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氏祠堂文化一

2013年04月04日 | 阅读:3943次 | 关键词:

       在广袤的阳新这块古老的热土上,你会发现有很多建筑奇特、宏伟壮观的各种祠堂。深入其中,你还会发现祠堂不仅作为先祖崇拜与神灵崇拜的地方,也是阳新的先民精神和英灵栖息的殿堂,它如同一卷绵长的历史画轴,向后人展示出一幅独特的民俗文化,既蕴涵淳朴的传统内容,也埋藏深厚的人文根基……
  下面带你一起走进阳新那庄严而又神秘的祠堂里,领略一番古祠堂独特的文化内涵。对于都市人而言,对祠堂的理解也许有些陌生,而对一些上了年纪的市民而言,却倍感亲切,也许他们的童年或少年就是在祠堂里长大的,给他们的人生烙下了很深的印象。
  何谓祠堂呢?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祠堂也有多种用途,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各房子孙平时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便利用这些建筑宽大的祠堂以作为活动之用。另外,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利用祠堂作为会聚场所。
  记者第一次接触阳新古堂是很多年前的事,那时,只觉得它很神秘,特别是它独特的建筑风格,以及宽大的官厅和不可亵渎的祖先神龛,更是让人神秘莫测。
  阳新最早的古祠堂到底建于哪个朝代呢?根据村民对家谱的查阅,目前,保存完好的古祠堂大都是明清时期的建筑,如梁氏宗祠、伍氏宗祠等。如果考证其始建筑历史,可朔源到唐宋时期阳新太子镇的李氏宗祠了,据说最早建于唐初年间。
  在古代封建社会里,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同姓的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多建立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这种家庙一般称作“祠堂”,这其中有宗祠和祖堂之分。据记载,“祠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于墓所,称墓祠;南宋朱熹《家礼》立祠堂之制,从此称家庙为祠堂。当时修建祠堂有等级之限,民间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才“许民间皆联宗立庙”,做过皇帝或封侯过的姓氏可称“家庙”,其余称宗祠。
  阳新古祠堂知多少
  据阳新县志记载:县内有百余座古祠堂,皆砖木结构,或三重、或五重,两侧常建偏厦,正门外多有八字墙,门由石框、石门墩、石门槛组成。门墩上有石鼓或石狮、石象。有燕尾垛、滚龙脊。第一重有戏台,二三重正厅宽敞,8根大柱穿梁顶托,上有看楼或走马楼,中间有二三个天井,后有供奉祖宗神龛。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实际上保存下来的比较完整的古祠堂已经不足100座,涉及到阳新的每个乡镇,但最主要分布在阳新太子、龙港、洋港、陶港、枫林、浮屠、白沙、富池、王英等地。其中保存比较完好的有王英国和的伍氏宗祠【省文物保护单位】、太子的李氏宗祠和徐氏祠堂、白沙的梁氏宗祠、浮屠的李氏祠堂、龙港的黄桥祠堂和肖氏宗祠、洋港的隙氏宗祠等,这些宗祠多则历经500多年,少则也在100年以上,虽然这些祠堂经过修缮,但基本上保留其原来的面貌,他们历经岁月的沧桑,犹如一位岁月老人在风雨之中,穿越着历史的天空,向我们姗姗走来。
  纵观阳新这片土地上的古祠堂,具有分布广、规模大、建筑形式多样、历史文化内涵丰富等特征。由于祠堂是祭祖的神圣场所,因此它往往是乡村中规模最宏伟、装饰最华丽的建筑群体,阳新随处可见的祠堂,不但巍峨壮观,而且也注入地方传统文化之精华,与当地的古民居相映而成一大独特的人文景观,这在江南地区也为数不多。
  据了解,阳新古祠堂基本上均为姓氏祠堂(即族姓祠堂),姓氏祠堂,有“宗祠”和“祖堂”之别。“宗祠”是一个宗族的祠堂,即大祠堂;“祖堂”为一个家族的祠堂,即众屋,一般建筑规模比宗祠小。无论是建造“宗祠”,还是建造“祖堂”,都是为了追祖恩德、促进宗族和睦与凝聚力,更好地传承血脉、延续传种接代。
  在封建时代,一个祠堂实际上代表一个小社会,祖堂是构成这个小社会的基本元素,故此,有人将祠堂的地位和社稷相提并论,这在封建时代举足轻重,可见祠堂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