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氏祠堂文化二
伍氏祠堂文化二
2012-08-23来源:转载作者:阅读:1
0
阳新为什么会保留如此之多、建筑风格不尽相同的古祠堂呢?
原来,阳新地处湘、鄂、赣三省交界处,据县志记载,阳新是公元前201年建县,已有2200余年历史,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古县之一,是历史上“湖广填四川”、“江西填湖广”的重要和必经的通道。经过采访,发现一个特别的现象,阳新很多姓氏家族如果追根溯源的话,他们大都是从江西等地迁至阳新境内,所以,阳新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一个移民大县,故此,阳新宗祠文化就呈现出多元性。
这表现在,一个祠堂代表一个家族逐步繁衍发展而来,宗祠就记录了这个家族的沿革与变迁,具有强烈的宗族色彩,是“原生态古村落”。可以说,祠堂是一个家族的中心,“它以血缘为基石,以亲情为纽带,穿越漫漫时空隧道,保持着后人与祖先心灵的沟通,是连接后人与母体文化的血缘脐带”,浓缩了本土文化色彩。
所以,看阳新的古祠堂,除了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外,其实也是族长行使族权的地方,常言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这个家,指的就是族姓一个大家。凡族人违反族规,则在这里被教育和受到处理,直至驱逐出宗祠,所以它也可以说是封建道德的法庭;祠堂也可以作为家族的社交场所;有的在宗祠内附设学校,族人子弟就在这里上学。据介绍,这种情况直到解放初期,阳新仍有很多的祠堂继续做学堂之用。
正因为这样,祠堂建筑一般都比民宅规模大、质量好,越有权势和财势的家族,他们的祠堂往往越讲究,如浮屠玉堍村的李氏祠堂,据说就是由当年清代光碌大夫李衡石捐资兴建的,高大的厅堂、精致的雕饰、上等的用材,气势的建筑派场,就成为这个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种象征了。
在阳新古祠堂中,大多数还有堂号,如“树德堂”、“瑞鹊堂”等。堂号由族人或外姓书法高手所书,或当朝名人书写,制成金字匾高挂于正厅,又如王英国和伍氏宗祠大厅的梁上悬挂的就是清代咸丰皇帝老师、人称“铁笔御史”的陈光亨亲笔题写的“世德发祥”,以及颂扬当代军事家伍修权的“功著千秋”四个大字。此外,所有祠堂在正厅旁边另挂有姓氏渊源、族人荣耀、妇女贞洁等匾额,“文魁”、“武魁”、“御史大夫”、“史弟大夫”等,两侧还配有对联,这些对联或碑匾均是书法中的精品,是古人留给后人的文化瑰宝。
祠堂内的匾额之规格和数量都是族人显耀的资本。有的祠堂或祖堂门前置有旗杆石、或羁马石,表明族人得过功名。一般来说,祠堂一姓一祠,旧时族规甚严,别说是外姓,就是族内妇女或未成年儿童,平时也不许擅自入内,特别是族人议事的官厅,庄严肃穆,擅闯官厅者,特别是女性是要遭受重罚的。
遗憾的是,文革期间,祠堂里一些建筑与古设施基本上都被推倒或砸烂,特别是祠堂中的一些珍贵的文物如木雕、石雕、砖雕、碑匾等精美的民间工艺遭到严重的摧残,神龛上的祖宗排位包括有些藏于其中的家谱等皆被焚烧破坏,后世之人不知祠堂为何、作何之用者比比皆是。尽管如此,阳新的古祠堂多数还是保留下来了。但是近些年来,随着农村外出打工者增多,农民逐渐富裕起来,人为拆除了不少古祠堂,重新用钢筋水泥取而代之,这让人感到十分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