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昭井和刘宰碑

2013年04月15日 | 阅读:745次 | 关键词:

韦昭井和刘宰碑

2012-08-24来源:转载作者:阅读:8
0  

     韦昭祠内,有一口千年老井,是曲阿丹阳的一个有名的古迹。它的历史,比祠堂的年代要早出许多。
  三国时代,韦昭在东吴做官时,在延陵修建了一座府第。这口井,就是当年建府时开凿在府内厨屋的边上,成为全府人用水的主要来源。如此算起来,此井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这么古老的古井,别说丹阳,就全国来说也是不多见的。
  目前,韦昭贤祠的主体建筑基本已经全废,但此井仍然完好地保留在那里,供应着许多户居民的生活用水,成了全丹阳仍在长年使用中的一口千年古井。
  据住在井边的一位管姓老人反映:民国时代,此井的井圈上刻着不少大小字迹,但他记不清楚都是些什么字,很可能是井的名字和具体年代。1949年4月底,延陵解放的第三天,那天清早,一个陌生的外地人拿来现在井上的这只井圈,换下原来那只有字的井圈,很快就走了。他斩钉截铁地对笔者说过:现在的井圈,绝对不是古代留下来的那只井圈。
  上世纪70年代,人们曾经淘过此井,结果从井底里淘出好多把日军指挥刀和刺刀,还有一些子弹。看来这些东西是在抗日战争的年代里丢掷下去的,但没有人能说清是谁丢下的,为什么丢下去的?
  10多年前,延陵镇建起了自来水厂,日夜不停地供应自来水。那时,一些人觉得此井已经有些多余,便打算将井填塞掉。幸亏当时有人及时劝阻,讲明此井的悠久历史和文物价值,从而才得以保全。
  由刘宰撰写,并由刘宰亲自书丹的《韦昭本传》碑,南宋时就立在贤祠的天井西面,和韦昭井东西相对,珠联璧合。
  刘宰,字平国,南宋金沙(今金坛市)人,绍熙元年(1190年)进士,曾任江宁尉,泰兴令,太常丞等官职。丹阳是其祖籍,故其弃官闲居时常来丹阳小住。他曾为丹阳修筑了贤桥,写过《太霄观记》、《陈修撰祠堂记》等多篇有名的文章。《韦昭本传》是其又一篇名作,整篇文章充满着他对韦昭的崇敬之情。文中不仅把韦昭的生平,得罪孙皓的原因,下狱被诛的经过讲得明明白白,更把韦昭的才华、高尚的品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明万历年重修韦昭贤祠时,刘宰碑仍完好地竖立在旧祠荒址上。应当相信,在新祠建成后的相当长的一段岁月里,它也一直保存在原处。不知什么时候,什么原因,这块珍贵的石碑,一下不知了去向。幸好,整篇碑文,早被韦氏族人抄录下来,刻印在他们的族谱上,方得以将内容长久地保存下来,传给后世。这块代表刘宰心声,又留有刘宰真迹的石碑,是丹阳一件十分珍贵的文物。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