罗定、阳江、阳春、电白、茂名、珠海、深圳、徐闻、台湾,以至东南亚定居。形成以高州雷洞为中心之冼氏体系,此乃一个世代勤劳忠良,精耕敏学,人材辈出之优秀民族体系。(见《缅茄树》,丁庆福著“冼冯世系源流与分布初考”)
4、到了清康熙已丑四十八年(1709),广东冼姓人编西江房(注:岭南二十八房之一,宋朝出一位郡马)冼氏族谱,开始把“洗”姓书写为“冼”姓,尊东晋时的冼劲为始祖。东晋元兴年间,著名的清廉官吏广州剌史吴隐之以人格力量感化高凉俚人,召其首领冼劲率领部队出为广州剌史府中兵参军。东晋元兴三年,流贼卢循率众攻广州,冼劲领扬威兵五百人出战,兵败被执,骂贼不屈而死。刘裕受晋禅位,建立宋(南朝),追封广州死难将领冼劲为曲江县候,以冼劲遗孤承烈袭爵。承烈生楚艾,楚艾生文幹、文枢,文幹生企圣、企贤、企豪,文枢生企及(杰讹音),企圣生长子冼挺和次女冼英,冼英嫁高凉太守冯宝,称为冼夫人,是冼劲的六世孙。(见钟万全著《巾帼英雄冼夫人》第5—6页)
5、冼英的二哥冼玉丹,大哥进寺修行。大侄子冼挺。······(见广州出版社出版,朱其蕤著《岭南圣母冼夫人》) 我认为,学者、编者对冼氏的论述都是中肯的,其本符合我冼氏族史。假若有出入的地方,并不是“偏激”,也不是“弃其真实的东西,使用其不真实的东西。”如有出入之处,可作参考。
(二)《宗谱》里的冼夫人
1、其居高州者即冼夫人之族,《梁史》载:高凉冼氏(郡望本此)世为酋长,其家有女善知兵,剌史冯融为其子宝求娶焉。夫人约束其族遵教令,唯仅古以列女立德立功,无逾冼氏夫人者。夫人有兄名挺,亦有行能,为南凉州剌史。见《北史》。(见《宗谱·宗支谱·氏族源流》卷一之一第三页)
2、《番禺志》曰:“冯融三世为岭南守,然身本羁旅号令不行,乃为其子高凉太守宝求婚于郡大姓。冼氏里人始遵约束。陈末中原大乱,岭南推冼氏为主,及唐开国冯宝孙盎潜先入朝,太宗以盎为右武卫还袭番禺,获冼瑶彻,遂克南粤,由是观之,冼氏之世于岭南也。(见《宗谱·备征谱·世本》卷七第四页)
3、忠义公树声,《晋代传》称其“家本武帅,世为部曲”,曰:武帅,则官必不小;曰:世为部曲,则代有将才。可知《史志》载:谯国夫人冼氏者高凉人也,世这南越首领,部落十余万家,其后海南儋耳归附者千余洞。逮隋之季,岭南大乱,岭南推冼氏为主,有冼瑶彻者为番禺守将。瑶彻获,岭南平。(见《宗谱·备征谱·世纪总论》卷七第八页)
4、冼挺,谯国夫人兄,南凉州剌史,恃其富强侵掠傍郡,岭表苦之。夫人多规谏,由是怨隙止息。海南儋耳归附者千余洞。李延寿《北史》:冼瑶彻番禺人,隋末中原大乱,岭南推冼氏为主。及唐开国,冯盎潜先入朝,太宗以盎为右武卫还袭番禺,获冼瑶彻,岭南悉定。《番禺县志》。(见《宗谱·备征谱·遗献·列女附》卷七第十页)高凉与南海虽郡望不同,但是一脉相承,同是冼劲之后,是一宗的。四世祖文幹之长子企豪于南朝齐代携子本立(推考当时还是少年)迁居高凉。本立定居高凉后,冼夫人于南朝普通(520—521)年间出生。此时冼姓巳在高凉“站隐脚跟”,成了“入乡从族”的俚人酋长。冼夫人成长后“善知兵、懂武略”,继承父业,成为俚人女首领。如冼玉清先生认为:“冼姓本是广东土著。”我认为,不是世居本地人。此说,在下文八之(三)再详谈。冼英夫人毕生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安定作出卓越的贡献。她锄击奸宄,平息叛乱,稳定岭南政局,发展岭南生产,使岭南人过着安居乐业的好生活。她不愧为谯国夫人、巾帼英雄!她是冯姓的四世祖婆,又是冼姓的七世祖姑婆。我们当然承认,而且以她为荣,感到自豪和骄傲!陈末中原局面混乱,岭南推冼氏为主。唐朝开国,冼夫人孙冯盎进京见驾,太宗皇帝封其为右武卫将军。他返岭南平乱,进袭番禺,大义灭亲,擒获叛将(郡望不同的支系)冼瑶彻。曾有编者讹传冼瑶彻为冼挺长子冼宝彻。
(三)冯氏、冯子游是“蛮夷”? 唐宰相许敬宗嫁女给冯子游时,巳被认为嫁女给“蛮夷”(见《新唐书·许敬宗传》。我认为,这种“蛮夷”,真的要打上个引号,确切地说应该是“日益越化”之“蛮夷”。事因冯姓的祖籍乃是中原,亦是汉族人氏:是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封于毕,以毕为姓。其后裔曰毕万,事晋献公,毕万助晋献公伐霍狄有功,封于魏,是为魏姓。毕万的十三世孙魏武候,其次子曰魏启,字长卿,周安王时,封于冯城,子孙去“阝(邑)”为冯,因封地取姓,始有冯(见《史记·魏世家》)。······二十九世冯业(为入粤始祖)受父遣率三百人浮海归宋(南朝,公元420年间),留守新会(番禺)。宋文帝(公元424—453年间)以冯祖有德(或说有功),封为化候(一说怀化候),受新会、番禺之守牧,岭南始有冯氏焉。由业及孙融为守牧,而他乡羁族,号令不行,乃为其子高凉太守宝娶当地俚族酋长女冼氏为妻,遂定居高凉。冯冼联婚后,由于冼夫人“共宝参决辞公”,每劝亲族为善,首领有犯法者,虽是亲族,无所含纵。(见《缅茄树》冯守伦辑“冼夫人和她的后代”) 推考冯业入粤与冼企豪携子本立迁高州的年月相差不多,只不过冼氏先越化为俚人,冯姓后一步为俚人的亲家。因此,冼冯的联婚实际是汉与汉之间的婚事。同样到了冼夫人的八传孙冯子游与许敬宗之女结婚,也是汉与汉之间的联姻。那能说许冯的结合是汉与“蛮夷”的婚事?再说宋朝理宗时,南海西江房四世祖冼文溪娶宋荣王希卢四女郡主为妻,亦是汉与汉之间的婚事,是官员高攀皇亲国戚的大喜事!
八、广东冼姓与广西冼姓
(一)广西冼姓,百分之九十九都是从广东迁移过去的,因此两广冼姓是同一宗的。几百年乃至千余年,广东珠三角地区(未含粤西等地)的冼姓先人,为避战乱,为兄弟分家(因地少人多)等诸多原因,而背井离乡,陆续迁居各地,其中绝大多数迁移到广阔富饶、多民族的广西。他们在异乡异地天长日久了,入乡从族,落地生根。若干年后冼姓的后裔语言和生活习题与本地的民族无两样,不知不觉地、自然地成了当地的“土著”。历史上有的族人为了眼前利益,有的或许忘记了过去。因此,在入学、工作填写履历时,报了所在地的民族也不奇怪。沈姓二千多年前从北往南入粤改姓。若干年后,部分族人从粤北往粤中迁移 ;有族人从粤中迁去粤西;又有族人从粤北、粤中和粤西迁徒到广西落籍定居,但他们都是同宗同族。所以,冼姓不可能迁移到那里,就是那里的民族。假若迁到那里就是那里的民族,岂不是冼姓是由多个民族组成的氏族?如:广东高州冼夫人是俚族;广西田阳冼恒汉是壮族;聚居广西共和乡的冼姓是瑶族;在广西思恩镇定居的冼姓是毛南族;迁居柳州府怀远县的冼姓是侗族和在海南本琮、本琦和本璜的后裔是黎族······。 关于冼姓的民族隶属?丁庆福先生概括得好:是汉—俚—汉的历史演变过程!我认为也是:汉—壮—汉;汉—侗—汉;汉—瑶—汉······。如此类推的历史演变过程!如侨居海外的华人同胞一代代传下去,千万年以后他们的后人,也是某国华裔,永远改变不了的!
(二)《宗谱·分房谱·支属》载,从粤入桂定居的冼氏前辈详细如下: 1、南海西江房二十一世聚宝三个儿子:翠华、翠兴和翠润同迁柳州府怀远县平坦村; 2、南海西江房二十二世纶发二个儿子:长元、次全同迁平马圩(田东县平马镇); 3、南海西江房二十二世纶厚二个儿子:长兴、次云,清嘉庆末至道光初同迁广西田阳(百色地区田阳县,推考冼恒汉属这支脉); 4、南海西江房九世克良长子迁东安乡(无具体县、府); 5、南海西江房经逸三个儿子:纶保、纶东和纶全同迁太平州岂圩(无具体县、府); 6、南海冼边房二十世伯盛迁广西怀远; 7、南海冼边房十九世天华、天锡同迁广西明江(推考为《宗谱》所载的:“居广西者不甚显著,今镇南关内有冼村,亦俨然一都会也”的地方); 8、南海冼边房二十世创荣迁广西宁明州; 9、南海冼边房十二世绍斌迁南宁府; 10、佛山镇东头房七世绅次子世隆迁柳州府; 11、佛山镇东头房十二世应运长子锡芬(明朝中叶)迁思恩府; 12、德庆古楼房五世行之次子子贞迁贺县; 13、顺德良教房十四合世文祯子章仁迁平乐府恭城县; 14、高要大湾房芝兴三子迁南宁; 15、高要大湾房华彩次子纯斋迁悟州; 16、南海恒头房十五世桂科子九而迁西粤悟州; 17、还有高要白土房二十四世日新;番禺冼村房九世东庄长子子华;南海大朗房二世有辨其后;佛山镇石巷房园隐五子铭容,以及佛山镇白堪房十三世安所次子等五房无具体地址的。
(三)南海佛山的越族人和土著人 根据《地方志》史料记述,古代佛山,原是南海中的一个小孤岛,三国时期吴国设置广州前后,才有越族的“鸡”姓。后来汉族的田、布、老三姓由海上乘舟而来,择地而居,开荒种植,并以渔业为生,成为佛山最早的土著。从这史料得知:1、汉族的田、布、老三姓是佛山最早的土著;2、据《宗谱》记述,冼姓最早迁来南海的房是大朗房,该房始迁祖万一公于北宋元丰元年(1078年)由南雄珠玑巷迁广州寄寓省垣不半载卒,元丰四年其长子有识公与弟有辨、有雄和有德四兄弟同迁黄鼎司沙堤堡大朗乡。比田、布、老三姓迟迁约738年。历史上从北宋中叶起,世代居住在一起的,算不算是当地的土著?
九、汉人与南越人
1、那里的蛋民族谱亦说自已来自于南雄珠玑巷,还笑别人从珠玑巷南下时不象他们那样有船坐,要赶路,因而走到小脚趾分叉,而他们没有。(见刘志伟著《附会·传说与历史真实—珠三角洲族谱中宗族历史叙事结构及其意义》)。
2、《九江儒林乡志》称:九江的先人们于宋度宗咸淳六年(1270年)从南雄乘竹伐沿浈江、北江顺流而下。至九江沙口处排破登陆定居下来的,排破登陆之处今称破排角。 九江故老则相传,简括为:“除了丁共(和)宋,都是南雄种。”
3、据建国前黄慈博辑、广东省中山图书馆油印的《珠玑巷民族南迁记》载:南宋年间南迁到南海县的有:银塘康、罗格冼、绿潭李、大朗冼(注,实际是北宋)、邵边、海舟、石肯梁、大桐冼、九江朱、关等十八姓,三十四族。县内一些地方有故老相传:凡是脚小指甲开裂的,都是从南雄珠玑巷来的。其缘由是:因为祖先们从南雄走难时破了脚小指甲,而一代一代遗传下来。
4、据二OO四年一月十五日《佛山晚报》第19版“逍遥游周刊”编辑室编辑张映红在“专栏”介绍:“传说从珠玑巷出来的人脚小趾有重甲。重甲,据说是中原汉族的特征。” 5、我番禺大洲房始迁祖冼庆云,在宋宝祐六年(1258)自高州茂名迁广州儒家巷。祥兴二年(1279)迨宋亡,元兵入广州,迁番禺沙湾司大洲乡。其后裔世世代代和其他各房冼姓一样脚小趾甲是重甲。
6、关于脚趾甲开叉,我的浅见:(一)从南雄南迁的先人,有陆路和水路两种;(二)由陆路走的不一定每个人的小脚趾都被碰破,被碰破的仅是个别,且愈后留下的伤疤不会遗传给后代;(三)除丁和宋两姓不是从南雄来,其他各姓均是,此说有学者、学家考证过吗?(四)现今凡脚小趾开叉的人群,是先人遗传的?是中原汉族人的特征?还是南越本地人天生呢?请周先生帮忙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