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氏的姓氏渊源

2013年05月27日 | 阅读:1005次 | 关键词: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朝时期古项国,属于以国名为氏。周朝初期,有一古项国,是西周王朝的同姓()诸侯国,封地在今河南项城一带,侯爵。项国,在春秋时期的周襄王姬郑五年(公元前647),因不服春秋霸主齐桓公姜小白之令,齐桓公大怒,因此在夏季出兵一举灭之。齐桓公由此树立起了自己春秋第一任霸主的威望。不过,不久齐桓公又在管仲之劝下恢复了项国。齐桓公实际上并未真正灭项国,也未进行什么杀戮,只不过利用“灭项”之举来树立自己的威信,因此,后世的谷梁赤在《谷梁春秋传》中就谴责了齐桓公灭项一事,但又说齐桓公曾有存亡继绝之功,所以为之避讳。当时项国被灭之后,项国的一些王族子孙以及一些国民外逃,便以国名为姓氏,称项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二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战国时期楚国王族后裔公子燕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春秋时期,芈姓项氏实际上出自楚国公族斗伯比。在齐桓公首灭项国之后的第五年,即周襄王姬郑九年(鲁釐公姬申十七年,公元前643),鲁釐公在淮河流域集结兵力,与齐、宋,陈、卫等国会盟后,在夏季再次派军队灭掉了项国。不过,项国距离鲁国很远,但离楚国很近,鲁国虽然灭了项国,却鞭长莫及,不得不放弃。因此项国之地遂被并入楚国。当时,楚成王芈恽白捡了一个大便宜,就把项地封给自己的庶子芈燕(公子燕),建立了一个新的项国,不但稳固了自己的统治,而且还多了一个与中原诸夏争霸的桥头堡。因此,鲁釐公灭项,不但没有实现向楚国示威的作用,反而,自毁长城去掉了楚向中原争霸的一道屏障。在芈燕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封国名称为姓氏者,称项氏,与斗氏之项合为芈姓项氏。芈姓项氏一族后代项梁、项羽等人,都是后来历史上秦、汉之际的风云人物。在汉高祖刘邦灭西楚之后,有一部分项氏族人改姓刘氏、页氏等。项氏族人大多尊奉芈燕、熊仪为得姓始祖。

第三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战国时期楚国王族后裔公子燕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春秋时期,芈姓项氏有一支是出自楚国公族斗伯比。著名的清朝史学家陈厚曜在《春秋世族谱》中论述,芈姓楚国除了王室熊氏以外,其士族的宗子世系有十三氏,为西周初期到春秋时期的楚国大族,其中就有斗氏。楚国公族的其他十二氏分别为泊氏、成氏、屈氏、劳()氏、熊氏(非王族庶支)、阳氏、申叔氏、申氏,伍氏、潘氏、沈氏、观氏。周平王姬宜臼七年(公元前764),楚国国君熊仪逝世,被其子熊坎(芈霄敖,公元前?~前758年待考)尊为“若敖”,楚国君主自此始有谥号,并有若敖氏一族。熊仪曾娶妻于鄠(今陕西户县),生子取名伯比,伯比被封于斗邑(今湖北郧西),以邑取姓,史称斗伯比,从此楚国开始有若敖斗氏一族。楚国官制多以“尹”为名,令尹执一国之柄,为百官之长。令尹、司马居上卿位,多由楚国的公族成员及其后裔充任。在楚国的历史上,斗氏一族就曾多此担任“令尹”一职。若敖氏斗氏的一支后来在楚平王时期曾造反试图夺权,结果被楚平王镇压下去。从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斗氏一族分衍出了项氏、权氏、随氏、江氏等单姓,以及斗斵耆氏、斗斵乳氏、斗斵谷氏、斗斵强氏、斗斵缗氏、斗斵文氏、斗斵班氏、斗斵比氏等复姓。其中的项氏,就是楚国令尹斗伯比的一支后裔受封于楚国项邑(今河南项城)。这些复姓分支在秦、汉时期之后,又逐渐省文简化为单姓斗氏。项氏,就是若敖斗氏家族分衍出来的一支十分著名的后裔分支,史称项氏正宗。

本书按:今人多将姬姓项国与芈姓项国混淆,主要是因为这两个项国皆在项地,即今河南省项城一带,而且姬姓项国在五年之内连续两次被灭,随即有成为芈姓项国,在时间尺度上密点发生,容易被混淆。得姓始祖:芈燕(公子燕)、斗伯比、项羽。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