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文姓人口 全国最多

2016年01月09日 | 阅读:2075次 | 来源:华西都市报 | 关键词: 文姓 四川文姓

在四川成都,文姓给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文翁石室中学。文翁是西汉汉景帝时期的蜀郡(四川)郡守,他在任期间,举贤能、修水利,尤其是大兴教育,创建石室学宫,使得蜀地的民风得到极大教化,石室学宫成为如今石室中学的前身。

文翁是有史记录的、最早进入四川的文姓人,他的后裔在四川繁衍生息发展,后来又走出四川。文姓著名的三大派:蜀、赣、湘派,其始祖都和四川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今全国文姓人口有200多万人,排在全国姓氏人口的107位。四川有近40万文姓人,是全国文姓第一大省。四川文姓在全省姓氏人口中,排在40多位。

文的释义:本义是花纹纹理

“文”字是一个象形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文”字像一个人站在那里,面对着大家,他的胸前有花纹形状的图案。这么说来,大家是不是感觉有些熟悉?没错,“文”字就是对古代“文身”习俗的形象描述。

现在很多时髦小青年,不论男女,都喜欢文身。尤其是在影视作品中,剧中人物文身的多的去了,国内、国外都有。说起文身,那不是什么新鲜玩意,也不是现在才兴起的,在古代就有了。远古时期的原始部落,有的把文身作为一种习俗,部落的人成年后,都要文身。即使是现在,在一些地方,还保存着文身的习俗。

我们此前在报道吴姓的时候,说吴姓的始祖太伯、仲雍为让弟弟季历顺利地继承父亲古公亶父的周族家业,主动远走当时的吴越之地。为表示不再回去的决心,他们“文身断发”。这里的“文身”,就是当时吴越一带的习俗。而在周部落里,只有受到刑罚的人才会文身断发。另外,南宋抗金名将岳飞背上的“尽忠报国”刺字,那也属于文身。

根据甲骨文、金文的象形意思,《说文解字》把“文”字解释为像纹理纵横交错的形状,本义是花纹、纹理。先秦时期,“文”是独体字的意思,“字”是合体字的意思,那时“文”还没有和“字”结合在一起。到了秦朝,“文”和“字”终于幸福地结合在一起,成了“文字”。

现在我们都说一篇文章什么的,“文章”其实应该拆开来理解,“文”是指遣造的词句,“章”是结构段落。“文”和“章”结合在一起,才是一篇完整的作品。

发展到后来,人们赋予了文字更多的内涵,“文”当然也不例外。“文”更为深刻的含义,是指自然界或人类社会某些带有规律性的现象,比如天文、人文、文艺等。

从这个角度来说,“文”被附加了文雅、华丽、美善等美好的意义,经常被用来赞美先人的功绩。如周文王,他生前是不叫文王的,是死后被儿子周武王追尊的。这个“文”字,是周武王用来赞美他的父亲的。

还有,古代很多著名大臣死后,往往会被追赠谥号。谥号非常有讲究,会根据这人一生的所作所为和贡献等,对其用一个或两个字进行评价。如北宋的司马光谥号为“文正”,清朝的李鸿章谥号为“文忠”、左宗棠谥号为“文襄”等。

文姓第一个来源:出自姬姓

文姓是一个多源头的姓氏,归纳起来,大致有6个来源。先说说第一个来源,出自姬姓,分为以谥号为姓和以先祖名字为姓。

以谥号为姓,出自西周周文王。说起来,这话就长了。建立周朝的周族人,在古公亶父的带领下,从豳地(今陕西彬县、旬邑一带)搬迁到岐山南边的山下(今陕西关中西部岐山东北部及扶风北部一带的周原)。靠着渭河流域肥沃的土地,加上古公亶父的苦心经营,周族人过上了好日子。

古公亶父有3个儿子:太伯、仲雍和季历,都是人才,都继承了家族优良的基因。按照惯例,古公亶父应该把家业交给太伯或者仲雍,老三季历基本上只能站在一边看热闹。但古公亶父很为难,真的很为难,因为他想把家业交给季历。而交给季历的最重要原因,是季历的儿子姬昌,姬昌就是后来的周文王。

据说,季历的妻子太任在生姬昌时,即将临盆之际,一只浑身火红的大鸟落在窗户上。古公亶父很高兴,认为这是个好兆头。姬昌满月那天,季历请父亲给儿子起个名字,古公亶父说:“这个娃娃出生的时候,出现了好兆头,将来我们周族一定会兴旺发达,就叫他姬昌吧。”

姬昌果然不负古公亶父的期望,小小年纪就体现出不同寻常的才干。古公亶父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我的后代成大事的人,看来就是这个娃娃了。”随即又愁上眉梢:姬昌是老三的娃娃,怎么才能把家业传到姬昌手里呢?老爷子成天愁眉苦脸,唉声叹气,很快就病倒了。

太伯和仲雍是多聪明的人啊,早把老爹的心思看懂了。他们借口出去给老爹找药,躲了起来。最后,他们干脆带着家人远走南方的荆蛮之地,文身断发,创建了属于他们的王国,不再回来了。

老大、老二都躲走了,古公亶父“只能”把家业传给季历了。季历即位后,被称为公季,周武王灭商后追尊他为王季,也称周王季。季历沿着父亲的道路继续前进,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推行仁义,训练军队,与商王朝贵族通婚,积极吸收先进的商文化,使得周族逐渐强盛起来。

季历大力发展与商王朝的关系,他在朝拜商王武乙后,着手准备对西落鬼戎开战。西落鬼戎是北方强悍的游牧部族鬼方的一支,生活在今陕西北部、内蒙古河套地区,经常入侵商朝、攻打周族人,造成了很不好的国际影响。所以,强大起来的季历决定好好收拾他们一顿。

季历调集军队进攻西落鬼戎,一举将其打败,“俘十二翟王。”然后,季历又伐余无之戎(在今山西南部),大获全胜。

商王文丁当政后,季历大力向东发展,歼灭了程国(故址在今咸阳东),打败了义渠等北方戎人,征服了周围许多较小的戎狄部落。文丁任命季历为牧师,主管天下的畜牧业,承认他是西方诸侯的首领。

周族人的强大,引起了文丁的不安。他以封赏为名,把季历叫到殷都,软禁一段时间后把季历杀害。另有一种说法是,季历被软禁后绝食而死。

季历死后,姬昌继位。姬昌在父辈创立的家业基础上,继续施行仁政,倡导笃仁、敬老、慈少、礼贤下士的社会风气,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对外招贤纳士,许多外部落的人才甚至商朝的贤士,都纷纷投奔他。看到姬昌如此有成就,商纣王封他为西伯,也就是西部诸侯(方国)的首领。

姬昌的名声太大,最终引起了商纣王的警觉,把姬昌囚禁在羑里(今河南汤阴县)。但姬昌没有走进父亲的结局,一方面商纣王并不想杀他,所以他暂时是安全的,另一方面是姬昌采取了有效的应对措施,没有做出大喊大叫“放我出去”之类激化矛盾的事情,而是装出一副不关心天下事的样子,成天吃了睡睡了吃,吃睡之外还抽出时间研究研究八卦。这样的表现,成功地蒙骗了商纣王,以为姬昌不过是一个胸无大志、混吃混喝的人,对他放松了警惕。

但最为重要的是,姬昌手下有一大拨能人贤士在努力营救他。他们到处搜集美女、宝马和珠宝等献给商纣王。商纣王看到美女就两眼放光,哈哈大笑着说:“哟喂,你们真是太客气了!其实,人家只要有美女就满足啦,没想到你们送了这么多!”

商纣王一高兴,把手一挥,姬昌被放出来了。猛虎归山,蛟龙入海,姬昌回到领地,下定决心不再和商朝继续玩了。在渭水河边,姬昌巧遇装样子钓鱼的姜尚(姜子牙),两人摆起了龙门阵。姬昌觉得姜尚这人真的有才,把他请回去,一起谋划灭商大事。

要和商纣王争夺天下,就得先把周边的麻烦搞定。姬昌出兵讨伐犬戎,灭了几个小国;此后又攻打密须(故址在在今甘肃灵台),彻底解除了北边和西边的后患。身后没了顾虑,接下来就是往前冲了。

姬昌相继吞并了黎国(故址在今山西黎城)、邗国(故址在今河南沁阳)、崇国(故址在今陕西户县境内)。如此一来,商都朝歌直接暴露在周族人的面前,中间没有隔离。姬昌把周的都城从岐山周原东迁到了渭水平原,建立沣京(在今陕西长安县沣河西岸)。

这个时候,姬昌的势力已经扩展到了长江、汉江、汝水流域,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良好态势,灭掉商朝,不过是分分钟搞定的事情。就在这节骨眼上,姬昌去世了。他的儿子姬发继任,是为周武王。

姬发继承父亲的遗志,一心一意强国力,以灭商为终极目标。大约在公元前1048年,姬发在盟津(孟津)召集天下诸侯大会,前来参会的各级诸侯有800个。大会取得了圆满成功,达成了一致意见:在姬发的坚强领导下,坚决灭掉商朝!

两年后,姬发联合庸、蜀、羌、髳卢、彭、濮等部族,向腐朽没落的商朝发动了最后一击,在牧野大败商军后攻入朝歌。商朝灭亡,周朝建立,姬发追封父亲姬昌为周文王。

姬昌的第八代孙、叔虞的六代孙,有个名字叫祈的人(按照周朝礼制,祈属于支孙,应该不再姓姬了,但目前尚无准确说法),受到朝廷的封赏,他的采邑(君主赏赐给亲信、贵族、大臣的土地,包括土地上的农民。受到赏赐的人必须效忠君主,承担进贡和在战时提供兵员的义务;对境内的百姓有管辖权和征收租税的权力)在雁门。

祈以先祖姬昌的谥号“文”为姓,称为文氏,是为陕西文氏。陕西文氏是现今文姓最主要的来源,由此而来的文姓人发展为文姓的主体。雁门文姓后人以雁门为郡望堂号,也是文氏最早的堂号、最大的堂号。

随着文姓人不断繁衍迁徙,由此衍生出众多小宗祠堂号。陕西文氏从祈到汉景帝时的文翁之间的世系,至今无法考证。文翁出任蜀郡太守,是史册记载中最早进入四川的文姓人,被定为蜀派文氏始祖,文翁的一部分后裔以化蜀堂作为堂号。

再说说以先祖名字为姓的来源。西周建立后,周武王姬发把同母弟弟、九弟姬封封在康国(今河南禹州西北),所以大家叫他康叔或康叔封。三监之乱中,康叔参加平叛,因功被改封为卫侯,封地在殷商故都朝歌,建立卫国,成为卫国第一任国君,大家又叫他卫康叔。

到春秋时期的卫献公时,他的卿大夫叫孙林父。孙家是卫武公的后代,是从姬姓发源出来的,算是皇亲国戚,世代在卫国身居高位。孙林父死后,谥号为“文”,所以史料中大多称他为孙文子。他的子孙中,有以他的名字“文”为姓的,是为河南文氏。

此外,还有一支文姓来源于春秋时期晋国的上卿范武子的儿子范燮。范燮,又名士燮,字子文,史称他为范文子,简称文子、范叔,是晋国范氏家族首领的继承人。他的后裔中,有以他的字“子文”中的“文”为姓的,成为文姓的一个组成部分。

文姓第二个来源:出自姜姓

文姓的第二个来源是姜姓,姜姓是炎帝氏族的姓氏。炎帝后裔伯夷是姜氏族祭祀太岳山神的大祭司,被称为太岳(职位)。后来,祭祀名山的职官称为四岳。

在夏王仲康当政期间,中国发生了一次日食,导致天下恐慌不已,影响了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这是世界上人类第一次记载的日食,史称“书经日食”,又称“仲康日食”。

这次日食,掌管天象的四岳居然没有预测到,四岳严重失职了。仲康大怒,懒得走问责那些程序,叫人派兵直接把四岳杀了,还把其官职、封地、世袭特权等都取消了,完全就是一锅端的节奏。

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大封天下,其中包括古代先贤的后裔,如太岳的后代姜信,又叫文叔。周武王把文叔封为诸侯(男爵),封地在许(今河南许昌),让他祭祀太岳,传承太岳的血脉。文叔在许地建立诸侯国许国,成为许国的第一任国君。按照当时的惯例,文叔被称为许文叔。

春秋时期,许国受到郑国和楚国的多次侵扰。许国力量弱小,无法抵抗,只好委曲求全依附楚国,在71年内先后5次迁都:

公元前576年,第一次迁到叶(今河南叶县西南),公元前553年,又迁到城父(今安徽亳州东南),公元前529年,再次迁回到叶,公元前524年,迁到白羽(今河南西峡),公元前506年,最后迁到容城(今河南鲁山东南)。

战国初年,许国许元公当政时,许国被楚国灭掉。另有一种说法是,许国是被魏国灭掉的。许国灭亡后,许国的王公贵族大多以许国国名“许”为姓,但有一部分以许国开国君主文叔的名字“文”为姓,这就是出自姜姓的文姓。

文姓第三个来源:出自妫姓

文姓的第三个来源是妫姓,妫姓是舜氏族的姓氏。尧有两个女儿,住在妫汭。尧把两个女儿嫁给舜后,舜的后代就把妫作为氏族的姓氏。禹的儿子启建立夏朝后,将舜的儿子商均封在虞国。夏朝时,虞国有时失去封国,有时又继续受封,没有定数。

商朝末年,舜的后裔阏父(又称瘀父、遏父)投奔周部落,担任陶正(掌管制造陶器事务的官员)。阏父的儿子妫满自幼聪明,长大后贤明通达,品德高尚,才识过人。

周武王大封天下的时候,为“追思先圣王”和“兴灭国、继绝世”,把舜的后裔妫满封为诸侯(侯爵),封地在陈地(今河南淮阳),以奉祀舜帝,还把女儿太姬嫁给了他。

妫满在陈地建立诸侯国陈国,成为陈国的第一任国君。妫满在位期间,选贤任能,扬善罚恶,励精图治,以周朝的礼义德行教化百姓,使陈国成为礼仪之邦,位居十二大诸侯国之列。

妫满去世后,谥号“胡”,人称胡公。另有一种说法是,“胡”不是谥号,他生前就称胡公,“胡”出自他早期封地胡襄城。所以,妫满又被称为陈胡公、胡公满、虞胡公。

春秋时期,陈国国君陈厉公的二儿子叫公子完,也可以叫陈完,字敬仲(一说“敬”是谥号)。陈厉公死后,大儿子公子林即位为陈庄公。陈庄公在位6年后死去,三弟公子杵臼即位为陈宣公。

陈宣公有个宠妃生了个儿子公子款,陈宣公想立公子款为太子,杀掉了太子御寇。公子完和御寇关系很好,担心会被牵连到御寇事件里,就拖家带口离开陈国投奔齐国,史称“完公奔齐”。

公子完到了齐国,齐桓公姜小白大喜过望。齐桓公知道公子完是个人才,贤名远扬,想让他做齐国的上卿,但公子完婉言拒绝了:“我这么一个落魄的人,能在您这里有个落脚的地方,就已经很不错了,怎么可能做那么大的官呢?”

齐桓公还是不干,坚持要公子完做工正(掌管工匠营造的官职),又赐给他田地城池。为避免给齐国带来麻烦,公子完决定改姓,遂指田改姓为田。当时“陈”和“田”同音,公子完又被称为田完、田敬仲完,他的后代以田为姓,这也是“陈田一家”的由来。公子完的后裔,分衍出了陈、田、敬、法4个姓氏。

公子完的田姓后裔世代在齐国做官,而且越做越大,家族势力也强大起来。田氏家族第八任首领田常,本名恒,《史记》中为避汉文帝刘恒的名讳,改称他为田常。他善于收买民心,继续像父亲田乞那样,采用大斗借贷、小斗收进的办法,让老百姓们都很拥护他。

公元前481年,田常杀死齐简公,拥立齐平公,自任相国。此后,对公族中有势力的人,他毫不手软,全部干掉。又趁机扩大封邑地盘,把齐国的大政牢牢地抓在了田家人的手里。

田常死后,谥号是“成子”,也就是田成子。他的儿子田盘继任齐宣公的国相。齐宣公3年(公元前453年),晋国的韩、赵、魏三大家族杀了另一大家族首领智伯,瓜分了智家的土地,分别建立韩、赵、魏3个政权。

“三家分晋”的示范效应是很大的,促使田盘在齐国加快了壮大田氏家族的步伐。他派兄弟们和宗族人去齐国各大重要城市担任大夫(也就是一把手),把齐国从上到下都抓在了自己手里。对外,田盘与韩、赵、魏保持了良好的关系。

可惜,田盘没干多长时间,还来不及实施他的雄伟计划,就去世了,谥号为“襄子”,也就是田襄子。田盘的儿子田白继承了国相职位,田白最大的贡献是,田氏家族彻底控制了齐国的实权,就差临门一脚了。这一脚,最终由他的儿子田和完成。

田和当上国相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405年,韩、赵、魏进攻齐国,攻入了齐国的长城。齐宣公死后,他的儿子齐康公继位。齐康公不但没有意识到吕家的江山社稷已经到了非常危险的地步,反而成天只知道喝酒玩乐,国家政事似乎与他无关。

公元前391年,田和终于“射门”了,他把齐康公送到海上的一座岛上,给他修建一个城池,让他维持吕家的香火,奉祀吕家的先祖。要是吕尚(姜子牙)泉下有知,不知道会气得死去活来多少次。

把齐康公赶走后,田和自立为齐君。请注意,田和是“自立”,也就是说,还没有取得组织(周王室)认可,属于非法的。既然是非法的,就得努力争取合法化。第二年,田和派兵攻打魏国,夺取了襄阳。不久,田和与魏文侯、楚人、卫人一起在浊泽(今河南长社县境内)坐下来开会。

为与田和搞好关系,魏文侯勇敢地承担了为田和争取合法化的介绍人角色。他向周安王打报告,请求封田和同志为诸侯。公元前386年,田和盼望已久的批文从周安王手里飘到了他的手里:组织决定,田和同志正式成为齐侯。

7年后的公元前379年,齐康公去世,标志着吕氏齐国灭亡,田氏齐国取而代之,史称田氏代齐。

战国时期,有著名的“四大公子”: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田文,是齐威王小儿子田婴的儿子。田婴被齐威王封在薛地(今山东滕州市官桥镇),田婴有40多个儿子,田文是小妾生的。

最初,田婴是不想要这个儿子的,叫小妾不要养活他,但小妾还是偷偷地把他养了下来。田文长大后,以自己的聪明才智赢得了田婴的器重。田婴死后,让田文承袭了他的爵位和封地,所以田文又被称为薛公。田文在薛邑敞开大门,招揽各国宾客,使得门下食客有几千人。田文死后,他的后代中,有以他的名字“文”为姓的。

在公子完的敬姓后裔中,有改为文姓的。五代后晋时期,为避后晋高祖石敬瑭的名讳,敬姓人把“敬”字拆分为“苟”和“文”姓。后晋灭亡后,所谓避讳也就不存在了,此前拆分为苟姓和文姓的部分人恢复了敬姓,但有的没有。

赵匡胤建立宋朝后,由于他的爷爷叫赵敬,敬姓又触犯了名讳,被迫再次改为苟姓和文姓。如同上次改姓一样,敬姓恢复后,有的仍继续苟姓和文姓。这些从敬姓改姓的文姓人,也是文姓大家族的一个组成部分。

文姓其他来源:官职和改姓

文姓的第四个来源,是他姓改姓。这里的“他姓”,是指与上述姬姓、姜姓、妫姓没有血缘关系的姓氏。

最为典型的,据说是商末闻仲闻太师的后裔改为文姓。在小说《封神演义》中,闻仲是个非常知名的人物。但在正史中,没有闻仲这个人物。据说闻仲战死后,他的叔父闻渊改姓文,叫文渊,逃到江南洞庭湖一带隐居。他的后人为纪念他,在庐山上建有文渊阁。

文姓第五个来源,是源自官职文学掾。文学掾是汉高祖刘邦设置的一种官位,掾在古代是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三国时期,司马懿曾经给曹操当过文学掾。在任过文学掾的官员后裔中,有的以文学掾中的“文”作为姓。

文姓第六个来源,是少数民族改姓,这在中国几乎所有的姓氏中,都存在的情况。现今土家族、黎族、壮族、布依族、回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都有文姓。

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在中央政府推行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改为汉姓文姓的。清朝,满族的喜塔喇氏、文扎氏,蒙古族的鄂依罗特氏,锡伯族的温都尔氏,有改为文姓的。

总的来说,文姓的来源以出自姬姓、姜姓、妫姓为主。经过不断地繁衍生息,文姓扩展为三大派:蜀、赣、湘。蜀派始祖为西汉汉景帝时期的蜀郡郡守文翁,赣派、湘派始祖为唐末五代时期的文时(文春元)。

作者: 不详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